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志霄
摘 要:小学语文课本中童话篇目占有很大的篇幅,童话教学有着重要意义。浅析了小学语文童话教学中融入表演活动所达成的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培养团队意识。
关键词:童话教学;表演活动;教学目标
童话中充满了一个又一个美好纯真的故事,让小学生的心灵更加纯真快乐,童话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目标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二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三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四是引导学生认识社会,养成健全人格。笔者认为,在童话教学中融入表演活动,不仅能够达成课堂教学目标,更能净化小学生的心灵,培养小学生健全的人格。
一、表演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小学生正是求知欲比较旺盛的时期,尤其低年级学生是学习语言的较为关键时期,而语言的掌握需要通过实践来逐步完善。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在小学低年级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适合学生进行表演活动的课文,特别是童话故事。在教学这些课文时,教师要注意抓住学生的语言训练,让学生通过表演来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文本所传递的丰富内涵,感受语言文字的奥妙。在安排角色时,教师要因材施教,依据学生的语言发展水平和学生的特点来安排不同的角色,有选择地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从而促进低年级小学生的语言发展。在学生进行表演时,主要是运用有声的话语来表达情感,这就是语言能力锻炼的过程。学生对文本有了深刻的理解,甚至能够背诵课文,这也是对语言文字的积累的过程。在评价环节,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也是很好地锻炼语言交际能力的过程。所以说,表演活动的运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得到锻炼。表演在为学生提供展示机会的同时,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表演活动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新时期的小学语文教学,只关注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是不够的,还同时要关注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小学时期的学生,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更是值得保护的。
表演活动在小学语文童话课堂中的运用能够提高学生的想象力。首先,在学生理解感悟文本时,要想象场景、想象角色的内心世界、想象角色的行为动作表情以及所说的话等,在头脑中重复再现课文中出现的场景。其次,学生在进行表演活动时,要根据自己的想象进行展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可以进一步把自己想象成故事中的角色,想象自己所处的情境。尤其是在缺乏道具和场景布置的情况下,就更需要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来完成表演。课本剧的创编表演就更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重要途径了,学生对角色的二次创作,给予了学生一定的发挥空间,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编排故事内容,给角色赋予新的行为、新的台词,将沉默的文字转化为有声的语言、动作和表情,表演活动凭借丰富的表现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三、表演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表演活动是学生在全班甚至全校人面前进行展示的活动,这对学生自信心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台上的表演能够收获观众的掌声,就能够提高表演者的自信心。当观众都沉浸在表演者的表演或朗读之中,对于表演者来说,无疑是最大的鼓励。在表演活动结束后,来自观众的评价和来自老师的评价都能影响学生的自信心。当表演结束后,评价者及时指出表演的成功之处,或者提出改进的建议,都是对表演者的鼓励。特别是对平时比较胆小,不太敢发言的学生,教师适时地给予鼓励,让孩子认识到其实我也很优秀,并且长期坚持下去,這些孩子也一定会喜欢上台表演,喜欢展示自己、表现自己。
四、童话教学中融入表演活动的问题与局限
如果语文教师对童话教学方式把握不当,滥用或误用表演活动,就会“事倍功半”。比如童话教学研究文献中多次提到的“表演形式化”的问题,就是由于教师对组织学生“表演童话”这一教学方式操作不当产生的。例如,在教学《酸的和甜的》这一课时,教师在课程结束前安排分角色上台表演这一环节,在原本已经很紧凑的课堂中显得不妥当,没有给予学生充分的练习时间,成了“为表演而表演”,使表演活动形式化,反而没有达到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那么这样的环节设计就是不恰当甚至是无意义的。
因此,教师要在备课时认真研究,选择恰当的表演时机、合适的表演道具,使学生在轻松和快乐中充分体验童话情境,把握角色形象,获得丰富独特的情感体验,才能让“表演”更有效地为教学服务。然而离开了这样的目的,就容易导致表演失败,也就是“表演形式化”。在小学语文童话教学中融入表演活动一定要避免走进这样的误区。
参考文献:
[1]杜艳花.小学语文童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5.
[2]胡丽芳.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
[3]唐正莲.课本剧表演让小学语文课堂更精彩[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9):188.
编辑 段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