银进邦 张玉婷
摘 要:教学效果的强化与师生关系是否和谐有紧密联系,师生关系从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教育教学活动。师生关系相处中,通常教师占据主导地位。从学生视角出发,力争创建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学校管理者应该强化教师的师风建设,督促教师专业技能不断提升,进一步改善課堂教学,让师生关系的载体更加丰富。
关键词:学生视角;师生关系;良性
我国传统的师风为: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师德是教师的立身之本,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占据了引导与核心的位置,对于师生关系的构建会产生重要影响。教育教学的实践也表明,教师严于律己、高尚的德行能够为学生带来积极正面的影响,这是构建师生和谐关系的基石。学校在构建师生关系建设中,应该将教师的品德置于第一位,体质建设尽量做到将教育、考核、监督以及奖惩制度等高度的统一。师德建设应该贯穿于对教师的注册登记、教育培养、岗位聘用、业绩考核、职称评审、评优奖励的不同环节,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得以体现。现阶段,市场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学校承担着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重任,但是,管理者应该对“学高”与“德高”进行区分,不可因为教师学术水平高、科研成果丰作为评判师德优劣的依据。因为高层次人才的示范性和明星效应,学校要把“德”和“才”放在同一天平上来考量,多引进一些能热爱学生、潜心琢磨教学而不是仅仅“献身科研”事业的人才,推动学校的师德建设。
一、突出的专业技能
通过社会交换理论可以得知,人的行为会受某种能够带来奖励和报酬的交换活动的支配。以此为视角,可以发现,只有师生关系互动良好,教师能够给予学生一定的感性需要时,学生才会产生主动跟教师沟通的意识,师生关系才可以持久保持。以此为建设目标和目的,就需要教师能够未雨绸缪,对专业知识能够不断进行钻研,明确教师职责,树立教书育人的使命,如同陶老先生的名言“做先生的,应该一面教一面学,并不是贩买些知识来,就可以终身卖不尽的。做教师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21世纪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韩愈有言“术业有专攻”,“闻道”的先后之别并不明确,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对专业知识有一定的恐慌感,积极做到学在前、行在前,在教学与生活上做出表率。明确自己的岗位需求,不断深化专业理论知识,投身于实践,始终将提升个人素质作为前进的目标。学校在师资建设方面,应该坚持人才资源为第一资源的观念,从多处入手,采取多项举措展开建设,创建师德高尚、专业技术过硬的师资团队。为实现这一目标,学校可以从以下两点入手:第一,优化教师培训体系,体系的构建应该涵盖教师职前与职后,让教师能够产生一定的危机感,促使教师可以积极地做出学术科研,走在学科之前,及时掌握学术动态;第二,拓宽教师的引进渠道。管理者可以与企业进行密切合作,从各岗位挑选部分优秀的人才,聘用完成教学任务。
二、良好的教学效果
不论出于什么阶段的学生,上学的目的就是能够学习到更多的专业知识,掌握更加先进的学习方法,为以后的发展提供基础。课堂是师生沟通和互动的最佳场所,也是师生交往的主要形式,属于教育体制下师生之间的一种特殊人际关系。在学生心中,优秀教师应该是对教学任务认真设置,可以满足“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任务,并非仅仅是放任学生学习,无视上课表现,或者只是为跟学生套近乎,以玩笑来拉近关系的教师。因此,这就需要教师能够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有强烈的责任心,对大学生未来有一定的重视度。有自己的教学准则,严于律己,采取先进的教学方式,避免滥发挥“好人主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够不断地吸取先进经验,发挥创新性思想,用更加开放式的方法教学,用平和的心态对待每个学生,给学生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加强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能够主动进行思考、培养发散性思维以及学生主动学习的情况,学习效果将会更好。
三、丰富的师生载体
在师生关系中,教师处于责任的主要方,起着主导作用,应增强积极主动性,有意识地增加与大学生的交往时间。一方面,教师要重视课堂上与大学生的正式交流;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有效把握课余时间,与大学生进行非正式的交流,缩短因维护自身的社会角色所形成的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在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氛围中与大学生进行教与学之外的情感和思想交流,既做良师又做益友,既做严师又做学长。
小学进行教学活动的开展时,通常是将师生关系作为开展基础的,师生关系的好坏会严重影响到教学的效果,所以,学校管理者与教师应该在教学中秉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将学生放到主体地位,用更加积极的姿态面对学生,展现自身的人格魅力,做到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创建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为国家培养人才。
参考文献:
[1]彭虹斌.农村中小学师生关系考察:基于湖北省洪湖市A镇的历史人类学调查[J].教育科学研究,2011(2):47-54.
[2]周颖,李伟.论教师在构建高校和谐师生关系中的主导作用[J].继续教育研究,2010(12):85-86.
注:本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规划课题《师生关系的构建与发展趋势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课题号GS[2017]GHB1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