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晓菲
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包含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层面。学会学习是自主发展能力的核心之一,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思维品质的培养有共通之处。对于初中生而言,提升关键能力(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是加强深度学习。初中阶段的深度学习能力包括理解与批判的能力、联系与构建的能力和知识迁移的能力。其中,理解与批判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初中英语课堂的难点。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有效的课堂提问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对学生自主思考、主动探究、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起到促进作用。本文基于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探讨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Critical thinking,被翻译为“批判性思维”,是国际上高度重视的思维能力之一。国际公认的批判性思维权威、美国“批判性思维国家高层理事会”主席理查德·保罗指出,“批判性思维是为了提高思维能力而分析、评估思维的过程”,是以提高思维能力为目的,对自己的思维进行的分析和评估。批判性思维作为一种技能性概念,可以追溯到杜威的“反省性思维”(转引自陈亚平,2016)。
国内对于批判性思维的定义的说法很多。程晓堂认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之一的思维品质是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作为核心素养的思维品质之一,既不同于一般意义的思维能力,又不同于语言能力核心素养中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而是与英语学习紧密相关的一些思维品质,如理解英语概念性词语的内涵和外延;把英语概念性词语与周围世界联系起来;根据所给信息提炼事物的共同特征,借助英语形成新的概念,加深对世界的认识;根据所学概念性英语词语和表达句式,从不同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程晓堂、赵思奇2016)。
初中阶段是学生认知发展的关键时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思维方式及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初中英语课堂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应局限于学生对文本表层意义的理解,而应挖掘英语语言背后的含义,将英语与相关的语言文化背景知识相关联,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灵活理解和运用,做到融会贯通,通过深度的语言学习与探究,加深学生对不同文化的理解。
观察初中英语课堂不难发现,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现象依然存在,对文本的剖析往往为迎合考试的需求而演变成简单的勾画重点。课堂上,教师通常是发问的主体,发问之后等待学生作答。很多情况下,学生沉默或敷衍地回答。很显然,学生对问题并不感兴趣。不少教师有这样的体会:学生对于yes 或no 的问题还能够齐声作答,但一旦涉及其他问题,就会保持沉默,或给出I don’t know的回答。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往往为了缓解尴尬的教学气氛,采取自问自答的方式,直接将答案抛给学生。久而久之,学生便养成等待教师给出答案,而不主动思考和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针对这样的课堂现象,如果不加以分析并合理地解决,学生的思维能力将无法得到提升。
初中英语课堂中往往会出现与有效提问背道而驰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纵观一堂课,教师会向学生提出许多问题,但并不是所有问题都能够被称为有效提问。例如,一些教师会在教授知识之后向学生提出“Do you understand?”“Right?”这样的问题,学生给出的回答往往是“Yes”。这样的问题针对性不强,不能充分反映所有学生掌握知识的真实情况。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有的教师仅向学生提问一些简单的问题,如“Is he...?”“Does she...?”“Are they...?”等。这些问题的答案比较简单,层次较低,难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有效提问应考虑到学生的知识背景、年龄阶段和心理发展水平,充分激起学生的兴趣,深度挖掘其思维特质,较持续地维持其兴趣,使其进行进一步思考。有效提问能使学生真正弄懂问题,思考词语或句子背后的含义,并在问题结束后进行合理的自我反思。在提问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提问的时机和技巧,面对不同的学生适当调整问题的难度,为学生树立回答问题的信心。
有学者认为,提升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最有效的策略是教师的有效提问,学生思维水平与教师提问的层次成正比(梅学芳2017)。作为教学活动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帮助教师及时获得学生学习的反馈,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同时,有效的课堂提问也能使学生朝着教师教学设计的方向积极、主动地思考。
