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说跨文化小学音乐游戏体验

2019-04-16 10:32柴苑蓉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19年2期
关键词:音乐游戏跨文化小学教育

摘 要:跨文化研究也称“比较文化研究”,是利用全世界各种不同文化为样本,对各民族传统文化、风俗等进行比较,研究不同文化中的差异。小学音乐课堂中融合游戏的形式不仅能够活跃气氛,更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文章通过比较中西方传统游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多种音乐风格,以寓教于乐的方式轻松掌握基础的乐理知识。

关键词:跨文化;小学教育;音乐游戏;课堂教学

作者简介:柴苑蓉,江苏省无锡市金桥双语实验学校教师。(江苏 无锡 214000)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9)04-0006-02

跨文化研究所涉及的方面非常廣泛,既包括有关文化现象、风俗、习惯等研究,也可以是某一个民间性的传说、文化在各民族文化中的不同表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对文化发展的贡献”中明确了跨文化教育的含义,即“跨文化教育(intercultural education)是指对呈现某一文化的人类群体受教育者进行关于其他人类群体的文化的教育活动,事实上是面向全体学生和公民而设计的、促进对文化多样性的相互尊重与理解和丰富多彩的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这句话充分肯定了音乐对人全面健康、和谐快乐成长的影响。很多家长在孩子接触音乐教育的初期往往会产生很多疑问:为什么孩子在课上总在玩一些小游戏,为什么还不开始器乐练习?首先我们要认清一个概念:音乐课≠学习乐器。新课标指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动力”。[1]低龄的孩子在刚接触音乐时并不能真正理解那些高深的乐理知识,他们需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通过感知、欣赏、体验等活动来感受音乐的感染力。音乐游戏是音乐教育的重要表现方式,其必要性和科学性在孩子的成长中是毋庸置疑的,音乐游戏才是孩子爱上音乐的捷径。

一、奥比斯纳传石头游戏与“击鼓传花”的体验与对比

非洲加纳的传石头游戏奥比斯纳(Obwisana),改编自非洲加纳的民谣“Obwisana GoinTo Ghana”。民谣本身是非洲当地儿童游戏时的歌曲,儿童伴随着歌声舞蹈、游戏。歌曲旋律简单,朗朗上口。奥比斯纳指的是一种圆圈游戏,孩子们坐成一个圆圈,每个孩子都会有一块石头,然后他们通过唱歌,随着音乐用手中的石头在地上敲击节奏,并进行传递的游戏。每敲击一下,石头的主人就会换一次,而且每唱完一个词的时候也正好是石头敲在地面的时候。这是一个很好玩的游戏,歌词也很有意思。中文的意思是:石头把我的手弄伤了,奶奶!石头把我的手弄伤了!

加纳儿童常在玩传石头的游戏中唱这首歌,歌曲中用到了加纳当地的乐器进行演奏,地域色彩浓厚,歌曲朗朗上口,深受小朋友的喜爱。同时,游戏中传递的动作,也能给孩子提供一种“多重形态”的表演方式,他们可以聆听、感受歌曲平稳的节奏,并看到石头(沙蛋)或其他乐器的移动。小朋友通过反复传递石头,可以找到规律、学会合作,因此要“舍得”把手里的石头传出去。有些孩子可能一开始会把石头捏在手里,不乐意传出去。但渐渐地,他会发现,石头最终会回到自己手里,愿意分享,便有机会收获更多。游戏在培养孩子乐感的同时,还可以培养孩子的自控力、社交性、协作性,这对孩子来说很新鲜,很有趣。

据文献记载,中国民间游戏“击鼓传花”起源于唐朝,是中国古代传统民间酒宴上的一种助兴游戏,又称“击鼓催花”。游戏规则:几十人围成圆圈坐下,其中一个人拿着花先开始传,另一人背着大家或者蒙住眼睛击鼓,鼓响时顺时针或逆时针开始传花,鼓停时花停,花停留在谁的手里,谁就来接受“惩罚”。“击鼓传花”游戏经常出现在热闹的场合中,本意是传递欢乐的气氛,鼓声越密集,这种紧张、兴奋感越强烈,而最终的“惩罚”也多是调节气氛的表演,增加游戏的趣味性。

“击鼓传花”游戏让孩子更多体验的是游戏活动中的心理变化。大多数人会表现出像拿到烫手山芋一样,紧张地瞪大眼睛,手里乱抓乱丢,笑得前仰后合等一系列行为,从而释放内心的紧张感。随着社会的进步,“击鼓传花”这项简单、传统的游戏也被人们赋予了善意的内涵,大家认为彼此之间传递的是一种互相竞争、互相激励的精神,也是一种虚怀大度、虽败犹荣的气节。

