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慕課作为新涌现出来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它具有开放性、大规模、灵活性等特点。大学语文课应以立德树人弘扬中华文化为己任,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采取慕课形式的分层次分专业教学方式,即教师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科差异、需要、语文基础的不同,有区别地制定出教学目标、教学要求,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施以不同的教学内容,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与接受能力。
关键词:大学语文;慕课;分层次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9)12-0021-02
随着对母语教育的重视,高校大学语文课程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从目前情况看,慕课在高校人文类通识选修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实践和理论上的一些问题尚需探讨和解决。黑龙江大学人文类系列通识选修课程的慕课开发与教学研究也是如此。因此,高校人文类通识选修课程慕课教学改革具有重大意义。
一、慕课教学与分层次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虽然在宏观指导思想中大学语文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在实际教学中大学语文缺乏明确的学科定位,长期处于高校课程设置的边缘地带,师资力量参差不齐,教学方式普遍落后……虽然近年来一再强调大学语文教育中的人文性,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推行的还是工具性的教育理念,延续的还是高中阶段应试化的教学方式,甚至在很多高校,大学语文被戏称为“高四”语文。从整体教育需求来看,大学语文教育应该有三个层次的教育目标:一是提高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二是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与审美能力;三是注重学生人文情怀的培养,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传承,有意引导学生在全球化时代建立自己的民族文化归属。这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都应该是大学语文教育必须实现的,但在目前大学语文实际授课过程中,很少有院校能真正完满地实现。针对目前的教育现状,急需对大学语文展开教学改革,更新教学理念,研究教学理论,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但一个不容乐观的事实是,大学语文教育不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被边缘化,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理论研究也长期被忽视。目前对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呼吁重视大学语文教育,呼吁进行大学语文学科建设,或者从宏观角度研究大学语文学科性质,大学语文在人文素质培养中的重要性,对具体的教学方式、教材建设研究较少。大学语文教育不仅缺少高水平的教学理论成果,更缺少切合实际的教学改革实验。
目前实行大学语文分层次教学的高校很少,大学语文分层次教学的理论成果也很少,从中国知网的搜索结果看,目前有关大学语文分层次教学的研究文章只有两篇:《论普通高校大学语文的分层次教学》《高职院校〈大学语文〉分层次教学研究报告》分别发表在《文教资料》与《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等刊物上。黑龙江大学从2015年开始推行大学语文分层次教学改革,本文以此为例进行研究,希望提供大学语文分层次教学改革的良好经验,对我国大学语文教学理论建设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黑龙江大学分层次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式
黑龙江大学大学语文教研室自成立以来就不断进行教学改革探索。从2005年春季学期开始,黑龙江大学大学语文课全部实行挂牌授课,即:在同一教学时间提供不同的任课教师供学生选择。这次教学改革虽然给学生提供了一定的选择自由,但由于是文理混选,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学习程度、学习需求差别很大,因此需要进一步改进。在此基础上,黑龙江大学从2010年开始逐步推行了分层次教学。
所谓分层次教学,就是教师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科差异有区别地制定出教学目标、教学要求,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施以不同的教学内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目前黑龙江大学的大学语文课程设大学语文A、大学语文B、大学语文C、大学语文D四种不同课型:课型A面向文科类学生;课型B面向理工类学生;课型C面向外语类学生;课型D面向艺术类学生。
(一)大学语文A
课型A面向历史、哲学等文科学生开设。这类学生文字表达能力较强也有一定的文学积累,因此大学语文重点在实现从知识教育到文化教育的范式转变。在课堂上不再采用中学阶段流行的字词句篇 “五段式”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而是打破这种僵化的教学,引导一种新的文本解读法,对文本作综合的整体观照,从文学、社会、伦理、艺术、宗教乃至科技等多层面入手深入挖掘文本的深层意蕴,充分彰显人文精神,让学生耳目一新,尽情享受到大学语文的魅力。大学更重要的是产生思想,这一点在大学语文课堂应该得到彰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以现代教育理念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在教学中营造一种平等民主的氛围,真正实现师生互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帮助学生掌握学习规律,教会他们学习方法。同时,对热爱文学创作的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对学生创作的诗歌、散文、小说等作品及时评改。
(二)大学语文B
