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敏
摘 要 文章回顾了计量经济学教学研究取得的成就,探讨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金融学本科专业为例,构建了能力导向的计量经济学立体化课程体系和保障措施。
关键词 计量经济学 能力导向 立体化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9.03.060
Abstract This paper reviews the achievements of teaching research in econometrics, and explores the problems in current teaching. Taking the undergraduate major of finance as an example, construct stereoscopic econometrics curriculum system and support system based on ability orientation.
Keywords econometrics; ability orientation; stereoscopic; curriculum system
2018年6月21日,在四川大学召开的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长陈宝生指出本科教育是大学的根和本,要求各高校严把质量关,着力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计量经济学作为普通高等学校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1]与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并称财经类专业三大支柱,探究计量经济学课程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不足,以能力导向为原则、结合专业特色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是提高我国高等学校财经类专业教学质量之关键。
1 计量经济学课程取得的成就
1.1 课程地位日益增高
自1926年挪威经济学家弗里希提出“计量经济学”一词以来,计量经济学逐渐成为我国高等学校财经类本科生和研究生三门经济学核心课程之一;高等学校财经类专业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比例由1987年的18%,增至2006年的98% 。[2]计量经济学方法广泛应用与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实践中,大数据时代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政策评估不仅成为学术发展前沿,而且能够服务于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需求。[3]
1.2 層次划分逐渐清晰
借鉴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和麻省理工大学等美国高校课程设置多样性、层次化经验,我国高等学校计量经济学课程设置日趋丰富,层次逐渐清晰。大多数高校财经类专业本科阶段开设初级计量经济学,硕士阶段开设中高级计量经济学,博士阶段开设计量经济学专题,根据不同层次学生需求特征设置课程,有效提高了课程教学质量。
1.3 教学研究热情高涨
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中与计量经济学主题相关文献2902篇,其中与教学相关的文献435篇。从发文时间来看,20世纪80年代仅2篇与计量经济学主题相关文献,2016年高达52篇,2018年预测发文量60篇左右。从教学研究内容看,57%关注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及课程建设,17%关注计量经济学教学方法,11%关注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
2 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课程学时偏少
国内高等学校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普遍存在学时偏少问题,据谭砚文等调研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厦门大学等8所综合性大学得知,8所高校计量经济学平均58学时,而一些农业院校计量经济学平均仅为48学时。[4]在有限学时内,教师理论教学时间比重大,案例教学时间有限,学生计量经济学理论和方法掌握情况差强人意。
2.2 教师重理论轻实践
庞皓(2004)、王立平(2006)、胡荣才(2006)、邱东等(2007)、姚寿福等(2010)认为计量经济学教科书中充斥着大篇幅的数学推导和复杂的公式,导致教师在上课时重理论方法讲解,轻实践应用;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分离使得理论联系实际成为空谈。
2.3 学生计量分析能力待提高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理论、统计学和数学的结合,需用统计学和数学的方法来度量经济变量间的关系,对学生经济学基础、数量分析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均提出了较高要求。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财经类专业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加之许多高校文理兼收的现实,使得计量经济学课程被公认为难度系数高、趣味性低的课程,客观上造成本科生计量经济学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不足。
针对当前我国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学时偏少、教师重理论轻实践、学生计量分析能力不足等问题,构建以能力达成为导向、与专业高度结合的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体系迫在眉睫。
3 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原则
3.1 能力导向原则
伴随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大学教育已由传统知识讲授转变为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计量经济学作为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应以能力导向为原则重塑课程体系。
可将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学生应达成能力划分为基础能力(掌握基本模型和方法)、应用能力(应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分析现实经济问题)、创新能力(实践中发展计量经济学理论和方法)三个层次。
3.2 与专业相结合原则
作为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计量经济学教学不应脱离各专业实际,应结合不同专业特点设计教学内容。以金融学专业计量经济学课程为例,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章节可以结合我国货币发行量设计货币需求函数模型,在虚拟变量模型章节中再引入货币政策二值变量,让学生不断思考中融会贯通货币需求相关理论和计量方法,做到真正寓教于乐,理论联系实际。
4 本科计量经济学改革措施
4.1 构建本科计量经济学立体化课程体系(图1)
4.1.1 增加课程学时强化基础能力
以我校金融学专业为例,第五学期开设48学时计量经济学理论课,主要讲授一元及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针对异方差性、序列相关性、多重共线性、随机解释变量问题进行专题分析,厘清虚拟变量和滞后变量模型及模型设定偏误问题,掌握平稳与非平稳时间序列模型等。
第五学期还开设为期2周的计量分析实训课,要求学生以E-Views软件为分析工具进行回归分析,完成异方差、序列相关、多重共线性及模型误设检验,虚拟变量模型、滞后变量模型、随机解释变量、时间序列平稳性检验等实验,具备实证分析基础。
4.1.2 结合金融专业学年论文培养学生应用能力
第六学期,结合金融学专业2周学年论文课程,要求学生就金融领域关心的问题写一篇8000字左右的实证论文,在实践中学会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并进行模型检验,训练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提高应用能力。
4.1.3 选拔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培养创新能力
学年论文写作过程中,选拔优秀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如全国数学模型大赛、挑战杯比赛,湖北省大学生科研成果比赛等,以赛促建。同时鼓励和推荐三年级学生参加厦门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主办的暑期夏令营,学习和分享实证研究心得体会,提升数量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
4.2 立体化课程体系保障措施
4.2.1 师资队伍建设
计量经济学是数学、统计学、经济学三者的结合,教学过程中对任课教师数理能力、經济学基础和数据处理能力有比较高的要求,各高校需加强计量经济学课程师资队伍建设。可以聘请国内外计量经济学领域专家来校讲学,任课教师在职进修相结合方式,提升教师业务水平。
4.2.2 教学资源建设
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应坚持“理论够用、侧重应用”原则,编制适应各高校财经类专业定位需要的教学大纲、教学日历及多媒体课件,规范课程教学内容。课程组教师结合各专业特色,编制差异化的习题库、案例库,促进计量经济学课程与专业教育有效融合。
4.2.3 教学方法创新
大数据时代,传统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项目教学法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微课、MOOC、SPOC、翻转课堂如雨后春笋般涌出。计量经济学教师要想站稳讲台、站好讲台,应积极拥抱教育新技术新方法。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引入“蓝墨云班课”、“超星学习通”等在线互动平台,开展在线点名、在线测试等即时互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利用云平台实现教学资源共享,逐步实现传统课程向资源共享课程转换和升级。
4.2.4 改革考核方式
改变传统计量经济学课程“一考定终身”的评价方式,设置多元化考核方式。课程考核不再局限于考试形式,还可以采用课程论文、项目研究报告等多形式,多角度、全方位评价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和能力达成情况。毕业论文环节鼓励学生广泛调研基础上,就金融领域专门问题撰写实证分析论文,提高产出能力。
以我校金融学专业230名2018届毕业生为例,得益于立体化课程体系的实施,68%的同学毕业论文中用到计量方法,实证分析论文比例比2017届高出22个百分点;21篇优秀论文均采用计量分析方法写作完成,本科生计量经济学能力大幅提升。
参考文献
[1] 洪永淼.计量经济学的地位、作用和局限[J].经济研究,2007(5):139-153.
[2] 李子奈.我国计量经济学发展的三个阶段与现阶段的三项任务[J].经济学动态,2008(11):16-21.
[3] 洪永淼,方颖,陈海强等.计量经济学与实验经济学若干新近发展及展望[J].中国经济问题,2016(3):126-136.
[4] 谭砚文,陈珊妮.中美计量经济学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1(5):8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