二、西方竹竿游戏凌波舞与中国黎族竹竿舞的体验与对比

凌波(limbo)是一个西印度语“柔软物”的英语衍生词,这种游戏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Limber”是一个16世纪的词汇,指购物车的来回运动。凌波舞(Limbo dance)是一个传统的流行舞蹈比赛,起源于特立尼达岛。游戏规则:老师准备一根竹竿,由两位学生或老师分别拿住竹竿两端,听着音乐,随着竹竿的逐渐压低,降低身体向后靠,同时双脚平衡,膝盖向后伸展。游戏者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身体,以仰面弯腰、抬头、屈膝的姿势穿越竹竿,身体的任何部位接触到棍子或杆子,或者双手触碰到地板,则游戏者被宣布为“失败”并失去竞赛资格。凌波舞竹竿游戏使人们平时不太活动的身体在这个有趣的音乐游戏中得到充分锻炼。随着凌波舞从特立尼达和多巴哥扩展到更广泛的世界中,凌波舞竹竿游戏已经作为一种旅游活动和一种娱乐形式受到欢迎,而游戏中典型的加勒比音乐节奏也被广泛运用。

海南“竹竿舞”原名“跳柴”,是黎族一种古老的祭祀方式。这种舞蹈是用生活中最常见的竹竿来表演,具有很强的生活性和大众性。在海南,“竹竿舞”已经成为欢迎来宾的一种形式,也是海南和黎族的一种象征。“竹竿舞”热情奔放,持竿者变化多端,在有节奏、有规律的碰击声中,跳舞者要在分合的瞬间快速地进退跳跃,而且还要加上优美的动作,非常考验跳舞者的节奏感和身体协调性。

三、跨文化小学音乐游戏体验的启示

奥比斯纳与“击鼓传花”所呈现出的音乐性是大相径庭的。奥比斯纳强调的是音乐元素中强拍和恒拍的概念,它需要孩子在速度稳定的儿歌中找到每句开头的强拍,准确地敲击乐器并传递到下一个孩子面前。而“击鼓传花”所呈现更多的是速度上的变化,主要侧重的是孩子心理上的变化,通过不断加快的鼓点激发内心的紧张感,从而提高孩子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体验过不同国家相类似的传递游戏之后,教师可以带领孩子找出很多与音乐息息相关的要素。例如游戏中强调的强拍、恒拍、速度变化等概念,可以让原本枯燥深奥的乐理知识变得通俗易懂,是一种更适合孩子学习音乐的有趣方式。

凌波舞和黎族的“竹竿舞”都是以竹竿作为游戏道具,也都考验游戏者身体的协调性,但它们的游戏规则和游戏时所配音乐的风格却有所不同,可谓既有共性又有特性。加勒比群岛的竹竿舞更多的是让人们在游戏的同时感受加勒比音乐风格“Calypso”(卡利普索)。这种音乐风格的特点是一种高度有节奏的和谐的声乐,多以切分节奏为主,乐器也多运用常见的康佳鼓来伴奏。而我国黎族的“竹竿舞”更多的是以节奏为主,有时也会加上黎族人口口相传的山歌。开启音乐的第一把钥匙叫作“感知”,通过体验两个国家的竹竿舞游戏,可以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将抽象的感知具体化。通过游戏与欣赏相结合,让孩子们仿佛真的置身于这个国度,感受不同音乐风格所带来的美妙感受。

王光祈是第一个把比较音乐学带到中国来的人,他认为“研究各种民族音乐,加以比较批评,系属于‘比较音乐学范围”。[2]管建华对王光祈先生的“音乐比较论”做过全面的论述:注重各民族文化传统及其对音乐影响的比较研究,特别是在中西音乐与各自文化传统的平行比较中提出的三个不同点,形成了音乐及文化的整体比较,肯定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所形成的音乐文化和西洋音乐文化一样,是有其鲜明的民族性并牢固地根置于各自的整个文化躯体中。[3]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目前尚不能达到研究中西方音乐的高度,但通过跨文化音乐游戏体验,可以通过比较来寻找并掌握基础的乐理知识、体会不同国家的音乐风格,这也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

[2] 王光祈.东方民族之音乐[M].王光祈文集(第三卷).成都:巴蜀书社,2009:401.

[3] 管建华.试评王光祈的比较音乐观点[J].音乐探索,1984,(1):67.

责任编辑 罗 佳

猜你喜欢
音乐游戏跨文化小学教育
跨文化的儿童服饰课程初探
The Images of Hua Mulan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films
幼儿音乐游戏教学研究
音乐游戏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探究“学讲计划”背景下的语文教学
The Significance of Achieving Effective Cross—cultureCommunication in Foreign Trade Business
研读教材,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
提高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与有效性的方法研究
略谈小学语文课堂的生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