虽然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推进高效课堂,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养成,但由于教师自身认识不足,对文本挖掘深度不够等,经常会出现教师所提问题对学生而言过易或过难的现象,使得预设课堂效果无法达成,直接打击了教师创设有效问题的积极性。笔者通过教学实践,总结了以下四个提升初中英语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根据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提问大体可以分为六个认知层次,依次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前三个层次为较低层次思维能力,后三个层次为较高层次思维能力。研究表明,初中英语课堂提问偏重记忆、理解等低层次思维问题,而缺少提问分析、评价、创造等高层次思维问题(肖志慧2017)。
针对这一现状,教师首先应充分研读教材,提出与课文相关的、难易适中的问题,有意识地提升课堂问题的层次,在提出一些记忆、理解的问题后,适当地通过一些较难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文本分析,对文章主人公的行为、作者的观点进行评价。当然,对于培养批判性思维的课堂提问绝不是引导学生绝对地批判。批判性思维不同于一般思维,是反思思维、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的基础。它不是简单的否定一切,而是一种“扬弃”的思维,是对原有的知识观点等的重新审视、检验和再思考,提倡的是一种质疑、反思和包容的批判精神(邓云飞2014)。学生应当在教师的引导下辩证地看待文章和作者的观点,提出自己的思考,并能够运用批判的态度审视自己的观点。
新课标指导下的课堂应以学生为中心。同样,课堂提问也应以学生为主体。根据皮亚杰的认知阶段理论,初中阶段的学生处在形式运算阶段,能够根据逻辑推理、归纳来解决问题,并且能够理解符号的隐喻,作一定的概括。结合前文提到的布鲁姆教育目标的六个维度,对于英语水平较不错的学生,教师可以较少地设计低层次问题,较多地关注分析、评价、创造相关领域的问题,如“Why did he do this?”“Do you agree with him? Why?”“If there were no / he didn’t...,what will happen?”“Is it good or bad to...?Why?”等。这些问题往往没有固定的答案,但为了防止学生回答太过随意,教师应有意识地给出一定的框架,并在学生回答之后给出合理的解释,使学生的回答更富有逻辑性。
而对于英语水平较低的学生,在低层次问题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增加高层次问题,如“Why do you think so?”“How do you know that?”等,让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能力会得到渐进式提升。
有效问题的创设与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有一定的关系。但需要注意的是,一堂课中出现的问题并不是无序地呈现在学生面前的(G. Ivan Hannel 2003)。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课堂设计,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有计划、有顺序地呈现问题,通过相应的问题和及时追问构建学习框架,使学生在理解学习内容的基础上拥有思考和想象的空间。
下面,以笔者开设的一堂市级公开课为例,说明如何创设问题并及时追问。本堂课围绕译林版牛津《英语》八年级(上)Unit 4 My cousin and DIY 展开。笔者通过不断深入的提问和适时追问帮助学生构建了关于学习内容的思维导图,见下图。
对于主人公安德鲁(Andrew)的DIY 故事,笔者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帮助学生进行文章脉络的梳理和深度的思考,如“What did he do?”“Did he make it?What happened at last?”“How do you think Andrew feel after facing these problems?”“Can you think of some solutions in each situation?”“How do you know that?”“Why does he do DIY?”“Do you think Andrew will keep on doing DIY? Why or why not?”“Next time,Is he going to make it?Why or why not?”等。回答这些问题,学生不仅需要认真阅读课文,还需要积极、主动地通过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寻找答案。例如,针对帮助安德鲁解决在DIY 中遇到的问题和关于安德鲁会不会继续DIY 这样的问题,学生无法仅用Yes 或No 来回答,笔者追问:“Why do you think so?”使学生继续深度思考、回答并给出合理解释。这样,学生的回答越来越深入,思维也更加清晰缜密。
目前,虽然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但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很多时候,学生不敢也不想挑战教师的权威,更不用说去质疑所学知识和作者的观点。这就需要教师首先转变自己的角色,将自己从一个“演说家”转换成“倾听者”,通过设计结合学生背景知识的问题,让学生有话可说。同时,通过反馈性问题,如“Why do you think so?”“Do you really believe it?”等,促进学生反思,辩证地看待问题。
课堂提问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并适时追问,引导学生批判性、创造性地回答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