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笑妍
摘 要:新课改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初中教学的教学目标,对学生的要求不只是熟知历史信息,同时还要有意识地对历史信息提出疑问。这就要求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积极探究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途径。通过创设情境,活跃课堂氛围等一系列的方式,可以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学生;问题意识
一 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意义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果仅仅是教师将知识强加给学生,那么学生就不会对历史知识产生兴趣,学习效果也会大打折扣。教學活动应当是一个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初中的学生正处在学习的最佳时期,他们对知识充满了好奇,却也由于自身知识有限而存在很多疑问。在教学中,应当将这些疑问作为教学中的一大重点,提出问题,才能够真正地为学生解答疑惑,让学生通过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学到更多的知识。问题意识的培养,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历史知识的学习效率,更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其能够对知识不断地探索,从而获得更大的益处。
二 初中历史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途径
(一)创造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历史,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只是课本中的一段段文字,本身并不会引起他们的共鸣和探索的积极性,这也是导致历史课堂气氛沉闷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在历史教学时,如果教师能够通过视频、图片等进行更加直观的教学,就容易使学生产生共鸣,也容易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比如,在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的《抗击八国联军》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播放相关的视频资料,帮助学生体会当时人民抗击外敌时的心情,与历史产生共鸣。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也可以使学生发现当时社会的问题。
(二)活跃课堂气氛,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为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在教学时应注意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例如,在进行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的《原始农耕生活》教学时,可以通过视频资料、图片资料来帮助学生认知原始农耕社会中的生活状态,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的原始文明的形成原因并与大家进行讨论。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可以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打下良好的基础,提高其后续学习的积极性。
(三)学生之间互相提问,拓展学生思维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教师与学生接触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学生的历史课堂学习时间也是有限的,而身边的同学则是学生在学习中最好的资源,同学之间每天都会见面,每天都在一起上课,身边的同学既是好朋友,更是学习伙伴。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历史学习中互相提问,在课堂上让学生采用你问我答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在提出问题的同时可以了解其他同学对该问题的看法,拓宽了思维,问答的过程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要善于组织学生进行同学之间的问答互动,巩固知识,实现双方的一起进步。以学习《新中国成立》这部分内容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花10分钟来阅读课本内容,然后把课本合上,把学生进行两两分组,让一个学生对刚才阅读的内容提出问题,比如,新中国成立的时间、地点还有社会背景,新中国成立的标志等,然后让另一个学生思索问题的答案,回答问题,提问题的学生则需要仔细听答案,然后根据自己的了解来判断对方的答案是否正确,不正确则需要修改答案,直到两人的意见统一为止,在提出5个问题之后,两个学生互换角色,由之前答题的同学来提出问题,另一个同学负责回答问题,两人都答完问题就算是完成一轮对答,看哪一个小组的学生可以提出最多问题。这种让学生互相提问的形式,有助于让学生在自由的课堂氛围中提出自己的问题,让学生互相了解彼此的答案,有助于拓展思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四)打造校园文化,影响学生的问题意识
建设基础校园文化,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营造良好的大环境。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到整个校园文化大环境的影响,要让学生形成问题意识,就要创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氛围,使整个学校中的学生都敢于挑战教师的权威,敢于对教师质疑。在校园文化的带动之下,教师和学生就会随之转变自己的思想观念,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迈出重要的一步。
三 结语
问题意识是每一位初中生必须具备的一种历史素质,具备问题意识的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对学习到的历史知识展开讨论和大胆质疑,并在深入探究的过程中找到历史发展规律,并对历史原貌进行恢复,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创新素质的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初中历史教师要革新自己的教学理念,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养成。
参考文献:
[1]李英.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学周刊,2017(24)
[2]米玛措姆.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才智,201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