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赛
[摘 要]课堂展示是检验学生自主学习效果的手段,也是引领学生深度学习的契机。然而,当下的课堂,学生在进行课堂展示时往往会落入机械、虚假、错乱的误区。要想促成学生的深度学习,切实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教师就要引领学生走出课堂展示的误区,将课堂展示做得扎实、灵活、有条理,让学生想说、敢说、会说、善说。
[关键词]课堂展示;数学语言;误区;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08-0062-02
“以学为中心”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展示汇报环节尤为重要,它是检验学生自主学习效果的手段,也是引领学生深度学习的契机。然而,学生在展示时往往会落入机械、虚假、错乱的误区,言辞无意义、未入心、没有条理,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1.照搬课本式的机械展示。学生自学之后,还没来得及消化所学知识,教师就让学生展示,学生只能照本宣科地念课本,不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在刚推行“以学为中心”的课堂中,这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这时候的小学生还没有学会自主学习,尚不具备自我建构的能力,只会简单地模仿书上的话去说。这种学习是一种浅表式的学习,学生的学习浮于表面,虽说从形式上改变了原来“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教学模式,但本质上依然属于灌输式的学习方式。当教师强调不能读课本上原话的时候,因为怕说错,很多学生都低头不语,课堂气氛变得压抑。
2.行云流水式的虚假展示。这种展示看似行云流水,实则虚假空洞,一般出现在公开课场合。一些教师为了达到“良好”的课堂效果,常常提前训练学生如何展示,甚至给学生分好工,明确谁先回答问题,谁接着补充,谁来质疑,谁来解惑。因此,课堂上即使没有教师的讲解和指导,学生也回答得非常精彩。这种课堂展示给人以学生已经完全掌握所学知识的错觉,违背了事物发展规律,受人诟病。
3.答非所问式的胡乱展示。一些教师很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营造一个能畅所欲言的课堂氛围。但在展示中,我们发现学生很难回答到点子上,很多时候,学生答非所问。这样的展示,说明学生没有在自学中思考,没有理解所学知识,没有形成自己的认识。
学生课堂展示的表征化,看似学生的数学语言出了问题,实则是教师在学生语言的指导上出现了偏差。数学语言是高度抽象的语言,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抽象能力都比较弱,如果平时的教学中没有相关的指导和训练,必然导致学生无法用有效的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要想促成学生的深度学习,切实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作为数学教师,我们要将课堂展示做得扎实、灵活、有条理,引领学生走出课堂展示的误区,让学生想说、敢说、会说、善说。
一、激发表达欲望,让学生想说
学生只有从内心深处想表达和展现自己,才会有相对精彩的展示。作为教师,要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有效激发学生表达的意愿,关爱每一个学生,让他们在愉悦、和谐、积极的氛围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激发潜能,主动地表达自己。
张齐华老师的课堂总是能给人很多启发,他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几个看似随意的问题,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表达的欲望。
师:今天,走进这会场,我有点高兴不起来,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我心里有一点小小的担心,谁知道我担心的是什么?
(学生猜呀猜,没有猜出来)
师:其实我的担心非常简单,就是咱们六(1)班的同学不会“玩”。
生(齐):会。
师:我有点不太相信,你们真的会“玩”?
生(齐):真的会!
师:口说无凭,我这里有一张白纸(出示一张白纸)如果交给你,你会怎么“玩”?
师:看来咱们六(1)班的同学真的会“玩”。你们想知道我又会怎么“玩”这张纸吗?
生(齐):想。
师:那就要认真瞧了……
张老师通过“玩”,很自然地与学生玩在了一起,教学语言亲切自然,对学生的评价自然无痕。这种精神愉悦、直抒胸臆的真诚对话,让学生在课堂伊始就融入和谐融洽、自由平等的学习空间,让学生真切地想表达自己。
二、包容生成性错误,让学生敢说
要让学生学会表达,首先要让学生敢说。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权威是上好一节课的先决条件,而在“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打破约束,让学生敢说话,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包容学生的错误表达。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知识习得的过程中出现错误在所难免。教师如果能把学生的错误表述当作一种资源加以利用,那么,学生不仅能感受到课堂的乐趣,还能体验到人格的尊严和真理的力量,从而促进学生认知、能力与情感的发展。因此,教师要尊重、理解、宽容甚至是激励出错的學生,让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让自己的思维结果充分暴露,从而促进教学活动在轻松的情境中深入推进。
特级教师张齐华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准备了五个图形,先让学生猜猜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哪些不是,再小组合作,通过折一折、比一比进行验证。
生1:因为平行四边形无论怎么折,折后的两部分都不能完全重合,所以它不是轴对称图形。
师:挺有道理的。谁有不同意见?
