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写作“声音”强度的三种测量工具:综述与评价

2019-04-17 01:03刘东翰
北方文学 2019年9期
关键词:声音相关性

刘东翰

摘要:写作声音这一概念近年来在二语写作研究领域中逐渐受到重视。从上世纪“声音”概念的起源到现在二语写作有关声音的研究,共经历了90年左右。近年来,有关声音强度和写作质量的相关性研究相继出现。而在这些研究中,出现过原创或经过改良的测量工具的量化研究迄今只有3例,其研究结果也不尽相同。本文将从这三例研究中所使用的测量工具入手,对写作声音强度测量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和评价。

关键词:声音;声音强度;测量工具;相关性

一、声音概念的起源及发展

“声音”这一概念,最初源自Bakhtin的对话理论,指的是说话者在某一话语或语篇中的存在。20世纪20年代,Bakhtin(1929)在研究Dostoyevsky的小说时,首次提出了对话的理论。Bakhtin(1984)指出,每个人都能听到其他人的声音,而每个人也都不可避免地塑造了另一个人的性格。“声音”这一概念诞生于文学批评作品中。Bakhtin及其理论在1963年被学者发现(Holquist,1990),写作研究者们逐渐开始关注声音这一概念,并将其应用到写作教学中。众多写作研究者们在如何界定写作研究中声音的概念上颇有分歧主要分为表达主义和社会构建主义。Matsuda(2001)提出了一个接受度较高、较为正式、更加清晰的概念:声音是人们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与用社会中存在的却又永远处于变化之中的语言或非语言因素所达到的一种综合性效果。而后,定义声音的声音互动模型(Hyland 2008a)应运而生。这一模型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作者立场,二是读者参与。同时,该模型也对声音构建的语言要素进行了归纳和定义,为日后的量化研究做出了贡献。上述的概念和模型的提出,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一直以来表达主义和社会构建主义之间关于声音概念该如何界定的矛盾,证明了声音的个体性和社会性可以兼具存在。

二、声音强度与文本质量的相关性研究

在声音的概念以及相关的语言要素得以确定之后,声音强度与文本质量的相关性研究开始出现。

Helms-Park 和 Stapleton(2003)在其写作声音强度与文本质量的相关性研究中设计并使用了一个声音测量工具,将计算得出的声音强度值与作文的分数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声音强度与文本质量不具有显著的相关性”这一研究结论,引发了广泛的争议。

Zhao 和 Llosa(2008)在其声音强度与文本质量的相关性研究中,得出“写作声音能决定61%的作文成绩”这一研究结论。两位研究者使用的声音测量工具依然来自 Helms-Park 和 Stapleton(2003)。

Zhao(2012)在进行有关声音强度与文本质量的相关性研究时,研究者基于Hyland对声音的互动模型,重新设计了一个写作声音测量标准,经过信度、效度检验以及修改后,提出了一个新的测量工具来解读写作声音。这一工具能够准确解释评估者对写作声音印象分90%的方差,然后使用该模型评估了200篇托福作文,结果显示,作文分数的25%由写作声音的强弱程度决定。

俞希和曹洪霞(2015)关于声音强度与文本质量的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以主观印象为标准的个性化声音强度与文本质量相关性显著,以语言要素为标准的声音强度与文本质量的相关性不显著。该研究所使用的声音概念并不具有普适性,仅仅使用“个性化声音”的概念。

这3例声音强度与文本质量的相关性研究中的研究结果并不趋于一致,可是其中两项研究结果显示声音强度与文本质量相关性不显著,其测量工具中都舍弃了与读者互动、使读者参与的这一部分。

三、写作声音强度测量工具

在上述相关性研究中,共出现三个原创或改良的测量声音强度的测量工具。

第一个测量工具来自Helms-Park 和 Stapleton(2003)的“声音强度测量标准”,共包含四个方面,分别是语气肯定、自我认同、主要观点重复以及作者存在与思想自主,每个方面的分值设定在0-25分,并根据不同的评分标准,划分出0-9,10-14,15-19,20-25共四个分数档,以此来观测文本中的声音强度。作为第一个此类相关性研究,其测量工具颇具开创性。

第二个测量工具来自Zhao(2012)的三项式评估标准。研究者基于Hyland的声音互动模型、Helms-Park 和 Stapleton(2003)的声音测量强度工具以及综合其他研究涉及的语言要素,重新设计了一个测量工具,共包括10类语言要素。前期测试中,每一类要素的分值都设定在0-4分,分值的高低代表此类要素的使用频率的高低,然后用该标准评估200篇托福作文的声音强度,而后将该工具进行信度、效度检验的基础上加以修改,形成新的三维模型,测量另外200分托福作文的声音强度,研究者通过进一步的效度验证之后,将该模型转化为评估标准来解读写作声音:(1)作者观点的鲜明度和独特性,(2)作者表达观点的与其方式、行文特色,(3)作者和读者在文中的线性存在和互动,这三个维度共包括主要观点表达清晰程度、指令导向词、模糊限制语、语气加强词、态度标记语、自我提及以及作者和读者的显性存在共七个语言要素。

第三个测量工具来自俞希和曹洪霞(2015)。这一测量标准是在Zhao(2012)的测量工具基础上进行改良,首先,在其原有的三维模型中,剔除了原模型“非个性化”要素,维度1(作者观点的鲜明度和独特性)中的指令导向词要素,和维度3(作者和读者在文中的显性存在和互动)中的作者与读者互动要素,而后分别在这两个维度中加入了被动语态要素和引证要素两项“个性化要素”;然后,又在其原有的以语言要素为基础的三个维度中,加入了第四个以主观印象为参考的维度(个性化声音总体强度);并且,与Zhao的记分原则相反,新加入的两项要素则是使用越多,得分越低。

四、三种测量工具的比较研究

在以上出现的三个声音强度测量工具中,第一个测量工具(Helms-Park&Stapleton,2003)具有一定的开创性,也为后来的研究者在对声音进行量化研究时提供了参考。但是这一工具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研究者在声音的个体性和社会性的讨论以及声音的概念并不明确的情况下制作了这一工具,忽略了讀者立场的存在,该工具所包含的四个方面都是与写作者个人相关,从而导致声音的测量维度缺失。且该工具没有经过信度和效度的检验。

猜你喜欢
声音相关性
浅析民族男高音的演唱技巧
小儿支气管哮喘与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相关性分析
脑梗死与高同型半胱氨酸的相关性研究(2)
脑梗死与高同型半胱氨酸的相关性研究
会计信息质量可靠性与相关性的矛盾与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