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晓溪
摘 要:历史是初中阶段的基础学科,对于初中学生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历史知识具有一定的历史性和难度,教学时如果单纯地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非但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和吸收,还会造成学生的排斥心理,影响教学效率。因此,历史教师要创新自身的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历史;高效课堂;构建策略
我国自古以来就十分注重历史的传承,从结绳记事到二十四史的延续,历史一直被官方所重视。铭记历史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开拓未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次会议中强调历史的重要性。對于学生而言,学习历史可以开拓视野,提升思维能力。鉴于此,笔者就从创设语言情境,奠定学生情感基础;借助思维导图,培养学生时空观念;自主探究理解,构建历史高效课堂三方面,对初中阶段历史的高效课堂构建进行探讨。
一 创设语言情境,奠定学生情感基础
历史是一门具有很强人文性的学科,而语言作为最基本、最普遍的教学传输工具,教师应注重其生动性和趣味性,通过用引人入胜的语言来解读历史学科中的人物和事件,加深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印象,并引发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因此,我们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师在教学时,应注重教学语言的运用技巧,发挥语言的魅力,使之能为课堂教学增添无限色彩。
例如,在教学《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一课时,为了渲染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民族意识,笔者在上课伊始做了这样的开场白:“同学们,我们伟大祖国今日的繁荣昌盛,是由无数炎黄子孙的血泪堆积而成的。重重灾难叠加,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更是一部中国人民不屈奋斗的血泪史。在我国的历史上,有许许多多屈辱的历史,但在同时,我们也有许多为之反抗与奋斗的民族英雄。下面就让我们根据历史,回到1894年,一起来缅怀一下我们的民族英雄。”学生的情绪仿佛都被感染了,都认真聆听着。笔者也趁机引入本课所要讲的内容,开展了这节课的教学活动。如此,通过富有情感的语言,就能很好地引入课堂教学内容,就能很好地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为学生之后的学习奠定一定的情感基础。
二 借助思维导图,培养学生时空观念
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的核心要素,也是历史存在的基础。如果把历史比喻成一条长河的话,那么每一个历史细节就是激荡着的水花,只有将这些水花组合起来,才能形成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而将这些水花连缀的过程就是形成时空观念的过程。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学生的时空观念普遍较弱,整体把握历史的能力较低。教师可以通过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例如,在教学《辛亥革命》一课时,因为辛亥革命涉及的历史知识比较繁杂,牵扯的历史人物也比较多,依靠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很难对历史事件做有效的记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带领学生一起构建了“树枝状”的思维导图,广义的辛亥革命是指从同盟会成立一直到武昌起义,根据运动过程进行划分,就是从同盟会成立,到黄花岗起义,再到武昌起义等,然后对这些事件进行拓展,包括背景、内容、特点、性质、意义等,并将重点内容用深色的笔进行勾勒。如此,学生可以构建起辛亥革命的历史框架,时空意识也得到了增强。
三 自主探究理解,构建历史高效课堂
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不仅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学习思维的发展,而且不利于促进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深层次理解,长此以往,甚至还会导致一些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厌恶情绪。而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强大的信息搜索、储存和分享功能。基于此,我们不妨引导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自主建构历史知识,以使学生能够由以往的知识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探究者,这是高效课堂得以构建的重要保障。
例如,在教学《九一八事变与西安事变》一课时,笔者为了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看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将学生分成了不同的学习小组,让学生合作制作九一八事变与西安事变的表格,列举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主要人物、背景、过程等内容,尽快掌握《九一八事变与西安事变》这部分内容。学生拿到学习任务后,马上与同伴合作搜索资料,绘制表格,在绘制的过程中,知道了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理解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过程及意义。对于在合作中出现的不同意见,学生并没有采用大吵大闹的方式,而是引经据典,力争以证据来说话,以理服人,增加了团队的凝聚力,顺利完成了表格的绘制。这样,笔者通过采用合作教学法,就使学生树立了团队意识,在与人合作的过程中挖掘了自身的闪光点,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提升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构建搞笑的历史课堂,也受到越来越多教师的关注。所以我们历史教师应顺应时代发展,探究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而实现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构建。
参考文献:
[1]顾元胜.浅谈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J].学周刊,2020(01):54.
[2]张国鑫.初中历史的有效教学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9(45):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