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东梅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福建 厦门361009)
临床中,骨科大手术患者由于手术创伤导致术后卧床休息时间较长,容易因活动较少与血液循环状况较差等因素[1],导致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对血管造成堵塞,引起各种严重并发症发生,严重情况下甚至会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下文以我院2017年1 月至2018 年12 月收治的124 例高血压行骨科大手术患者为例,对其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护理及效果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选取我院2017 年1 月至2018 年12 月收治的124 例行骨科大手术治疗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个组别,每组各62例。其中,观察组3 男3 例,女29 例,年龄45-82岁,平均(62.4±5.6)岁,高血压等级为Ⅰ级22 例、Ⅱ级28 例、Ⅲ级12 例;对照组男34 例,女28 例,年龄44-82 岁,平均(62.5±5.7)岁,高血压等级[2]为Ⅰ级23 例、Ⅱ级28 例、Ⅲ级11 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以及高血压等级等一般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比较意义。
所选取患者均符合骨科大手术治疗标准,且合并高血压病症。排除术前使用抗凝药物以及存在血液疾病情况的患者;排除合并肺栓塞及深静脉血栓情况患者;排除不同意本次研究患者。
临床中,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干预,护理内容包括抗凝药物使用指导、早期康复锻炼、对患者患肢皮肤颜色与肿胀情况的密切观察护理等。观察组患者采用全面的循证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如下。
首先,对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前,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就患者护理开展的有关问题进行查证分析,包括高血压患者大骨科手术术后护理措施、开展模式等,对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进行有效预防。在此基础上,成立循证护理小组,对护理小组的成员开展培训,培训内容包含大骨科手术及术后护理、下肢深静脉血栓等有关知识,利用互联网数据查询支持平台就有关内容的资料进行查询、分析与整理后,明确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即高血凝状态以及静脉血流滞缓、静脉壁机械性受损等,根据查询与分析结果对患者实施循证护理与干预支持。
(1)术前护理。术前对患者和家属开展健康教育和指导护理,根据患者具体情况,从患者的疾病认知、文化水平以及心理情绪等层面,进行合理的护理方法选择,对患者就大骨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机制、危害影响、形成原因、预防措施、临床护理与干预的必要性进行讲解指导,使患者形成正确的疾病认知,重视对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护理,积极配合临床各项治疗与干预措施,提高患者及家属的护理干预依从性;同时,指导患者家属在术前为患者进行高蛋白、高纤维以及高维生素含量的易消化食物,使患者保持良好的机体状态,针对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患者实施引导和鼓励,使患者保持积极、良好的心态,为手术治疗做好充分准备。
(2)术后护理。进行术后功能锻炼护理。术后应指导患者进行合理的功能锻炼,以减少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在患者手术结束回到病房后,护理人员应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相应的术后功能锻炼指导,引导患者早期开展被动及主动的肢体功能锻炼,包括下肢肌肉收缩锻炼、腿部肌肉按摩锻炼和踝关节、膝关节活动锻炼等,锻炼方式为每3h 进行锻炼一次,每次锻炼持续的时间应在5min 以上,锻炼过程中注意根据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合理进行锻炼方式与锻炼力度控制,以促进患者肢体血液循环,加强对患者术后高血凝以及血流滞缓等可能引起深静脉血栓形成因素的有效预防,以避免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开展静脉壁损伤预防护理。根据大骨科手术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与静脉壁破损之间存在较为密切的关系,在患者术后恢复期间,应积极对患者开展静脉壁损伤预防护理,一方面,对患者术后用药选择,以控制对刺激性较强药物的选择应用,来避免引起患者静脉壁损伤发生,减少因静脉壁损伤导致的深静脉血栓形成;另一方面,对患者静脉穿刺支持时,应确保一次性穿刺成功,以有效预防因静脉穿刺导致的静脉壁损伤发生。
加强对患者患肢侧皮肤颜色及肢体肿胀情况的密切观察与护理。对患者术后肢体肿胀以及疼痛、皮肤颜色变红或者是肢体变粗情况进行密切观察,一旦发生上述情况应立即与主治医生沟通,及时进行有效处理;同时,针对患者术后容易出现焦虑或者是胸闷、气促、胸部疼痛等情况,应积极进行肺栓塞发生的有效预防,并及时根据患者情况进行准确准确和有效处理,避免对患者术后恢复产生形成,有效控制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
合理进行抗凝药物使用指导。患者完成骨科大手术后,给予合理的抗凝药物使用,在实现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护理干预过程中,应严格按照医嘱采用口服或者是注射方式,在患者术后给予一定的口服利伐沙班以及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支持,其中,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一般在患者术后10-24h 进行,并注意结合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合理进行药物使用剂量调整,以确保药物作用和效果。
采用辅助康复器械帮助患者锻炼恢复。患者术后恢复期间,可以通过间歇充气加压装置促进其下肢深静脉血流速度提升,以实现患者的高血凝状态改善,对患者术后长期制动导致的血液滞留进行有效缓解,从而起到较好的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
(3)出院指导。患者手术治疗恢复出院时,应注意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相应的出院指导,嘱咐患者出院后加强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锻炼,合理休息,减少卧床时间,并且在功能锻炼恢复过程中,注意使用弹力绷带等保护性工具,一旦出现任何异常或不适情况,应及时到医院检查,注意定期复查,以确保手术治疗与恢复效果。
对两组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情况进行观察对比,同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分析。其中,对患者护理满意度的调查问卷为自制问卷,满分共设计为100 分,75 分以上表示患者对护理满意。其中,75 至85 分表示满意,86 至100 分表示非常满意,患者护理满意度包含满意率和非常满意率。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1.0 进行数据分析处理[3],其中,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3.2%,对照组为9.7%,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14,P<0.05)。见表1。
此外,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8.4%明显高于对照组8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临床中,行骨科大手术治疗患者,由于术后需要卧床休息的时间较长,肢体长期处于制动状态,导致高血凝与血管壁损伤情况下,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比率较高,对患者术后恢复存在不利影响,严重情况下甚至会引发各种危险并发症,对患者生命安全产生威胁,是临床治疗与护理中研究和关注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中,高血压患者由于血管内皮细胞存在不同程度的损伤情况,导致其血凝、纤溶指标、血小板功能等会受到不同程度影响,这类患者行大骨科手术治疗后的深静脉血栓发生风险更高。有研究显示[4],骨科大手术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在45%-85%之间,而合并高血压患者,由于其PT、APTT 以及AT-Ⅲ等指标活性与健康人群相比明显较低,因此,其行大骨科手术后的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更大,临床尤其是要重视高血压患者行大骨科手术后的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
上文中,对我院收治的124 例行大骨科手术的高血压患者实施常规护理与全面的循证护理干预后,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3.2%,对照组为9.7%,且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采用循证护理进行高血压行大骨科手术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效果十分显著。这是由于循证护理作为临床护理中常用的一种方法[5],是通过对临床研究文献资料与有关结论的准确搜集,根据患者实际情况与临床护理诉求,开展针对性护理,以促进其护理质量和效果提升,因此,在实际护理中应用效果十分显著。
总之,循证护理进行高血压行骨科大手术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表1 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临床疗效[n(%)]
表2 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