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初中历史课也可以借鉴使用PBL教学模式,这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情境设计方法。从PBL教学模式的基本内涵入手,分析其使用的特征、基本环节和需要注意的问题,对于当前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现实价值。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程;教学模式;PBL;问题导向
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模式是教师主讲,学生记录、理解并背诵,忽视学生的历史观念和人文素养的培养。PBL教学模式是兴起于19世纪60年代左右的一种全新的教学策略,在素质教育大背景下,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初中历史课程的参与性和理解能力,是新课改要求的一个重要尝试。
一、PBL教学模式的内涵
它是Problem-Based Learning 的缩写,是以问题导向的一种教学模式。基于某一个复杂的、难以理解的问题,教师设置一定的情境,学生为情境的主角,在教师指导下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提高了学生自主性、创新性和参与性,学生自己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积极思考,自主探究,学习历史事件背后的历史知识,强化理论认知,最终获得知识。同时, PBL教学模式也要求教师更要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去研究教学,关心学生,促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二、PBL教学模式的特征
一是问题性。问题是PBL得以进行的出发点。PBL教学模式就是教师通过设计问题调动学生积极性,让他们积极思考、分析、参与,设计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二是主体性。在PBL教学模式中,学生是历史课堂的主角,教师起到的是引导的作用,学生在课程中主动去承担学习的责任,设想以什么样的方式获取知识,解决问题和困难,形成一个动态的认知和学习系统。
三是合作性。PBL教学模式的问题是复杂的,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学生以分组合作或者竞赛的方式,不断进行合作中的思维碰撞,共同去思考、想办法解决问题,提出各式各样的解决问题的方案,这就是一个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PBL教学模式的基本环节
根据教学内容,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环节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部分。
(一)课前准备
1.设计分体阶段
PBL 教学模式的核心在于问题的设计,因此教师设计问题要充分结合教学内容和目标,结合学生的认知和理解能力,设计出能够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并难度适中的问题,设计出让学生经过充分思考才能解决的问题。
2.教学引导阶段
在进入问题导学的课程之前,教师要提前抛出问题并给予学生查找参考资料,进行小组合作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时间,以便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解决教学问题的效率,也便于将讨论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二)教学实施
1.提出问题
课上教师通过有趣的导课过程引出需要学生解决的问题,学生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开始思考和探究。
2.学生合作
教师帮助学生进行分组,分组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既可以随机,也可以自行匹配。分组完成后将任务进行分配,可以是某个历史问题,也可以是某个历史人物的事迹,让学生或通过情境设计还原历史事件,或通过问答式、讨论式等手段进行解决问题,教师在旁指导。
3.师生点评
在每个小组通过自己设计的方式完成这一问题的展现和处理后,要设计总结升华的过程。学生通过自己小组解决问题的过程,得出知识点和体会。教师为评委,要让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这也是提高其他小组成员认真学习和倾听的过程。最终,在每一个小组总结和评价后,教师一定要将本节课分解出的若干问题进行汇总性穿线总结,这是一个系统理解和复习知识的过程,同时对各组情况进行点评和赋分评比,提出存在问题,引导学生课后继续思考改进方式。
(三)教学总结
学生在课后要继续就问题进行思考,对课上自己认为存在问题和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再思考,这也是复习知识和系统总结的过程。
四、PBL教学模式需要注意的问题
PBL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过程。教师是导演,学生是主演,教师必须要发挥指导作用,转化身份为教学行為的支持者和促进者。学生不再是传统历史教学中被动的倾听者,而是深入课堂探索知识的参与者。通过小组讨论、分析问题、搜集资料、取长补短、反思自己来获得知识。教师也不再是强势的教导学生,而是指导学生运用各自的方法进行头脑风暴,而自己通过认真备课、精心设计问题和教学环节、精彩总结和课后辅导来帮助学生获取知识。这是教学观念的根本转变,更是教学方面的深层次改革,更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下真功夫,吃透教材,掌握多种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指导,这对教师本身来说也是一种新的挑战。因此,这也是在教学中运用PBL教学模式必须要注意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高虹,刘慧琴.从基于问题的学习看研究型课程教学[J].中国高教研究,2003(11):53-55.
作者简介:于丽娜(1990—)女,辽宁盘锦人, 辽宁省盘锦市兴隆台区辽河油田锦采学校教师,主要研究方向是初中历史教育教学。
编辑 刘瑞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