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诗词吟诵能力的培养

2019-04-12 13:06曹杰
江西教育C 2019年1期
关键词:仄声平声平仄

曹杰

吟诵是古诗词的传统读法,是古代教学系统中唯一的诵读方式,也是创作诗词文赋的途径之一。随着国家和社会对国学经典文化的重视,诗词吟诵也日益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也是古诗文审美能力的重要表现。

一、感受平仄变化,体会音律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近体诗最多,近体诗有严格的格律,吟诵的方式要求规范统一,讲究诗句的语气停顿、平仄抑扬。在小学阶段对于平仄的教学不宜复杂,只让学生知道一声、二声为平声,三声、四声为仄声即可,平声读来时声调要延长,仄声声音须短促。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在古诗中用不同符号表示平仄音声音的长短,如用“—”标注在平声字上方,表示声音延长;用“·”标注在仄声字下方,表示声音短促。诵读时平长仄短,偶位字的平声字和押韵的字要拖长,其余的字不拖长。

教学时,首先要引导学生对诗歌大意有一定的了解,了解作者,了解诗歌创作背景,了解诗歌的情感。其次,教师依据平仄变化规律吟唱诗句。在训练一段时间后,可带领学生略加创新,如可根据诗境,对部分平音拖音的音量大小、气息、表情等的变化进行调整,增强学生的成就感。第三,教师选配恰当的音乐创造吟唱的氛围。教师所选乐曲应多为古典乐曲,当然有合适的现代音乐也在备选之列。这些音乐的旋律要与作品风格相符,与诗歌意境吻合,从而促进学生诗词乐感的形成,陶醉其间,全面提升诗歌的音律美感。

二、品味声音长短,领略意境美

近体诗具有严格的格律,其平仄变化不仅仅是表象的声音的平长仄短,更有其内在的深意,而对其深意的挖掘是培养学生领略其中意境的绝好途径。平声低长,表示延展、悠长、广大等意义;仄声高短,表示强调、决绝、快速、轻灵等含义。例如七言绝句《石灰吟》为于谦所作,有积极用世、一往无前之意。在教学时,教师可问学生,“为什么读 ‘锤‘烧字声音要延长?为什么‘烈‘凿要读得短促有力?”在老师的引导下,可让学生体会到“锤”字读长音,更显力度之大,痛苦之巨;“烧”读长音,更显经受痛苦和磨难时间之长;“烈”字读得短促有力,更显温度之高,火势之猛烈;“凿”字读得短促有力,更让人感到在肌肤之上斧凿的痛苦。以上平长仄短的读法,更能体现于谦坚定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即便千难万险,即便粉身碎骨,也无所畏惧,初心不改。因此,体会声音的处理方式,也是小学语文诗词教学中领略意境美的重要途徑和策略。

三、创新吟诵调子,体味情感美

吟诵是古代最普遍的一种诗文教学方式。同一首诗,不同的人吟诵便会有不同的风格和不同的调子,自然就给人不同的感受。在教学中,老师可按吟诵的要求对古诗进行指导,待学生对基本调完全掌握后,再引导学生在基本调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学生可对音长、音高、音调、旋律、轻重、缓急进行调整,由小变动到大变动,由小调整到大调整。但一切变化和调整,都需要建立在对诗文情感基调的正确把握基础之上。教师要对其中违反吟诵规则和基调的主要错误加以纠正和指导,其他的可以鼓励学生自主改造,给孩子一个自由创造的空间和时间。当然,这是一个反复尝试、不断调整的过程。建议教师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创作小组,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开展,调动学生积极性。大家互为老师,大胆改进,积极评价,通过反复吟咏,不断修改和调整,其实也是一个审美情趣不断升华的过程。

四、展示作图吟唱,感受形象美

诗歌在人们的头脑中常被转化为可视的图画。教师可组织学生,依据诗歌内容和自己的理解绘制图画,达到用视觉感官来理解诗歌的语言特色。这一学习任务,可布置在课后作业中。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理解、吟唱有了自己对诗歌的体会,诗中的人物、草木、景色等元素已在学生心中有了初步的形象。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安排学生把对诗歌的理解转化为自己的图画,可以是单幅,也可是多幅,甚至可以是连环画;可以是单人创作,也可以是小组合作创作。学生对自己所作的图画吟唱,或小组合作吟唱,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诗作的理解,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吟诵是古人创作诗词的一种方法,也是一条理解作品的途径,更是一处对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抓手。在实际的古诗词教学中,只有不断加强实践,总结其有效的教学和学习方法,才能真正让吟诵成为学生提升阅读审美能力和阅读审美情感的有效载体,成为实践和感知传统文化魅力的康庄大道。

猜你喜欢
仄声平声平仄
吟出古诗之美
平仄谱:阅读格律诗的一把金钥匙
揣一本词典走天涯
春天的马蹄声
滇风诗说
病联曝光台
律诗平仄格式的构成与推导
转入普通话平声的常用古入声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