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探索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模式研究与实践,解决校企合作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中的核心共性问题,实现学校培养与企业生产实践的无缝对接。
关键词: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创新创业教育
2011年,教育部提出“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通过创新资源和要素的有效汇聚转变高校创新方式,提升高校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2015年后,国家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等文件中提出“全面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越来越成为高职院校的一项重要工作。
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和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等为目标,在高等教育教学及人才培养过程中融入创新创业的元素、内容、模式和机制的培养方式。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高校与企业协同创新,在人才培养、合作研究、队伍建设、平台建设等多方面深度合作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不仅是大学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社会责任,也是推动大学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是我国高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上面临的又一次挑战与机遇。
一、产教融合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这就要求高等教育必须全面创新,积极探索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多样化、多层次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其意义主要有:
(一)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水平,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要求“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教融合”,专业教育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与高职教育的培养改革要求一致。学校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学会与人沟通和交流,与企业开展合作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增强学生的创业能力。
(二)融合创业教育于专业教育中,提高学生创业成功率
针对我国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比例偏低,成功率不高等现状,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与水平的基础上,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教育中,通过培养创新创业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具备积极进取的创新意识、勇于开拓的创业精神及过硬的创新创业素质,提高学生创业的成功率。
(三)整合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最大限度节约创新创业教育成本
高等职业院校较丰富的创业教育资源,但由于资源分散,学校缺少对资源的整合,导致资源闲置、低效使用等现象时有发生,制约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中,整合资源,发挥创业教育合力,可以最大限度地节约创新创业教育成本,促进其持续稳定地开展下去。
二、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实践
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大力推进“政、校、行、企”协同育人,全面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增强学生创业就业能力,构建教学与实践相相融合的“分层递进式”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一)制定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方案
根據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立足学院办学定位和服务方向,以行业企业人才质量标准为准,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面向全体学生的创业基础、创新思维导论、创新创业学科前沿、创业与就业指导等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并纳入学分管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教学的融合。
构建创新创业递进阶梯式课程体系。首先建设基础类、知识类、技能类、实践类等递进阶梯式课程,基础类课程列入公共基础课教范畴,此外,依据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需求,在专业必修课或选修课中设置金融、财务、税务、法律法规、管理、风险防控、知识产权保护等创新创业实务类课程,形成创新创业递进阶梯式课程体系;其次促进创新创业课程的跨界整合。跨专业建设创新创业教育优秀教学资源库,注重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基本规律、技能和方法的传授, 各专业群可根据自身专业特点与需求,选择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纳入本专业课程中,例如: 商贸、管理类专业群以积极鼓励学生创办企业为主,设置相关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和管理能力,为学生创办企业创造有利条件;机电、信息工程、艺术类专业群在课程设置中则积极鼓励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促进创新发展,培育创新成果,促进成果转化,再以推动创新成果为基础,开展创业实践。
(二)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机制
建立与完善创新创业学分管理机制。制定与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学分管理办法,将竞赛、发明、开发、专利、设计、实践、论文等创新创业活动纳入学分计算,制定创新创业学分认定条件和标准,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转换制度,对学生创新创业成果进行评估与鉴定,推动校内二级学院之间的创新创业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工作。
改革教学方式和考核方法。积极鼓励教师将科研项目、技术成果、学术成果带入课堂,带动学生广泛开展讨论式、启发式、研究式的教学,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灵感;改革考核方式,推动结果考核向过程考核,理论考核向能力考核转变,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完善多渠道考核办法。
