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国城 周培萱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福建 泉州362000)
下肢深静脉血栓为临床手术常见并发症,对患者术后疾病康复及生命健康有一定的影响。为预防手术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需有意识的施行针对性预防护理干预[1]。本文就此分析术中预防性护理干预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
择取2018 年1 月至2019 年1 月间本院收治择期手术患者88 例进行分析。病例纳入标准:(1)符合手术指征,且顺利完成手术治疗;(2)患者自愿配合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3)本次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排除标准:(1)合并全身血管病变、急慢性感染性疾病患者;(2)治疗过程中使用影响机体凝血指标的药物;(3)严重意识障碍、凝血功能障碍。
以随机原则将88 例手术患者分组为对照组、预防组。对照组44 例患者中男、女例数分别为24、20,年龄20-69 岁,年龄均值为(40.23±1.54)岁,文化程度为高中及以下、高中以上例数分别为19、25;预防组44 例患者中男、女例数分别为26、18,年龄21-70 岁,年龄均值为(40.36±1.57)岁,文化程度为高中及以下、高中以上例数分别为17、27。两组择期手术患者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对比可知差异并不显著(P>0.05)。
对照组、预防组两组手术患者均实行常规的围术期护理干预,即(1)术前。为患者提供温馨、舒适的住院环境,辅助患者进行各项检查。术前指导患者做好术前准备,并做好健康宣教、心理疏导、饮食指导等工作。术前访视时重申术前准备注意事项,并鼓励、安慰患者,使患者能以积极心态面对手术室治疗。(2)术中。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控制手术室内温湿度适宜。(3)术后。监测患者体征及病情变化并记录,同时做好各项基础护理干预,如术后宣教、饮食指导、情绪疏导、用药指导、康复指导等。(4)出院时。患者出院时做好各项出院指导,告知患者出院后需养成良好作息习惯以及各种注意事项,若出现疾病异常需及时返院检查。
预防组则在常规围术期护理措施基础上强化手术室术中预防性护理干预,具体措施为:(1)及时、合理输血。手术为创伤性操作,术中极有可能出现失血情况,而部分手术患者存在血容量不足、机体释放大量激活前凝血酶物质及凝血酶等情况,致使患者机体凝血-纤维系统失衡,进而使得病患的血液粘度上升,最终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为此,在手术治疗过程中,对于存在大量失血情况的患者,需及时进行输血处理,并增加机体有效血容量,以期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的发生风险。(2)尽可能避免采取下肢穿刺处理。术中尽可能避免采取下肢穿刺处理,进而有效预防患者术后下肢活动受限,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上肢静脉穿刺。同时要求护理人员穿刺熟练,尽可能一次穿刺成功,避免因反复穿刺所致损伤。(3)合理使用间歇式充气压力仪。辅助患者佩戴充气压力仪,于手术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具体体征情况以及临床手术需求调节仪器为“间歇压力”模式,使患者下肢静脉由完全排空变为重新充盈状态,根据具体情况调节仪器使用时间及频率。(4)下肢按摩。为有效避免患者术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情况,需术中施行预防性按摩处理,抬高患者腿部15°左右,自患者腿部正侧、后侧、内侧至外侧的顺序进行按摩,并着重力按摩器比目鱼肌、下肢腓肠肌,持续按摩,根据患者下肢情况调整按摩时间及频率,直至手术结束。
记录两组手术患者术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情况,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判断标准为:经彩超检查显示管腔内回声明显增强,加压超管管腔未关闭,无血流信号。
术后5d,检测、对比两组患者术后的凝血功能指标及血小板参数。其中凝血功能指标包括D-二聚体(即D-D)、纤维蛋白原(即Fbg)、尿纤维蛋白降解物(即FDP)、凝血酶原时间(即PT);血小板参数包括血小板平均容积(即MPV)、血小板计数(即PLT)、血小板宽度(即PDW)。
以SPSS18.0 软件处理本次研究结果数据,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指标以n(%)表示,组间对比行卡方检验;术后凝血功能、血小板参数指标以±s表示,组间结果对比采用t检验。P<0.05 则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预防组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2.27%(1/44)显著低于对照组18.18%(8/44),组间结果对比差异显著(P<0.05)。
术后5d 经检测对比可知,预防组患者D-D、Fbg、FDP、PT 等凝血功能指标结果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详细结果见表1。
术后5d 经检测对比可知,预防组患者MPV、PLT、PDW 等血小板参数结果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具体结果见表2。
表2 两组手术患者术后5d 血小板参数结果对比(±s)
表2 两组手术患者术后5d 血小板参数结果对比(±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对照组预防组例数(n)44 44 MPV(fl)12.19±0.36 10.05±0.30*PLT(g/L)171.23±22.05 213.17±24.35*PDW(%)27.16±2.86 13.65±2.23*
表1 两组手术患者术后5d 凝血功能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手术患者术后5d 凝血功能指标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对照组预防组例数(n)44 44 D-D(ng/L)262.36±16.53 386.54±18.46*Fbg(g/L)2.41±0.92 3.08±0.98*FDP(mg/L)2.64±0.67 3.25±0.91*PT(s)29.72±2.87 33.25±3.54*
下肢深静脉血栓作为临床手术常见并发症的一种,是指机体静脉血液凝结于下肢深静脉血管内,会遗留色素沉着、下肢水肿及继发性静脉曲张等情况[2]。而导致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主要原因为血液处于高凝状态、静脉血流出现滞缓或静脉壁损伤等,其对患者术后疾病康复有一定的影响。为此需有意识的施行护理干预以预防手术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3]。
对手术患者施行手术室术中预见性护理干预,着重针对可能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因素进行预防、干预,主要措施包括术中合理、及时输血,尽可能避免下肢穿刺处理,术中按摩以及使用间歇式充气加压等[4]。其中,间歇式充气加压为临床常用的物理预防措施,而同时配合按摩能有效加速机体下肢静脉血液循环,达到预防效果[5]。而D-D、Fbg、FDP、PT 等凝血功能指标及MPV、PLT、PDW 等血小板参数为血栓形成的标志指标[6]。结合本文结果可知,预防组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凝血功能指标、血小板参数结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施行手术室术中预防性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手术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