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工厂集体叙事中的矛盾

2019-04-17 01:03许佳雯
北方文学 2019年9期
关键词:个人利益集体主义工厂

许佳雯

摘要:为了响应国家提出的为工农兵服务的文艺方针,十七年作家写作工业题材小说时深入工厂,体验工人生产,对新中国生活的热爱和对社会主义建设工作的热情在作品中毫无保留地表现出来。作品在表现工厂的同时,更强调工厂中的集体主义精神,强调集体利益,强调生产劳动。但在工厂集体化的叙事视角下,也产生了追求个人利益的倾向,使个人与集体利益产生矛盾。本文围绕《百炼成钢》中的工厂集体叙事,分析社会主义工厂集体叙事下的矛盾。其实这些矛盾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只是在50年代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强调集体的大背景下被遮蔽掉了,一直到今天这些问题其实也还存在着。

关键词:工厂;集体主义;个人利益;生产劳动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提出的“为工农兵服务”的文艺工作方针指导下,知识分子热切的希望创作出为工人、为广大的群众带去生产热情和动力的作品,以促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所以十七年作家写作工业题材小说时深入工厂,體验工人生产,并把自己的写作当作是为中国现代化事业贡献的一分力量。他们将对新中国生活的热爱和对社会主义建设工作的热情,在作品中毫无保留地表现出来。同时十七年工业题材小说,经常强调生产的重要性,一切以生产优先,不断进行劳动竞赛,追求高指标。工人们成为生产机器,个人情感和客观规律都可以忽略,只有工厂阶级斗争是可以凌驾其上的。《百炼成钢》就是艾芜 1952 年到东北鞍山“深入生活”的成果。小说开篇描述了一个炼钢厂,在这里正在进行着一场劳动竞赛,工人们都在努力创造生产记录,完成日产量,增加生产,通过这种劳动方式为国家生产更多的产品、创造更多的财富。劳动是光荣的,积极参与到生产劳动就是参与到国家的建设。

在工厂叙事中,除了工人对于劳动的热爱,还表现出了一种集体主义精神,随着生产资料的公有,劳动协作的生产方式也让工人阶级的集体主义思想越发强烈,私有观念得以减弱。在一起工作,在一起生活,地位平等,分工明确。在新中国工厂的氛围中,工人们切身体验到了阶级的力量和协作的优越,许多生产竞赛和劳动竞赛也在这种良好的集体氛围里热火朝天的展开。主人公秦德贵,一出场就带有强烈的英雄主义形象光环,他帮助七号炉打出钢口,手套着起火来都没有注意,秦德贵是一个集体利益高于一切的人,他自觉承担厂里的重任,不断学习。当他出了快速炼钢却融化了炉顶时,他内心也是十分难受的,他深知这个工厂从刚解放的破烂景象,发展到今天是很不容易的,大家都付出过心血,不能让它受到一点损失。小说描写他为了集体舍生忘死,不顾个人安危,比如他去执行艰险的炸沉渣室的任务,他去抢救炉底漏钢的事故,导致被反革命分子陷害。

作者在塑造英雄人物的同时,也描写了秦德贵作为一个普通人心理状态,比如他的恋爱问题。他喜欢自己的同乡孙玉芳,但当他知道张福全也喜欢孙玉芳时,赶紧结束这段关系,以免乙班炉长张福全憎恨自己,影响工作。可以看出他特别顾全大局,不想因为自己,影响到集体利益。但另一方面,他又割舍不断自己对于孙玉芳的感情,这种爱情的苦恼一直伴随着他。直到最终党委书记问他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冲突该怎么办时,他爽快的回答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并且打消了去见孙玉芳的念头,他又开始重新投入到工作当中。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秦德贵最终选择了投身集体。在小说中曾出现了两处相同的话语,一处是秦德贵不想去见相亲对象,妈妈说:“你当真天天炼钢炼铁,把心也炼成钢铁了”(1)。另一处是当秦德贵炼钢负伤的时候,医生林洛夫说“我看你连心都炼成钢了,又冷又硬。”(2)这说明了工人秦德贵为了炼钢,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对于个人身体,包括对于个人情感方面的一种短暂的舍弃。

