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叶圣陶先生指出“教育就是培养良好习惯”,这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语文能力的培养要循序渐进,语文的学习要发展语文意识,培养语文情绪。作为语文教学重难点的作文教学同样要养成好习惯,即想清楚然后写。
关键词:叶圣陶;语文教学;良好习惯
作者简介:孙大武,苏州高新区实验小学校教师,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苏州市姑苏教育人才。(江苏 苏州 215011)
基金项目:本文系苏州市教科院十三五规划立项课题“叶圣陶‘教育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现路径”(编号:16062010)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9)04-0011-03
一、教育就是培养良好习惯
叶圣陶先生在《习惯成自然》一文中指出:通常说某人能力不强,就是某人没有养成多少好习惯的意思。譬如说张三记忆力不强,就是张三没有把看见的、听见的一些事物好好记住的习惯。譬如说李四发表能力不强,就是李四没有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说出来、写出来的习惯。习惯养成得越多,那个人的能力越强。我们做人做事,需要种种的能力,所以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的习惯。养成习惯,换个说法,就是教育。先生的这段话往往被我们概括成“教育就是培养良好习惯”,成为先生丰富教育思想的核心之一。
语文学科因其鲜明的工具性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又以其丰富的人文性深刻影响学生的精神成长。培养语文良好习惯,奠定生命坚实基础,自然应当成为语文教师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先生没有专门的文章论及语文习惯的问题,但散见于各类篇章的相关论述仍然如珍珠一般闪亮剔透、发人深省、引人遐思。
二、语文能力的培养要有序进行
叶圣陶先生在《当前教育工作中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指出:孩子长到两三岁已经能说简单的、连贯的话,已经有了初步的表达能力;至于听话的能力,也就是接受的能力,发展得更早一些。对于这些,幼儿园应该加以引导。进了小学,孩子们的接受能力和表达能力,包括口头的和书面的,都应该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循序渐进的“序”必须符合客观实际。客观实际是什么?一是语言学习的需要,一是学生接受的可能。哪些词是哪个年级可能学的和必须学的,哪些句式是哪个年级可能学的和必须学的,词和句之外还有全篇结构和文章题材的问题。这个符合客观实际的“序”,就是语文教育的客观规律。
“循序渐进”是这段话的核心意义。一是指语文学科的本身有一个学习的渐进之序,二是指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有一个渐进之序,三是指这样两个渐进之序应当并且是必须紧密结合到一起共同发挥作用的。
能力的渐进,即习惯的养成。苏教版语文教科书非常重视良好习惯的培养,循序渐进,脉络清晰。从整体上看,每一册都安排了应当培养的良好学习习惯。
第一学段4条: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爱惜学习用品;勇于发言,乐于倾听,认真写铅笔字;勤于朗读背诵,乐于课外阅读;勤查字典,主动识字。
第二学段4条:认真写钢笔字,认真写毛笔字;自主预习复习,认真完成作业;读书有选择,读书做记号,留心观察事物;坚持写日记,爱护图书。
第三学段4条:读书做笔记,随时使用工具书;自主修改作文,多种渠道学语文;不懂就问,勤于搜集资料;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实践中学会运用。
