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与重构:构建小学数学“学本·简课堂”的实践与探索

2019-04-12 12:00谭长存
江西教育B 2019年2期
关键词:数学课堂

谭长存

导   读:

当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不少教师过分追求课堂教学的丰满与厚重、完美与时尚、创新与个性,使得原本简单的数学课变得千头万绪。教师应守住本真,用简单而切中要害的教学方式,教出数学本色,让数学课堂返璞归真;突破传统,从学科育人高度思考课堂框架,构建新型课堂,让数学课堂归正返本。从而实现智慧教学、教学相长、共同进步。

[关键词 ] 转型与重构;数学课堂;朴实简约;本真灵动

如今,活力课堂、魅力课堂、美丽课堂、生本课堂、生态课堂、生命课堂、智慧课堂、智趣课堂、智能课堂等各种新鲜的提法层出不穷,课堂正经受着铺天盖地的杂乱信息冲击。置身于当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样态中,笔者深切地体会到:还课堂教学最朴实简约的原生态,让数学课堂回归本真、数学教学回归本色是摆在广大数学教师面前亟待研究和解决的现实问题。教学中,笔者大胆进行课堂转型和教学重构的实践,在思考与探索中创建了“学本·简课堂”。“学本·简课堂”是指以学生本体、学习本位、学科本色为核心,高度概括地设计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最终成为使学生能够有意义地进行主动建构的课堂。

一、课堂转型:精于心,简于形,让数学课堂返璞归真

莎士比亚说:“简洁是智慧的灵魂。”但笔者在大量的听课、上课过程中发现,当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尤其是公开课教学过分追求课堂教学的丰满与厚重、创新与个性,使得原本简单的数学课变得复杂起来。因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做出冷静的思考:精于心,简于形,取舍之间留本真,用简单而切中要害的教学方式,教出数学本色,让数学课堂返璞归真。

1.尊重天性,设定简明适切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决定着教学行为和教学方式,不仅是教学的出发点,还是教学的归属点,既有定向功能又有调控功能。然而,很多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往往忽视教学目标的设计,只重视自己的教学设计,导致课堂教学活动出现偏差或失误。例如,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一课时,一位教师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①通过操作、比较、归纳,使学生感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②能根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在具体的情境中辨别出长方形和正方形。

③让学生在实际操作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积极探索新知和学好数学的欲望,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以上教学目标文字呈现空洞,缺乏科学性和可行性;教学理念陈旧, 重知识传授而轻能力培养;角色定位偏差,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从教学效果的信息反馈和学生课堂的学习状态看,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认识模糊,学习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理解其基本特征,笔者潜心研究学生基础与能力、经验与个性,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①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感知并初步整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知道长方形、正方形边和角的特点,认识长方形长、宽和正方形边长;体会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联系和区别。

②通過测量、比较、思考和交流活动,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③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体会图形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感受学习图形与几何的价值,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提高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师充分尊重和顺应学生“喜玩”“好动”“求趣”之天性,设计系列操作活动,让学生在“趣”中学、“做”中思、“玩”中练,既激发了学习兴趣,调动了学习情感,激活了学习潜能,教会了数学思考,又为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做好了准备。

2.尊重个性,设计简约适合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质的高低、量的多寡,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的进展及其效益。纵观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从教学内容安排来看,容量过大导致课堂结构臃肿,教学程序烦琐,学习活动肤浅,学生难以完全吸收所学知识。教学中,教师要尊重教材本意,简简单单教数学;尊重学生个性,扎扎实实求发展。

(1)精选:深入浅出,简约内容。如今,一些教师一味地追寻对教学例题、习题的深挖、拓展,尤其是公开课不仅要深而且要全,造成了教师教得费力、学生学得吃力的尴尬局面。实践证明,精选、简约内容是课堂教学的关键。精选,一方面要善于化繁为简,根据学情选择合宜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要敢于深入浅出,根据需要选择合宜的教学内容。例如,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圆的认识”一课,知识点多,颇难把握,如果教师不对教学内容进行精选“加工”,课堂就会显得臃肿不堪,重点不突出,难点也无法突破。因此,教学时,有经验的教师都会在简化教学目标的同时简化教学内容,抓住 “用圆规画出的圆有什么不同” 这个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突破口,重点引导学生研究圆的特征。这样,不但为学生创造了有利于思考和发现的氛围,让学生主动地去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而且还有利于学生经历探索、发现、创造、交流的数学活动过程,并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深刻体会圆的特征及其内在联系。

(2)精研:俗入雅出,简约素材。一堂数学课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素材”的选取与利用。因此,简约素材对课堂教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精研,一方面要化浅为深,科学合理地整合、重组素材,做到巧取智用;另一方面要俗入雅出,智慧有效地开发、利用素材,做到妙取慎用。然而,从课堂现实状况来看,教学素材的选取却是一个常被忽略的问题。例如,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三角形的面积”一课,教材直接为学生提供3组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让学生尝试拼成已学会面积计算的图形。这样的素材,其思维含量明显偏低;这样的操作,分明是应答式操作;这样的探究,缺失了学生主动寻找素材的过程。一位教师教学这个内容时,将其拓展为让学生用一个三角形沿中位线剪开拼成平行四边形。这样的素材则思维含量偏高,脱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学生跳一跳也很难摘到果子。笔者执教这部分内容时,将素材改为提供1个长方形、1个平行四边形和4个三角形,其中4个三角形又很“特别”(有的三角形两个完全一样,有的三角形4个各不相同)。这样的材料,较好地体现了“一材多变、一材多用”。