同时在工厂集体叙事中,对于私人家庭是遮蔽掉的,代之以工厂集体的大家庭。比如秦德贵是几乎不回家,工厂就是他的家,他愿意把他的一切奉献给工厂。比如对甲班炉长袁廷发的家的描写,他的妻子每天在门背后画圈,来记录他快速炼钢的次数,画圈似乎成了一种生活的动力。再比如厂长赵立明为了提高产量、解决事故等,经常留在厂里工作不回家,孩子生病也不回家看一眼,以至于回家后孩子们都不认识他等等。在这个工厂集体主义的时代,真正由父母子女构建的小家庭已经被工厂这个大家庭所占据,甚至被无限压缩,成了为工厂集体大家庭服务的对象。

在这个时期的工厂叙事中,强调工厂,强调集体,重视生产劳动。工厂集体似乎有着很强的魅力,使一个个工人投身于此,甚至不惜舍弃自己的身体、情感、家庭。然而在对工厂情感去魅化的过程中,又该如何去应对工业社会带来的异化和痛苦,以及在此过程中,人所产生的一系列的情绪。那么就出现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在后现代工业社会对于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又该如何处理,集体能否完成对于个人价值的想象的和追求。

除此之外,在这种遮蔽掉个人身体、情感的工厂集体叙事下,依然产生出内部矛盾。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在这种紧张、热烈的情绪下,工人阶级一方面要面临着投身现代化大生产的紧迫性,但另一方面还要面临着资本对人的异化所导致的追求个人利益的诉求。虽然社会主义取消了私有制,但“专业化和分工化,这一现代性特征必然会影响社会财富的分配制度……而这一转变也实际预示了社会重新分层的可能性。”(3)社会主义还没有发展到一定程度,其内部必然存在一定差别,导致社会财富分配不均,激化了人与人的矛盾,在社会主义内部滋生出个人主义诉求。这其实本身形成了一个悖论结构,它既要求工人阶级能够自觉的树立起工人阶级的意识,发挥出“螺丝钉”的作用,成为一种被驯服的工具,以一种无私忘我的精神投入带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但同时社会又生产出了一套配套机制,造成了社会主义内部的不平等,这样一种矛盾性一直内在于工人阶级的主体内部。

丙班炉长秦德贵出了快速炼钢,但却融化了炉顶,厂里规定:能够保持到炼三十次钢都不融化,就会有奖金奖励,如果不到三十次就化了炉顶,不仅没有奖金,反倒还要扣去炉长工资。这就引发了秦德贵与甲班班长袁廷发,和乙班班长张福全之间的矛盾。

首先是袁廷发来说,他在厂里是德高望重的老员工,一直在出快速炼钢,并且保持着最高纪录,深受厂长赵立明的信赖和尊重。当他听到秦德贵出了快速炼钢,创造了新纪录,他心里是十分生气的。袁廷发一直拥有着厂里的技术垄断,而秦德贵的超越,就意味着他不再处于这种优势地位,因此也导致了袁廷发与秦德贵两者的矛盾。技术在这里是一个重要问题,它在这里也成为衡量一个工人身份和地位的关键要素。正是因为袁廷发有了快速炼钢的技术,才使得他能够得到厂长的尊重和信任,也在厂中有一定的地位。所以技术于他是十分重要的。小说也多次描写他不愿意将技术分享其它工友,比如袁廷发特别讨厌别人在私底下叫他老袁,但在表面上却不表现出来,只在一些技术上就不全盘告诉他,他觉得“自己应该留一手的好”(4)。技术在这里区分出了新的等级,掌握了技术,就能成为人上人,而技术的公开化就会造成人与人之间无差别。尽管消除了私有制,但技术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私有财产”,还是容易造成一种新的等级性压迫。正是拥有技术的优越性,使袁廷发有所保留,并对秦德贵掌握快速炼钢技术产生不满,滋生出了个人主义。

