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大明
家校共育就是家长、学校在明确主体责任的情况下进行多方配合和沟通,共同配合和教育孩子,从而达到最佳育人效果的一种育人体系和机制。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样一个极其细微的任务。”柳树中学作为县教育局确定的新教育实验校,历来重视家校共育,建立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长效育人机制,积极探索出家校共育的有效途径。
一、定期举办家长学校,创新家长培训形式
家庭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终身学校,家长是孩子学习和生活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是孩子教育中最重要的教育。
我校的招生范围属半山半川,家长与教师经常沟通的仅占37%,家校合作的愿望不够强。近几年来,学校在传统家长会的基础上,定期举办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系列教育培训,让家长明白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本学期学校邀请县妇联专家对全校家长做了专题培训,专家介绍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区别,让家长明白了家庭教育的三个关键词:陪伴、体验和尊重,以及父母教育孩子的三次接力:尊重师长、尊重父母、尊重自己。这样的活动旨在改变家长的教育方法,引领家长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为孩子的成长助力,强化家校互动共育。
二、进行大走访活动,创新教师家访形式
家访,作为联系家庭与学校的一条纽带,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家访能及时了解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情况,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耐心倾听家长对学校工作的反馈和建议,同时还能加深教师与家长的感情。
我校是农村寄宿制学校,山区片的70多名学生在学校寄宿。山区交通不便,居住分散,家访的难度较大。本学期学校决定全体校领导和部分教师分两组利用周六、周日赴山区片进行大走访活动。学校领导和教师每到一个家庭都将孩子的在校表现、学习情况、发展潜能与家长进行交流,同时认真倾听家长对孩子家庭表现的评价及对学校工作的建议。我校“教师进家庭”集中大走访活动开展以来,社会影响很大。教师深入了解了学生的家庭情况、成长环境、在家表现和生活习惯等,同时对家长进行了教子培训。活动效果良好,对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教学质量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邀请家长走进食堂,感受家的温暖
“教育从来都不仅仅是学校的专利,完美的教育需要家校社会的良好互动。”我校在学校食堂用餐的学生每天都在120人左右,针对家长普遍关心的学生用餐问题,学校邀请家长委员会部分委员走进校园,开展食堂管理体验活动。由食堂管理人员对家长广泛关心的饮食安全、营养搭配等问题耐心向家长做了解答。家委会成员在现场实地观看食堂工作人员制餐、分餐过程,随后家委会成员亲身体验食堂午餐。家委会成员对学校食堂更新变化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也对如何提高饭菜质量、改善菜品留下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这次以食堂用餐体验为主题的家委会活动促进了学校与家长的沟通与理解,也为新学期家校共建工作开启了
新篇。
四、倡导“亲子共读”,构建书香家庭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儿童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和谐的全面发展,就是两个教育者,即学校和家庭,不仅要有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必须联合起来,形成一股强大的教育力量。
本学期学校开展了“读书节”活动,活动的主题是:阅读滋润情怀,书香启迪智慧。学校倡导全校各班开展“亲子共读”活动,把读书活动引入家庭。由各班语文教师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制定阅读书目,各班班主任利用微信群要求家長与孩子一起购买书籍,与孩子同读一本书,并指导孩子完成读书笔记,共同享受阅读的快乐。活动要求家长多关心孩子的阅读情况,让孩子多读书,少玩游戏,逐渐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积极构建“书香家庭”。活动结束后学校对涌现出的“读书之星”进行了表彰奖励。
本次活动引导和帮助广大家长亲子阅读,携手孩子共同成长,从而营造出和谐的阅读氛围,大大提升了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五、利用网络平台,形成教育合力
我校近95%的学生来自农村家庭,50%的学生家长有打临工的情况,学校住宿学生多,留守儿童多,单亲孩子多。这些学生除了需要学校的关心外,更需要家庭的关心,二者形成合力,才能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尽可能地健康发展。学校各班主任都建立了班级QQ群、微信群,及时与家长交流、互动、研讨,形成教育合力。各班班主任和住宿老师定期让住宿学生与家长视频对话,让家长直观地了解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把爱及时传递给学生。
本学期,学校积极申报全国家校共育数字化试点校,全面提升全校教师在互联网背景下的家庭教育指导能力,创新家校共育新形式,力争为农村地区的家校共育起到示范带头作用。
家校共育是新教育的十大行动之一,家校合作协同育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现实需要。
注: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农村中学家校共育的有效性策略实践研究”(GS[2018]GHB0298)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