课型B面向理工类学生,针对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相对较差的情况,侧重对文章写作要领及语言表达技巧的讲解训练,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实际应用水平,并选择难度适宜的美文引导学生领略文学艺术的魅力,提高文学素养,在知识教授的过程中注意人文情怀的培养。理工类学生的专业是当下技术社会的支柱,但随着技术时代症候的全面蔓延,要防止学生养成技术性人格。大学语文是理工科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熏陶的一个重要途径,但现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中小学的应试教育模式已经让部分学生对语文课有了厌学情绪。因此大学语文课要完满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就要尽力激发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学生心中播下爱语文的种子,让学生们由语文学习的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参与者。
(三)大学语文C
課型C面向外语类学生,有针对性的教学就是适当开设外国文学专题课,满足学生渴望了解西方文明的专业诉求,但在讲课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比较分析中西文化异同,纠正部分学生扬西抑中的错误思想观念,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当然这种民族精神的培养不能是僵化教条的理论灌输,不能是外在的给学生头脑中加入这种精神,那种主义。外在的动力始终不能成为决定学生学习动力的核心因素,不能激发学生真正的理想信念,不能帮助他们建立自己的精神家园。“语文”是一门以“无用”达到“有用”的学问,更多地意味着思想情感、素质修养,这些都是潜移默化的过程和结果”[1]。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应该源于自我的美的感悟,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注意积极情景体验和正确的感情熏陶,让学生真正体验到传统文化的魅力,真正建立自己的文化归属感。
(四)大学语文D
课型D面向艺术类学生。艺术学院的学生艺术修养较高,审美能力较强,但由于中学时代文化课的弱化,艺术学院的学生文字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相对较弱,甚至比理工类学生还弱。因此课型D也要侧重对文章写作要领及语言表达技巧的讲解训练,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实际应用水平。另外课型D也要适当选择同艺术理论相关的文学篇章作为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提高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同时也加深艺术修养。
三、慕课教学与分层次教学改革的意义
黑龙江大学从2010年推行大学语文分层次教学改革,目前已经初见成效。在2014年秋季学期的随堂问卷调查中,学生对分层次教学的满意度达到97%,艺术类学生与理工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明显提高,目前已有上百人次把自己创作的诗歌散文拿出来请老师指正,和同学交流;有更多的学生通过微信、QQ聊天、E-MAIL等方式同老师交流读书心得。艺术类学生与理工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明显提高的一个直接表现就是及格率大幅上升。
根据认知学原理,学习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而应该是学习者利用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从自己的需要、爱好、兴趣及学习态度出发,对外部刺激所提供的信息做出的有选择的信息加工过程。学习者在学习动机、学习需要、学习兴趣、学习力等方面存在明显的个体性差异,因此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教学不是简单的教与学,而是一个复杂的教学情境,与学生的学科背景、实际学习需求、学习兴趣密切相关。因此教师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只有将教学系统置于复杂的真实情境中,根据学生具体实际,情绪反应,动态地修改预设的教学设计,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探索欲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完满地完成教学任务。
这种分层次教学不仅在传授知识方面教学效果良好,而且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与素质培养。大学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学校,更是培育人才的摇篮,催生思想的殿堂。照本宣科填鸭式的知识传授不仅难以培养创新型的人才,更难以培育完整而丰满的人性,只能把活生生的生命个体教授成死板板的学习工具。“客观意义上的知识是没有认识者的知识:它是没有认识主体的知识”[2]。分层次教学的教育理念就是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意识,真正认可每一个学习者都是独特的生命个体存在,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每个人的才能品行都能得到自我发展的机会。分层次教学模式符合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有利于把大学语文课建设成集文学之情、艺术之美、史学之境、哲学之思为一体的富于人文情怀的人文科学基础课程。
参考文献:
[1]陈洪.在改革中加强“大学语文”课程教学[J].中国大学 教学,2007,(3).
[2][英]卡尔·波普尔.客观知识——一个进化论的研究[M]. 舒炜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117.
收稿日期:2019-04-20
作者简介:张丽杰(1966—),女,黑龙江哈尔滨人,黑龙江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高等学校人文类通识选修课程慕课教学改革研究”(SJCY20180376);黑龙江大学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高校人文类系列通识选修课程慕课教学研究”(2018B05)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