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宇芬
[摘 要]以问题意识的培养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教学理念下构建的一种新的教育模式,是以学生自主学习,发挥自身能动性为基础的教学模式。以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的教学为例,从指导思想、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及方法、教学反思方面入手,打造以问题意识的培养为导向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问题意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有效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08-0075-02
没有“好”的问题,人类便不能创造出数学。而数学问题意识能让学生主动思索进而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了这种问题意识,学生的思维才有了方向和动力,学生的学习才具备了能动性。可以发现,在很多课堂中教师是课堂提问的主体,他们更倾向于教会学生回答问题,却未思考如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和提问。现以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教学为例,论述如何引导学生“学”和“问”,以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
一、指导思想:以学生为本
问题意识的培养是依据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按照人本主义有效教学理念构建的一种自主、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它是“以学生为本,以学为中心”,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情感体验,能打破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被动式小学教学模式的束缚,是对自主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发展。该思想指导下所采用的教学模式、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等,均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由教学内容的传授者转变为引导者,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与思考,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二、教学目标分析
科学、合理地制定教学目标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本课通过创设問题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使学生初步感知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体验学数学的乐趣,并能够运用“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实践操作、猜想验证、合作探究中,经历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性质的过程,发展空间观念,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体验“做数学”的成功,学会从美观和实用的角度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从而全面、周到地考虑问题。
三、重难点的确定
教学目标是先导,教材是达成目标的载体,教材作为教师授课的材料,也是学生获得知识和技术的主要载体,对教师的授课和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重大和直接意义,而明确的教材重难点则能使师生在教学活动中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以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为例,可选取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情境(如图1),分别设置四个点——小明家、邮局、学校、商店,这些都是学生熟悉,或每天都经过的地方,那么学生会非常容易理解,能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间接培养了他们提出问题的意识。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学生能理解、掌握“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教学难点在于探索三角形的边的关系,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通过确定重点和难点,将三角形与生活中的对应情境相联系,学生就能够主动观察和思考,自己思考,从而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掌握重难点。
四、教学过程及方法的设计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当一个年幼的人不是作为冷漠的旁观者,而是作为劳动者,发现了许许多多个‘为什么,并且通过思考、观察和动手而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时,在他身上就会像由火花燃成火焰一样,产生独立的思考。”教师要利用小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精心设计与学习内容有关的故事或生活情境,启迪学生的思维。
1.导入部分创设生活情境
教师一边用多媒体展示图片,一边问学生:“从小明家到学校有几条路可走?”有的学生回答:“我认为可以先从小明家到邮局再到学校。”另一个学生回答:“直接从小明家到学校。”还有的学生说:“从小明家出发到商店,再到学校。”教师追问:“大家找出了3条路,可是这3条路中哪条路最近呢?”学生说什么的都有。教师提示:“大家都很聪明,也都认真思考了,大家可以动手用尺子量一量。”学生量了后发现中间这条路最近。教师又说:“老师有更简单的方法,直接就能知道哪条路最近。”这一教学情境,既能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促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又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为新知识的学习埋下伏笔。
2.通过实践操作,提出问题
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想问、敢问、好问,更应该会问、善问。要使学生认识到不会问就不会学习,会问和善问才是具备质疑能力的重要标志。
教师让学生拿出他们的学具袋,让学生猜“三根小棒能都组成三角形吗?”学生有的说能围成,有的说不能围成。
教师引导学生:“这四组小棒(如图2)有的可以围成三角形,有的不可以围成三角形,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就会主动思考“为什么”“跟三角形的什么有关系”。
教师追问:“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请动手探究这个问题。”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开始动手操作。
这个动手操作环节,不仅激活了学生的旧知,刺激了学生的思维,更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通过课堂交流展示和探究,加强问题意识的培养
通过不断的探讨,学生能够提出自己的看法,主动思考,从而不仅善于提出问题,还善于解决问题。
教师在黑板上贴两个板贴,分别写上“能围成”和“不能围成”,先让学生动手用小棒围三角形,并记录数据;再让每一组派一个代表上讲台把数据写在对应的板贴下;最后进行集体探究,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加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追问:“两边之和小于或者等于第三边,不能围成三角形。猜想一下,什么情况下能围成三角形?”学生回答:“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教师说:“这个猜想对不对呢?这需要进行验证。看看这些能围成三角形的边,是不是具备了这样的关系?”(课件依次出现算式:5+7>10;5+10>7;7+10>5) 引导学生得出“任意”二字。
教师补充:“加上‘任意两字以后,结论是不是就正确了?”让学生回过头来,再次验证能围成三角形的三边是不是具备这样的关系,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三角形的边的关系的理解,也让学生主动“学”和“问”,充分经历了“猜想—验证—结论”这一科学的学习过程。
由于有了“两边之和小于或等于第三边,不能围成三角形”这个结论,学生会自然而然地想到当“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时候就能围成三角形。这时教师及时指出“这只是猜想,要经过验证才能判断它是否正确”。学生就能发现只通过一组两边的和来判断能否围成三角形是不全面的,必须要看三组,“任意”在这里的引出也就水到渠成了。
4.回归例题,深化认知
教师小结:“现在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可以判断小明走第二条路最近。”通过回归例题,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实际,不但能使学生主动地把本课的知识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也能使课堂结构更完整。
五、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课程的最终总结与完善,属于以问题意识为导向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第三层次,是一种学习思考,是在第一层次目标定向和第二层次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操作实践和合作探究后的反思。
总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要研究学生的个体和整体情况,让学生在“学”中主动思考,主动“问”,因为学生只有真正爱上数学,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学生的学习潜能才得到开发,进而得到一个具有活力的、生动的课堂。
[ 参 考 文 献 ]
[1] 韩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J].小学教学参考,2010(8).
[2] 饶锦全.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以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生活中的比”课堂教学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16(8).
(责编 童 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