每个学段都是4条,一共12条语文学习良好习惯。这12条语文良好学习习惯,紧紧围绕“听说读写”这四大核心任务,生动诠释了语文学习良好习惯培养的循序渐进。
值得注意的是,“听说读写”能力是每一个学段都有的习惯培养任务,但不同学段的具体要求又是逐渐提高、有所区别的。比如课外阅读,第一学段提出“乐于课外阅读”,强调的是读的兴趣培养;第二学段提出“读书有选择,读书做记号”,强调的是学思并重;到了第三学段,提出的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实践中学会运用”,强调的是“学以致用”,这已经是一个很高的要求了。但这样的要求又顺应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呼应了语文学习规律渐次提高的要求。
再比如,为什么总有学生写不好字呢?依照笔者长期的经验来看,首先就是写字的基础没有打好。写字的基础是什么?就是双姿,就是基本笔画。起始时候疏于防范,成了气候就难矫正。什么是写字的起始时候呢?就是一年级刚开始练习写字的时候。一般来说,等一年下来学生写字的双姿就基本定型了,所以写字教学,包括所有严重依赖良好习惯的语文能力都必须“慢开始”,有了开始的“慢”才能为日后的“又快又好”创造条件。已经“定型”了怎么办?重新来过!但也不是简单来过,要注意结合新的学习内容来做,避免造成新的学习问题。其次,这类学生身边已经有不少好榜样了,教师可以给他们指定写字“师傅”,专门抓写字基本功。再次就是跟相关学生交代练字的目标任务,把问题明朗化了,这样离解决问题也不很远了。
“这个符合客观实际的‘序,就是语文教育的客观规律”,先生的这句话真是太有道理了,一旦违背了这个“序”,语文学习就要出问题。
三、语言的好习惯也就是思想的好习惯
叶圣陶先生在《如果我当教師》一文中指出:教师当然要教小朋友识字读书,可是不能把教识字教读书当作终极的目的,而要从这方面养成小朋友的语言好习惯。一位心理学者说,思想是不出声的语言,所以语言的好习惯也就是思想的好习惯。一个词儿,不但使学生知道怎么念、怎么写,更要知道它的含义和限度,该怎样使用它才得当。一个句子,不但使学生知道怎么说、怎么讲,更要知道它的语气和情调,该用在什么场合才合适。一篇故事,不但使学生明白说的什么,更要借此发展他们的意识。一首诗歌,不但使学生明白咏的什么,更要借此培养他们的情绪。教识字教读书只是手段,养成语言的好习惯,也就是思想的好习惯,才是终极的目的。
“发展他们的意识”“培养他们的情绪”,这就是“语言的好习惯”,也就是“思想的好习惯”。这样的话虽然是说了七十多年,但今天听来仍然无比亲切。
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先作为一般的读者进入文本,在这个阶段明白文本讲了什么,有哪些能够引起自己的共鸣。这个阶段是获取信息、满足情绪体验的阅读,是所有读者的共同任务。但作为专业的语文学习者,学生坐到教室里,有教师带领着学习的时候,他的身份就自然发生了巨大变化,不再是一般的读者了——他还要在此基础上进行专业的思考:这篇文章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能不能换一种写法?作为学生,尤其是小学生,他们自身的语文素养有限,还不太能够自主进行这样的思考,或者即使有了这样的思考也还不够深入,这就体现出教师主导下语文学习的意义。教师要通过具体的文本教学,教会他们如何进行专业的阅读,培养他们专业的语文思考意识和能力。
比如《秦兵马俑》一文第二节有这么一句话:“在三个俑坑中,一号坑最大,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总面积14260平方米。”一般的教法是让学生注意句子中的三个数字,借此指出文本的数字说明法。但这仅仅是触摸到文本的一个表面,专业的语文阅读不能在此止步。“请同学们拿出纸笔算一算,230×62=?”在语文课上引进计算这本身就很好玩,但真实的用意是:这句话为什么要在“东西长”和“南北宽”之后还要写上“总面积”呢?然后指出说明方法上反复强调的写法。“230×62=14260”,从阅读冲击力角度看,14260远比230和62的表达更强烈。这就是叶老先生所说的“发展他们的意识”,这样的意识发展经历多了,就会形成学生良好的语言好习惯,并进一步形成促进他们思维发展的好习惯。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发展语言就是发展思维,而发展思维必须从发展语言入手。就目前的语文教学来说,有意识地借助语言发展思维做得还很不够。语文教学过程中,机械积累和解读的应试倾向也还非常严重,教识字、教读书变成了目的,这与叶老先生的上述教诲明显是背道而驰的。
