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守加
摘 要:初中地理课程容易让学生产生单一、枯燥的固化思维,而在“互联网+”环境下,混合式学习为初中地理课程带来新的契机。混合式教学模式将传统教学模式与现代MOOC模式融合在一起,建构了全新的教学方式与考核制度,提供了更加个性化的教育手段。“互联网+”环境下的地理混合式学习可以从主观上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情况,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与信心。
关键词:“互联网+”;初中地理;混合式学习;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19)09-0085-02
“互联网+”推进了信息技术与教育实践领域的融合。兴起于国外的MOOC依赖免费的资源共享、强大的数据支撑迅速崛起,然而浪潮过后,人们开始发现MOOC的一些弊端。权衡传统课程与在线课程的利弊后,教育界开始构建一种更加符合国内教学环境的混合式学习模式。将混合式学习模式应用于地理教学中,有利于师生借助互联网工具搜索资料,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在学生自主建构地理知识的过程中进行精准教学,有效提升地理课程的教学效率。
一、大数据支撑,创设真实地理情境
随着互联网、物联网、智联网的更新迭代,信息时代逐渐由数据时代替代,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目前都需要大数据的支撑与服务。在地理领域,历年累积的地形、天气、地震、人口、气候、洋流等海量数据,持续为地理教材提供着重要资料。地理信息是天然的大数据,而基于大数据的地理软件、网站、AR全息投影等都在为地理知识体系的构建不断更新与补充实时信息。在“互联网+”环境下,教师应当充分利用相关的地理软件或网站,借助网络提供的大数据,为学生创建一个真实的地理情境,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学习并分析地理知识,通过在线检索、资料呈现与线下传统教学相结合,为学生营造有效、真实的地理教学氛围。
以课程“世界的气候”为例,该课程要求学生通过降水与气温的差异判断世界各地的气候种类。教师可以借助网络上的世界气候分布图向学生展示不同气候的代表颜色,让学生大概了解各地对应的气候,并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各地的气候存在差异?为什么有些地区的气候相似?接着教师可以利用地理软件,在大数据的支撑下搜索各地历年来的降水与气温数据,为学生提供全球范围的相关数据影像等,让学生探讨气温、降水量与各地气候之间呈现的联系。接着,教师利用网络及软件实时展示各地的气候、气象、时间、经纬、地势、洋流等。在这些实时数据的刺激下,学生会产生更加真实的代入感,进一步探讨经纬度与气候的关系,探讨海陆与气候的关系等。基于大数据的软件、网站等,可以帮助教师创设真实的地理情境,让学生融入情境中探究真实的地理问题。当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已成为“以人为本”教育背景下的重点研究领域。该理论认为,最好的学习不应该与现实脱节,而应该发生在真实情境中。总结众多实践案例可知,与真实情境关联密切的学习内容更容易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在课堂中往往表现出更加积极的学习态度。
真实可观的大数据情境可以为课堂增添更多科学感与实用性。传统地理教学仅围绕某一知识点进行讲解,将其他外在因素淡化,学生难以知晓真实的地理情况。虽然教学所用的大数据地理工具并不是专门为初中地理课程设计,但仍能使学生在繁杂冗余的大量数据中快速捕捉重点,全面理解地理知识。
二、微课导入,突破教学重难点
传统教学中,学生容易被地理入门的大量数据、形式化科普教学吓退,往往在还没有接触到地理有趣的知识时,便已将初中地理定位为枯燥、难懂的学科。对于一些疑难问题,学生无法及时得到教师指点,导致问题堆积。在多重困难的挤压下,学生逐渐丧失了对初中地理课程的兴趣。教师的教学时间大多限制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对于学生课后的疑难点难以追溯且一一解答。“互联网+”环境下,作为一种在线的教学资源,微课以其短小精悍的特性受到广大师生的喜爱。微课可以帮助师生突破时间与空间的局限,将疑难问题进行拆解,针对学生共性疑难点录制成微课视频。微课的设计不再拖沓无用,而是力求精致,主题明确,将复杂的问题拆分成简单的问题呈现在学习者面前。