(3)精整:平入精出,简约形式。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呈现方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效果。合宜的教学形式不仅有利于改善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还有利于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发展。因此,精整,简约形式是数学课堂教学理性回归的第一步。精整,一方面要善于化散为聚,合理有效地整合教学资源;另一方面要善于平入精出,大胆有度地开发教学资源。例如,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一课,旧教材选用蛋糕,新教材改为人物集体照,通过直接比较两张照片长和宽的关系揭示数学意义上的放大。学生很难看出形状的变化所导致的数学本质的变化,进而也就无法体会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数学本质。为了把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数学本質直观地呈现出来,教学时笔者选取个人照片,通过不同方式的拖动,设计成3幅图,告诉学生只有一幅图是数学意义上的放大,让学生自己去判断并研究是如何变化的。笔者独具匠心的表现形式和呈现方式,不但突出了放大与缩小的本质意义,还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

3.尊重生成,设置简洁适度的教学过程。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生成过程,如果程序太多, 环节太复杂,学生就没有了自由支配的时间、空间和独立思考的机会,也就不可能有丰富的课堂体验。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简化教学过程,注重课堂生成,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对话的时空,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用创新的记号、创新的思维、创新的感受充分地经历和体验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使凝固的课堂场景变成一幅幅鲜活生动的画面,流淌出生命的活力。

二、教学重构:重于思,落于学,让数学课堂归正返本

“学与思”是课堂教学的双翼,二者缺一不可。缺乏后者,前者无益;没有前者,后者无用。然而在现实中,由于种种原因,课堂教学被异化并走进了误区:重活动,轻思维;立于教,息于学。教学中,笔者直面问题,积极构建“重于思,落于学”的新型课堂——“学本·简课堂”,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展示、交流、深化学习的“学堂”。

1.着眼学生本体,构建自主探究、快乐发现的课堂。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学时,教师要善于营造浓郁的自主探究、快乐发现的氛围,让学生的想象飞起来、思维动起来、语言活起来,在探究发现的自主学习中,获得尽可能大的发展和提高。

如教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认识线段”一课,笔者不是直接告诉学生什么是线段以及线段的特征,而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研究材料,让学生自主去探究、发现。整堂课分四步展开:自选材料,感知曲直——畅玩毛线,丰富体验——自主创造,多元表征——拓展延伸,深化认知。课始,让学生凭直觉选择研究线段的材料,用硬币的“曲”反衬线段的“直”。课中,先让学生畅玩毛线,再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材料,用合适的方法自主创造线段。有的同学选择彩纸,折出了线段;有的同学选择直尺,画出了线段;有的同学选择剪刀,剪出了线段;有的同学选择硬币,滚出了线段……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不仅认识了线段的本质特征,建立了线段的表象,还较好地渗透了“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

2.突出学习本位,构建为学设教、顺学而导的课堂。陶行知先生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可见,教师的责任在于教学生学会“学”。然而,教学中很多教师偏离了这一教学要求。实践中,笔者秉承“为会学而教”的理念,提出“为学设教,顺学而导”的教学主张,努力创造有利条件,突出学习本位,吸引学生主动地学、生动地学。

如教学苏教版一年级上册“9加几”一课,在计算9+7时,笔者不是按教材呈现的顺序亦步亦趋地实施教学,而是充分放手让学生根据情境图自主计算。课堂上,学生兴趣盎然,有的学生是把7分成1和6,先算9+1=10,再算10+6=16;而有的学生则是把9分成6和3,先算7+3=10,再算10+6=16。面对两种方法,笔者没有强行将学生的思维固化,而是捕捉最佳教学时机,引领学生智慧学习:两种想法都不错。请你想一想这两种计算方法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在此问题的引领下,学生主动地进行了比较,在比较中不知不觉地发现了计算技巧,总结了计算方法:看大数,分小数,凑成10,再加剩下的数。

3.围绕学科本色,构建大胆质疑、理性思考的课堂。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笔者在课堂教学中“以思为线索,以问为核心”,努力营造深刻思考、大胆质疑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理性求证,逐步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养成多思善问的习惯。

守住本真,从生命的高度指导教学行为,建立简约教学观;突破传统,从学科的高度思考课堂架构,建立学本价值观。还原课堂本色,让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原野,是我们不断追求的目标,也一直在践行着。

猜你喜欢
数学课堂
让趣味融入数学课堂教学
研读教材,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
真实与需要的对话, 激情与智慧的飞扬
谈谈提问在高一年级数学课堂上的运用
如何提高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效率
简谈数学课堂中的启发式教学
张扬学生个性,展现课堂活力
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活动实施研究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