四、想清楚然后写,这是一个好习惯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从表面上看,书面表达是一个线性过程,得一个词一个词地按先后顺序写出来,但对写作者内心而言,却是一个综合了认知、逻辑推理、情感体验等的复杂过程。立体的感受与平面的表达是一对矛盾,对于才刚刚学着使用书写来表达的小学生来说,其困难程度可想而知。所以,“眼前闪烁着事物的形象、颜色、动作,笔下却形容不出来,而只好以“好看极了”“好玩极了”“有意思极了”等简单模糊的字句,轻轻带过就算了”(《冰心:三寄小读者》)。
但先生说作文不难,会说话就自然会作文。他在《写文章跟说话》一文中指出:用嘴说话叫作说话,用笔说话叫作写文章。……写文章跟说话是一回事儿。要有意思才有话说。没有意思硬要说,就是瞎说。意思没有想清楚随便说,就是乱说。……用笔说话,情形也一个样。
不过,先生的话是说给小朋友听的,最根本的意思一是要讲明白说话跟作文的密切联系,二是希望由此可以减轻学生作文时的畏难情绪。因为,我们稍微想一下,说话跟写作文毕竟还是有很大不同的。说话的时候有现场的情境,写作文的时候却没有这些在场。所以,往往就会有会说的不会写、会写的却不会说。
先生还进一步告诉我们作文不难,只要养成一个好习惯。他在《和教师谈写作》一文中指出:想清楚然后写,这是一个好习惯。养成了这个好习惯,写出东西来,人家就能充分了解我的意思,自己也满意。……想清楚其实并不难,只要抓住关键,那就是为什么要写。……教学生练习作文,要他们先写提纲,就是要他们想清楚后写,不要随便一想就算,以有点儿朦胧的印象为满足。先写提纲的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不尽,而且受用的不仅在写作方面。
有老师主张从内容入手写作文,这当然是对的。但先生却主张从目的入手,也自然有他的道理所在。作文目的就是要回答“我为何写”,“为何写”是作文的强大内驱力。有了“为何写”,就彻底解决了作文教学中“要我写”和“我要写”这对矛盾。因为“我要写”,所以“我如何写”就有了存在价值。先生目光如炬,一下子就抓住了作文必须要“想清楚”的关键。什么叫“想清楚”?就是明确了作文的目的。作文之前的咬笔头,想的是“为什么写”,然后才是“写什么”和“怎么写”。
“为什么写”是立意,“写什么”是选材,“怎么写”是谋篇。这样的作文顺序有严格的逻辑关系,教师先要想清楚,再教会学生想清楚。养成了这样的思考习惯,作文教学也才有望得到长足的进步。
想清楚然后写,暗含了一个向书本这个例子学习的意思。要特别注意学习重点词语和典型句式的运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向文本语言学习,不仅学习单个的词语,还要学习有迁移价值的句式,为“想清楚”提供范本,学习如何才能“想清楚”。
五、好习惯不虚空
“教育就是培养良好习惯。”先生的论断是针对基础教育,特别是小学教育的特点提出来的。幼学如漆,孩童时期对于一个人的终生影响意义深远。好的习惯就如一颗有生命力的种子,时时刻刻将引导人向善向美。
但好的习惯又不总是虚空的,不是可以无所凭借地在说教中形成的,最关键的就是一个“养”字。“养”强调的是浸润之功、不争朝夕,但又分秒在场。吕叔湘先生说教育的性质类似于農业,绝对不像工业。这样精妙的比喻非常形象地揭示了教育的“养”字诀。但如何“养”呢?这样的过程必定是在一个个实际的实践中达成。这个实际的实践就是一节又一节功课、一个又一个活动。学校无小事,件件都育人。这样的大白话说出了一个大道理:培养良好语文习惯,奠定坚实生命基础,育人如此,语文学习自然也如此。
参考文献:
[1] 杨斌.教育照亮未来:民国八大教育家经典文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 叶圣陶教育名篇选[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 秦俊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