张全福是乙班的炉长,他之所以来到工厂,并不像袁廷发、秦德贵那样,本着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一腔热血,而更多带有自私自利的本性。这样的一种本性也渗透在工作中,比如秦德贵创造新纪录融化了炉顶,使他不能获得奖金,这笔奖金本来他打算用来给新认识的姑娘孙玉芳买东西,因此他十分生气,甚至想拿化炉顶来报复秦德贵,不断给秦德贵使绊子,让下面丙班的工作不能顺利。工厂作为一个集体,提供给张福全的只能是一个光荣的指向,一个挣钱的手段,并不是真正心之所向。因此当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公与私发生冲突时,张福全首先想到的就是个人利益。同时张福全并没有掌握快速炼钢的手段,因此不能拿到额外的奖金,而这次不化炉的奖金也不能拿到了,从中可以看出一种工资收入的差距,所导致的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个人之间新的矛盾。

工资制的出现,虽然代表着一种与社会主义工业现代化建设相配套的现代化机制,是社会走向专业化的必然,但实际上造成了社会分配的不均等,导致人的社会关系的改变,这也就促使了张福全们和袁廷发们去追求个人利益。当然这种对于个人利益的追求,也有合理价值,我们不能否认,但是这是否也就消解掉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内涵,即建立一个人人平等的社会。这样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目标在生产力仍不够发达的条件下,是不容易实现的,是要被无限延迟的。那么在这样不平等的,或者说是有内部差别机制条件下,如何去化解广大群众追求个人利益的现实难题,这就需要用一种美德,或用一个有德行的人来应对这种社会主义内部危机。也就是主人公秦德贵的形象,通过英雄形象的塑造,在情感态度上,告诉群众和工人们这才是应该学习的榜样,任何追求个人利益,任何影响集体的行为都是不对的。用德行或美德来压抑个人对于利益的追求,比如推崇像雷锋这样的人物,但这样理想道德价值的宣传,最终是无法存续的。实际上,这种社会价值理想与个人需求之间的矛盾,也即共同体与个人之间的矛盾,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只是在50年代强调向科学进军,强调知识、强调专业,努力进行社会建设的时代背景下,被短暂的压抑了下来。一直到了80年代《鲁班的子孙》《赤橙黄绿青蓝紫》等作品中,共同体和个人的矛盾也还存在着。

艾芜对《百炼成钢》也经过了“删改”,不断进行艺术完善,是作者响应时代号召的体现。虽然会出现概念化、公式化的倾向,然而作家通过对工厂集体的描写,展现出了其对新中国生活的热爱和对社会主义建设工作的热情。但在作品中,还是表现出了这种集体叙事下的矛盾,只是在50年代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大的时代背景下,这些矛盾被遮蔽掉了,一切都要服从集体,任何追求个人利益的行为都是不对的。一切都要政治挂刷,思想政治觉悟高于一切。但实际上,这些矛盾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随着时代的向前发展,在不同的作品中,可以看出这些矛盾的进一步发展,甚至到今天这些矛盾关系依然存在着,需要我们进一步讨论。

注释:

艾芜.百炼成钢[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13)

艾蕪.百炼成钢[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80)

蔡翔.社会主义的危机以及克服危机的努力——两个“三十年”与“革命之后”时代的文学[J].现代中文学刊,2009(05):12-26.

艾芜.百炼成钢[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118)

参考文献:

[1]艾芜.百炼成钢[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2]李静.新中国工人阶级的形成和消解——从《百炼成钢》《乘风破浪》到《乔厂长上任记》[J].文艺争鸣,2014.

[3]蔡翔.社会主义的危机以及克服危机的努力——两个“三十年”与“革命之后”时代的文学[J].现代中文学刊,2009.

[4]蔡东.共和国初期“组织”运作下的思想冶炼——《百炼成钢》的生产、消费与传播研究[D].重庆大学,2017.

猜你喜欢
个人利益集体主义工厂
关于将集体主义引入经济理论的思考
The inhibition effect of Chlorpromazine against theβ-lactam resistance of MRSA
漫画哲理
离散制造MES在照明工厂的实施与应用
当代集体主义的现实困境及其主体性重塑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流变的历程
植物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