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师范大学原创性学术著作评介之二
基于传统文化典籍而进行教育思想及制度的研究,长期以来形成并主导了传统教育史学研究的基本范式。这种从文字到文字、从文献到文献的研究方法虽然相对容易,但其结论也往往失之偏颇,至少有很大的局限性。从文字走向实物、从文献走向文物,这是王雷教授一直所积极倡导的教育史研究新范式,其最新著作《教育文物——书写在大地上的教育史》一书,正是其多年来系统研究我国教育文物的成果,在教育史学乃至文物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学术开创意义。纵观全书,其对于教育文物的研究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内容全面丰富,系统地介绍了各式各样的教育文物类型特征。教育文物应当是教育发展过程中所保存、传承下来的,具有历史价值、科学价值以及艺术价值的物质文化遗产。然而,具体而言教育文物应当包括哪些内容,目前学界尚缺乏明确的界定。该书则依据文化遗产的相关理论,对教育领域内有关的文庙、书院、科举贡院、知名学校、教育家故居旧址与教育书画、教育工艺品等不同教育文物形态进行较为系统的考察,初步实现了教育文物的分类研究工作。
其次,对于教育文物挖掘细致,首次披露了很多长期不被人们所熟知的重要文物。相对于孔庙与科举等较为常见的教育遗迹或遗产,教育家故居、教育碑刻等往往是不为人们所关注的教育文物内容。例如,明代“心学”创始人、著名教育家王守仁的故居,至今依然在其家乡的浙江余姚得以保存,这实属难得,也通常不为教育界所关注。该书对于教育家故居的系列研究,无疑有助于推动有关部门对于教育家相关文物的保护工作。
再次,注重理论性研究,积极探索教育史研究的文物实证方向。作为学术研究的教育文物,其分析的重点不同于收藏家眼中的文物价值,而是文物所体现出的教育内涵,特别是其所蕴含的历史价值,即以文物进行的实证研究。例如,关于民国时期教师的收入状况,特别是相对于政府公职人员的生活水平,人们往往有各种不同的认识。书中以有关的教师工资单为证,就比较客观地反映出当时教师的真实生活状况。为加强本书的理论研究与分析,作者在每一教育文物类型的介绍后面,都专门进行了相关的教育价值分析。如对于孔庙教育文物的沉思中,作者进一步提出了“教育礼仪:不应忘却的‘教之大伦’”这样鲜明的教育礼仪思想。
最后,教育文物的研究不是简单的文物发现与归类,也不是局限于画地为牢式的隔离带保护,其更在于新时代教育文化的历史传承。书中在对私塾名师的教育技能分析中,就鲜明地提出了教育“绝活”的历史价值,如传统教学著名的“吟诵教学法”,常常通过“诵之、歌之、弦之、舞之”等吟诵活动而达到生动形象教学效果,十分值得当今教育教学的借鉴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