生2:因为平行四边形可以分成两个三角形,然后拼成一个长方形,说明对折后的两部分就完全重合了,所以它是轴对称图形。
师:我想与你握手一次,但这并不代表我赞同你的观点,而是因为你带来了另一种不同的声音。大家想一想,如果我们的课堂只有一种声音,那该多单调啊!
师:现在出现了两种观点,认为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的同学请举手。
师:认为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的同学请举手。
师:双方势均力敌。这样吧,认为是的同学,请阐述你的观点;认为不是的同学,也阐述你的观点。好吗?
针对两个学生的不同观点,教师先是一句“挺有道理的”,接着又是一句“我想你与握手一次,但这并不代表我赞同你的观点,而是因为你带来了另一种不同的声音”,既保护了生2的自尊心,又了无痕迹地鼓励了所有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点拨思维关键点,让学生会说
“以学为中心”的课堂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点拨,摒弃传统课堂中亦步亦趋的采用小问题引领方式,教师可在学生解决主问题产生疑惑、不解,或者处于知识生长点、思维关键点的时候,巧妙地追问、重复、强化、指导。因为学生在经历了自主探索以及深入思考后,非常需要教师给予一个豁然开朗的点拨,促进他们的思维进一步深入,让他们考虑如何去表达、去总结。这样的知识习得过程既是一种自我建构过程,也是学生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的过程。
吴正宪老师执教“搭配中的学问”时,用图片出示了短衣、长衣、短裙、长裙和长裤各一件,让学生进行搭配,要求上装任选一件、下装任选一件搭配成一套。在学生充分探索后,吴老师把得出不同结论的学生代表(想出1种、3种……6种搭配方法的)请到讲台上做展示,然后全班交流。
师:你们同意哪种结论?为什么?
生1:只有6种搭配方法是完整的。
生2:同意6种搭配方法,因为它是最多的。
师:数量多就对吗?我还可以更多。看……第六种是短衣和裙子,第七种也是短衣和裙子,可以吗?
生3:不可以,这样第六和第七种搭配就重复了。
师:你们的标准是什么?
生4:不多也不少。
师:“不多”就是——(生:不重复);不少就是——(生:不遗漏)。
师:写3种、5种和6种搭配方法的过程有什么区别?哪里不一样?
生5:写3种、5种搭配方法的过程比较乱,写6种搭配方法的过程比较有序且完整。
(师板书:乱、有序)
师:怎样从“乱”到“有序”呢?这个过程很重要。
生6:把搭配的过程依次用线连起来。(师在黑板示范有序连线)
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充分思考有几种搭配方法并说出同意哪种的理由。当生2说“同意6种搭配方法,因为它是最多的”时,教师一步步追问,最终得出解决搭配问题的关键——有序思考,不重复、不遗漏。教师在思维关键点的点拨,引领着学生的思维逐步深入,新知的建构水到渠成,学生想说、敢说,在不知不觉中就学会了表达。
四、训练数学化语言,让学生善说
学生数学语言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不是一、两天的事,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训练,并且长期坚持下去。尤其是在概念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描述概念的本质,要求他们不仅能够说出关键的语句,而且能够严谨、完整地表述具体的内容,要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去解释概念的本质,或者在生活中找到与概念对应的实例。这样,学生在数学语言和生活语言的不断转化过程中,逐渐学会用数学化的语言去表达。
黄爱华老师在教学“什么叫循环小数”时,让学生用竖式计算10÷3,看看它的商有什么特点。
师:像这样的小数,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循环小数(板书课题)。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叫循环小数?
生1:我觉得小数点后面的数字在依次不断重复出现。
师:一个小数怎么样?从哪里开始?是什么在依次不断重复出现?
生2:一个小数,从小数部分的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
师:谢谢你!你给了我们很多提醒。这么难的一句话你都能概括出来,太棒了!(板书循环小数的概念)
师:为什么要强调“从小数部分”而不是“从整数部分”的某一位起……
在师生交流中,学生明白了为什么10[÷]3的商总是重复出现3,商该如何写,从而形象地引出循环小数的概念。训练学生用数学化的语言去表达,是一个不断纠正认知、不断丰富知识内涵的过程。黄爱华老师在不断的追问中,引领学生用数学化的语言去表述,让学生说得正确、完整。經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一定会善于表达、勇于表达。
(责编 李琪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