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静萍 马 娟 陈吉丽 熊 雄
(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云南 昆明650000)
慢性心力衰竭可由多种因素引起,其致病机制比较复杂,以心肌结构和功能改变为主要的病理表现。该疾病可降低患者心室泵血或充盈功能,从而致使患者心肌受损[1]。沙库巴曲缬沙坦是一种抗心衰药物,在临床中的应用比较广泛,本药对脑啡肽酶和AT1 受体具有抑制作用,从而产生心衰作用[2]。此次研究重在讨论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射血分数降低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此,本文对2017 年11 月至2019 年2 月我院收治的88 例射血分数降低心力衰竭患者进行观察,具体内容如下所述。
研究观察了我院收治的88 例射血分数降低心力衰竭患者,患者纳入时间为2017 年11 月至2019年2 月,采用数字随机法对患者进行分组,一组采用常规抗心衰治疗,一组在此基础上给与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分别作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4 例患者。对照组年龄49-76 岁,平均年龄(62.9±1.6)岁,包括18 例男性和26 例女性,原发性疾病包括冠心病患者20 例,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11 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7 例,肺源性心脏病患者6 例;实验组年龄46-75 岁,平均年龄(63.1±1.8)岁,包括19 例男性和25 例女性,原发性疾病包括冠心病患者21 例,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11 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7 例,肺源性心脏病患者5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经统计学检验提示无统计学意义(P>0.05),能够进行分组对比。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经心电图及心脏超声检查均可确诊为射血分数降低心力衰竭;患者家属同意进行本次研究
排除标准:排除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患者;排除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排除心源性休克患者;排除患有血液疾病的患者;排除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排除药物过敏患者。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实施常规对症治疗,指导患者卧床休息,给与利尿剂和洋地黄类制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扩张血管类等药物进行治疗,及时给与吸氧。其中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使用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首剂量为每次25mg,每天两次口服。而后依据患者病情增加用量,最高不超过400mg/d。应用本药前,停用ACEI 三十六小时。所有患者均在治疗四个月后观察。
参照以下标准评价患者治疗效果:患者临床症状消失,心功能恢复或改善2 级以上为显效;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心功能改善1 级代表有效;与以上描述不符合为无效,有效率=(显效+有效)/44×100%。对比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改善情况,具体指标包括:心率(HR)、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心功能指标对比(±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心功能指标对比(±s)
组别实验组对照组t 值P 值例数(n)44 44心率(次/min)67.44±8.39 72.88±6.48 3.4039 0.0069 LVEF(%)45.38±6.37 40.14±5.36 4.1751 0.0001 LVEDD(mm)48.34±4.58 53.66±7.48 4.0235 0.0001
研究使用SPSS22.0 对组间数据进行组间统计学计算,其中计数资料以(%)表示,使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使用t值检验,P<0.05 代表研究存在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5.45%(42 例),其数据较对照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研究组患者治疗后心率为(67.44±8.39)次/min,LVEF 为(45.38±6.37)%,LVEDD 为(48.34±4.58)mm,各项数据均优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n(%)]
心力衰竭是多种心血管疾病发病的终末期,在临床中比较常见,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死亡率颇高,治疗难度大。目前,临床中仍然以药物治疗为主要手段,但治疗效果并不十分理想[3]。尤其对于本病来说,大部分患者年龄较大,自身耐受力、抵抗力较差,合并症多,机体功能和器官存在生理性退化,在临床治疗中,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注重用药的策略性。
沙库巴曲缬沙坦属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及脑啡肤酶双重阻断剂,作用机制比较先进,同时具有了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多种药物的药效,药物作用上实现了多重互补,针对心力衰竭的治疗具有十分理想的效果[4]。本药于2017 年在我国上市,因此,其临床应用经验不是十分丰富,关于本药对于亚洲人体质的具体疗效,还需进一步的进行研究[5]。
从此次研究结果来看:实验组患者中有42 例达到了有效效果,有效率高达95.45%,而对照组仅为75%。通过应用沙库巴曲缬沙坦,患者射血分数显著提高,趋于正常水平,心功能恢复效果明显,达到了有效治疗效果。沙库巴曲缬沙坦可以降低心血管死亡、因心力衰竭住院的复合终点风险,本药中含有沙库巴曲和缬沙坦,可抑制脑啡肽酶,阻断血管紧张素II 的1 型受体,被脑啡肽酶降解的肽类水平将提高,从而产生心血管和肾脏作用,抑制醛固酮释放[6-7]。从研究结果2.2 来看:研究组患者治疗后心率为(67.44±8.39) 次/min,LVEF 为(45.38 ±6.37)%,LVEDD 为(48.34±4.58)mm,各项数据均优于对照组(P<0.05)。的确,经应用沙库巴曲缬沙坦后,患者心率、左室射血分数和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有显著的改善。其原因就在于:沙库巴曲缬沙坦对脑啡肽酶产生了抑制作用,提高了利钠肽水平,经利钠肽的排钠和利尿作用,减少了利尿剂依赖,因而纠正了射血分数降低症状[8]。
综上所述: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射血分数降低心力衰竭患者疗效十分显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这对于加快患者康复,减少其它躯体系统损伤具有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