建立创新创业教育激励机制。设立专项奖励金,奖励对做出突出成绩的学生,同时在校内评优评先、奖助学金等方面对实绩突出的学生予以优先对待。建立与完善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激励机制,鼓励教授、高工等高层次人才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构建由工作业绩、学术奖励、项目立项、培训培养、经费支持等方面组成的综合评价体系,为学生和教师通过创新成果转化并取得合理收益提供便利。
(三)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通过岗前培训、课程轮训、骨干研修等途径培养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意识和能力,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到行业企业实践制度,对教师开展教学理念、教学改革和创新创业能力培训。积极鼓励支持教师到行业企业参与社会行业创新创业实践,全面提升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积极培养打造创新创业教育专兼职教师队伍。建立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积极引进社会行业企业创新创业教育优秀师资,聘请创业成功者、企业家、科技工作者等专家学者担任学校创新创业导师。采用“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邀请国内创新创业教育专家进校开展师资培训,选派优秀教师外出参加创业教育培训,努力提升创新创业教师队伍的能力与素质。
建立创新创业教育教师考核机制。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业绩纳入教师职称评聘、岗位聘用和绩效考核中,建立科技成果和收益分配机制,支持教师以对外转让、合作转化、自主创业等形式将科技成果产业化,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创新创业。
(四)产教融合,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生态体系
学校建立创业学院,以创业学院为平台,以校企合作促进会、职教集团、研究所、校友会等为依托,“政校行企”多方联动,深化校企合作,集聚创新创业人才的各种要素与资源,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创客空间、创业苗圃、孵化器及众创空间,“政校行企”协同共建创新创业园、创新创业基地等,协同推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
二级学院构建与专业相融合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把创新创业教育溶入素质教育与专业教学中。首先,通过建立创新创业师生工作室、模拟公司等,把企业真实的项目引入创新创业教育,对大一、大二的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创业意识的培养,其次,创业学院通过选拔、考核、竞赛等形式,选出具有发展前景的学生及项目,进入到创客空间、创业苗圃、孵化器等机构,进行创新创业实战培训,再选拔出一批优秀的学生创业团队进入国家、省市级创新创业基地与园区进行培育,形成分层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一批具有创新创业扎实功底的创业者,同时成功的创业者通过项目合作、指导学生等方式反哺学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探索与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生态体系。
(五)加快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
以政校行企协同共建为依托,构建分层管理、能力递进的创新创业实践体系,打造基础素养、专业技能、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等全方位的实践教学体系,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保障。深入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建立校企互动激励机制,鼓励企业与二级学院共建校内外实训室、创新创业校企工作室,企业带项目进学校进课堂,学校为企业提供人才储备、技术、咨询、人员培训等服务,吸引企业、学生、教师踊跃参加创新创业工作,共同推进教学与技术创新相结合。
依托创业学院,构建创新、创意、创业一体化孵化基地。在创业学院中配备专职人员,实体化运作,负责协调各个部门工作,制定建设的方案与计划,筹措相关资金,部署具体工作任务,对各职能部门相关工作进行督促。以创新创业为引领,以政策支持为依托,以校行协同、校企协同为契机,把创业学院打造成具有以持续创新、培育、技术转化、企业孵化等多功能创新创业基地。以持续创新为原动力构建创客空间,以培养、培育创业能力为主体建立创业苗圃,以企業孵化为目标建设加速孵化器,通过创业学院的培养与孵化,为学生进一步技术创新、创意设计、创业实践等提供支持;培养、孵化、资助一批创新创业项目,构建国家、省市和学校三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体系。
(六)营造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氛围
把创新创业文化建设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网络、微信、海报、墙报、宣传栏、校园广播、报刊等媒介加大校内创新创业教育宣传力度,云集各行业创新创业精英,开展“优秀校友”、“百人千企进校园”、“优秀企业校园行”、“企业精英校园高峰论坛”、“创业典范”等系列活动,深化“企业精英进校园”活动。定期举行讲座、论坛、研讨会等交流活动,充分利用全媒体做好创新创业宣传,树立创新创业典范, 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创新创业观、价值观,形成崇尚创新、支持创业、奖励成功、宽容失败的校园氛围。
(七)完善创新创业指导服务体系
将创业学院作为学校创新创业服务专门机构,开展创业教育、创业实践、创业服务,整合校内外各种资源开展创新、创意、创业等指导与培训,为学生提供创业项目信息、创业项目孵化,提供专利咨询与申请、版权咨询与申请等服务与资金支持。创业学院是促进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的重要平台,为创业学院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软硬件支持,下设培训竞赛、校企合作、项目管理、校友联谊四个部门,做到“机构、人员、场地、经费”四到位,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工商、财务、税务、法律、管理咨询、人事代理、项目融资、专利版权申请等方面一站式咨询和服务。
创业学院以创客空间、创业苗圃、创业孵化基地为载体,对入驻的学生初创企业给予租金减免、设备支持等服务,并专门配备创新创业导师对其进行辅导,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开展提供便利和保障。建立创新创业与就业指导服务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新技术、新模式,及时发布相关政策文件与政策解释、市场行业需求、创新创业项目、人才供给等信息,为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 兰,校企协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4.
[2] 胡 桃,沈 莉,国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对我国高校的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13.
[3] 祝 春,高职校企合作协同机制研究[D],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3.
作者简介:
曾兰燕(1975- ),女 ,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汉语言文学及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