以“地形图的判读”为例,该课的教学目标看上去相对复杂、难度较大,需要学生理解并掌握等高地形图的画法,具备绘制分层绘色地形图的能力,掌握地形剖面图的画法。这些要求涉及单调复杂的曲线、枯燥乏味的数据以及相对复杂的空间想象力。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反映对于该课的内容掌握得不好,重点在于对等高线与等深线的理解,难点在于等高地形图、分层绘色地形图以及地形剖面图的绘制。基于此,教师应专门针对本课重难点录制微课,力求精辟地讲解等高线的初始画法与疏密含义,并在微课中分别演示三种图的画法。在微课中,教师强调了等高线的重要性。虽然本课内容看上去复杂,但所有的教学目标均围绕着等高线展开。学生在课后可以直接选择个人疑惑重点进行学习。微课排除冗长复杂的传统教学形式,仅在10分钟内对一至两个课程重点精细解答,有利于帮助学生课后自主学习,提高地理课程教学效率。
疑难解答微课具有极强的教学效果,转换了师生间的关系,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为学生营造了一个主动学习的环境。基于微课的地理课程混合式学习策略,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真正达到课后辅助学生解析疑难点的教学目的。
三、翻转课堂,学生自主构建认知
翻转课堂是“互联网+”环境下地理课程教学的另一种重要教学策略,它强调学习的主体应当是学生,要求学生通过资料检索、课前自学,自主建构一定的地理知识认知,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内容。混合式学习背景下的翻转课堂主要由两个环节构成:第一,课前通过互联网资料检索或观看微课完成线上自主学习;第二,将自学疑难点进行总结,在课堂上遵循传统的线下学习方式,与同学交流或向教师提出疑问,由教师释疑解答。
例如,在教学“世界的语言与宗教”时,教师便采用了“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正式上课前,学生先借助互联网工具检索了世界语言的种类、普及率以及地域分布,接着对世界宗教的种类进行资料收集,可以很直观地检索到世界三大宗教的名称、代表建筑、分布国家、风俗习惯等。这些文本性或数字型信息是学生可以轻松地从网络上获取的。学生在自主检索过程中,已经在无形中形成了基本的认知,同时达到了本课的认知目的,他们大多不会对直观展现出的数据或文本信息提出疑问。在课堂中,学生对宗教的理解并不准确到位,他们认为宗教是各自的信仰,其他人不必要去了解。此时,教师针对具体问题与学生进行互动教学,撕去传统课堂“难、繁、旧”的固化标签,通过角色扮演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为学生解决疑难问题。为了解决本课疑难点,教师选择两位学生为大家即兴表演一个情境:“一個同学扮演阿拉伯人去一个中国人家里做客,一个同学扮演接待这位客人的中国人,看看这个中国人怎样接待这位客人。”在情境展示中,“接待者”无法完成接待客人的工作,因为他对阿拉伯的习俗一无所知。由此指出,现今世界有宗教信仰的人很多,如果对宗教一无所知,就可能影响交流,所以了解和掌握世界上的语言、宗教等知识是很有必要的。
翻转课堂的应用是一种典型的混合式学习模式,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做好引导工作。许多学生的地理知识较为薄弱,他们对于地理知识的信息敏感度不足,在进行线上知识检索时,容易错过许多重要信息,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欠佳。因此,教师应当在这一过程中“授人以渔”,向学生传授自主学习的方法,从“分析教材”开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尽可能地向学生展现地理学科的魅力,从本质上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总之,混合式学习是“互联网+”环境下的一种时代产物,它不仅具有线上学习的跨时间与空间的资料检索优势,还具有线上不可替代的教师情感交流与精准释疑的传统课程优势。在混合式学习中,地理教师既要发挥好引导、启发教学的主导作用,又要打破传统教学“满堂灌”的固化模式,构建一种课堂集中学习与课外自主学习融合的数字化个性学习模式。
参考文献:
[1]张玉芳,洪超,徐维波,等.混合式beaconless基于地理位置的路由协议[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11).
[2]张晓剑,王啸.“一合·两段·双主”高中地理混合式学习法的建构及实施[J].地理教育,2016(09).
[3]吕文静.高中地理混合式学习模式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