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亚琴
近年来,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需要大量的农民工参与建设,伴随而来的则是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不断地提升。针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问题,班主任要从细处做起,采用各种不同的方法促使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
一、融入学科课堂,润物无声
和心理健康问题相比,不少教师关心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不仅如此,不少学生和其家长关心的也是成绩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尝试将健康心理教学和学科教学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围绕学习的课文展开思考,尝试剖析出其中的健康问题。这样的教学就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比如,在班级中往往会有一些斤斤计较的学生,在课桌上划“三八线”的情况屡屡出现,甚至还有一些学生因此而吵架。针对这个问题,笔者并未直接进行批评,而是尝试和语文学科结合起来进行疏导。笔者尝试给学生讲述“六尺巷”的故事:“古代有一个宰相叫张英,他的邻居造房子占了他们家的宅基地,张英却让家人不要和对方吵架,而是回复书信‘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和邻居都有所感动,于是相互谦让。”在讲述了该典故后,笔者让学生尝试说说这个典故的意思,这首诗又是什么意思?学生认识到“要相互谦让。”此时,笔者又鼓励学生尝试自主搜索,看看还有哪些展现相互谦让的古诗词,并认识到谦让是中国的传统美德。最后笔者再鼓励学生结合“三八线”的问题进行讨论,尝试写一篇小作文,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就将语文学科和心理健康的教育结合在一起,让学生认识到要谦让待人。
教师可以先将心理健康问题和学生的学习结合起来,融入到学科课堂中,这样能逐步得到学生的重视。渐渐地,学生就会认识到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性,从而主动向班主任教师倾诉自己的心理问题。
二、组织团队活动,传递温情
不少农村留守儿童都由家中的长辈照顾,由于代沟的问题和长辈身体情况,很少和孩子一起进行互动活动,这导致不少学生性格变得内向、胆怯。针对这个问题,笔者组织学生参与到各种团队活动中,并对其进行适当的心理辅导,让学生感受到温情的传递。
比如,在班级中有一位学生是单亲家庭的孩子,性格内向,所以该生很难融入到班级生活中,有很浓的自卑之心。针对这个问题,笔者并未直接进行心理开导,而是先尝试了解该生最擅长什么,发现该生对“秘鲁南部发现大型锂矿”的新闻十分感兴趣,并了解到该生十分了解地理、地质方面的知识。于是便组织学生参加“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的活动,让该生带领大家参观自然博物馆,了解关于矿藏方面的信息,并尝试搜索各种资料。这个活动是该生擅长的领域,因此该生更感兴趣。此时笔者尝试进行引导:“老师知道你懂得很多这方面的信息,如果能和大家一起分享,是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呢?”活动结束后,该生的博学得到了同学的欣赏,而该生也在交流互动中感受到了团队的温暖,逐步摆脱了自卑的问题。
教师在组织小学生参与团队活动时,要注意考虑学生的个人因素,针对学生的喜好和特长。同时,还要注意观察每一个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情况,如果发现学生游离于团队之外,又或者受到其他学生贬低、指责,则要尝试进行引导,促使学生消除隔膜,感受到团队的温暖。
三、动员家长力量,立体联动
对留守儿童来说,更需要家庭的温暖,教师要充分发挥家长的力量,构筑起立体联动的体系,让学生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特点,用微信等联系在外工作的家长,指导其如何关怀孩子,如定期和孩子进行视频沟通等,这样就能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可以利用微信分别联系学生和其家长,并组织其参加“中秋节,我想对你说”的活动,让学生和家长分别为对方准备一份中秋节的惊喜,通过微信传递给对方。如拍摄一段学习或工作时的画面,录制一段心里想说的话,展示一个为对方做的小工艺品等,每一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展开创意设计。不少学生和家长都参与了这个活动,如远在他乡打工的家长给孩子发送了视频,展现了自己参与建造的高楼大厦,并表示自己为之而自豪。又如孩子展示了自己画的父母肖像,并向父母说出心里话:“希望你们能常回家看看,我和奶奶都很想念你们。”在这样的活動中,孩子和家长之间拉近了距离,同时,孩子也认识到自己并未被家长抛弃,家长远赴外地工作就是为了让自己生活得更好。这样就能顺势解决不少亲子矛盾,让学生的心理变得更为健康。
了解小学农村教育工作者会发现,不少学校关心的主要是学生的学科教育,而对学生的心理问题有所忽视。尤其是农村留守儿童,由于隔代教育的原因,往往出现不少问题。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采用各种方法及时发现并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这样就能让留守儿童健康发展,逐步成长为建设祖国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