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景程
摘 要:随着我国对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化,素质教育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特别是十八大提出“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后,教育部据此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回答了“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问题。在核心素养语境下,要想提升高中学生的生物核心素养,就必须遵循党的教育方针,以生物教育的本质为基础,结合高中学生的实际能力,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制订出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生物核心素养。而有效的教学方法尤以情境教学法最优。接下来,探究高中生物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创设情境的方法,希望能给其他教师以参考。
关键词:高中生物;核心素养培育;创设情境;方法
在“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下,学科核心素养成为深化课程改革效果的重要标准。在高中教学体系中,生物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生物核心素养,能够促使学生树立健康、正确的价值观,实现他们的全面发展。因此,高中生物教师必须遵循新课标的理念要求,积极采用情境教学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接下来,本文就对此进行详细阐述。
一、高中生物核心素养概述
根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一文,核心素养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共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这三大板块,综合表现在学生的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学会学习与健康生活、责任担当与实践创新这六大素养,并将这六大素养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的素养要点。这十八个素养要点之间彼此关联又互相补充和相互促进,在不同的情境中能发挥出整体的作用。而高中阶段的生物核心素养则是指学生通过学习生物课程形成的生物学科中关键的能力与必备的品格。其具有如下三个特征:
(一)终身性
当前社会的发展要求“人”必须具备终身持续性发展的能力,因此,生物核心素养也必须满足这一要求,从而使学生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能够持续受益。
(二)发展性
由于我们对生物的认知是一个动态、持续深化的过程,因此,生物核心素养的培养也必须具有这样的动态发展性,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事物发展的规律,进而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综合性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我发展和社会参与这三大板块,而每个板块都涉及了两个核心素养指标,这六大核心素养并不是彼此独立的,而是呈现出一种综合性,既彼此关联又互相补充和相互促进。因此,综合性也是高中生物核心素养的主要特征。
二、创设情境发展高中生物核心素养的培育策略
(一)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的重要方式。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能引导学生理性地思维,对生物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分类比较,并依据一定的事实,认识生物的本质,阐释生命的规律和现象。
例如,在讲解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5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中第4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深入挖掘海尔蒙特实验的资料,为学生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从而利用相关的概念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而提升他们的生物水平,发展他们的生物核心素养。
(二)创设生活情境
生物是一门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创设相应的生活情境,使学生深刻体验到科学精神,并能进行实践创新,这也是培养高中学生生物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中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呈现各种生态系统,在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相应的生物知识的同时,帮助他们树立保护环境和爱护自然的意识,使他们产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投身到环保的事业当中。这样也能培养、发展学生的生物核心素养。
(三)创设实验情境
高中生物知识还与科学实验密切相关,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通过为学生创设实验情境,能有效帮助学生转变学习的方式,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并掌握生物科学知识。同时,这样也能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与创新精神,并学会用科学的方法以及审慎的态度去解决实际的生物问题。
例如,在学习人教高中生物必修一第4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中就有一个“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的探究性实验,这个实验教材给出的方法比较危险,教师通过发动学生发散思维,积极开动脑筋,创新实验的方法,不仅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更能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综上,高中生物的核心素养对于学生的个人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促使学生在情境中逐步发展自身的核心素养,成为社会发展亟需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并以此推动高中生物素质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超.基于高中生物核心素养中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与提升[J].教育界,2018(1):149-151.
[2]张玲.基于高中生物核心素养的教学思考和實践[J].考试周刊,2018(24):176.
编辑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