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雪梅
【摘 要】本文重点讨论了小组合作形式中的学习过程: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论指导;影响学生学习过程的因素;以及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怎样影响了这些因素,最后讨论了一个误区:为什么小组合作“想投入而又往往不大敢投入”?小组合作是否牺牲效率?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过程;影响因素;有效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5-0245-01
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方兴未艾,而越来越多的教师从学生的错误中开始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而我们的学生如何愉快的合作,有效的学习呢?这其中又存在哪些问题呢?下面我们分开讨论。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依据
2011版的《数学课程标准》中依然“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而大家早已习惯在教学中积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无论是课上临时组成的还是按照座位自然形成的,小组在组织上高于个体而低于班级,正因为此,它拉起了学生个体和教师之间的桥梁。
我们经常说“教学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那么学生的认知规律具体有什么?学生的学习过程又是怎样的?在教育心理学上,大家普遍接受的是受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影响而形成的认知建构理论。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过程
5-3等于多少?一个孩子曾经理直气壮的说等于8!真是粗心,肯定是看错运算符号了。别急,还确实有等于8的道理:他把手掌张开来,五只手指,去掉三只剩下的食指和大拇指不正好是“八”吗?于是我想到,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还真不是身子蹲下来那么简单的,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教师能够想当然“模拟”出来的。
1.影响学习过程的因素是复杂的。
学生的学习是个体的内部的,外部的学习形式可以适当的影响内部的建构。从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我总结出影响学生学习过程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a.学生的发展阶段还未到达——他对文字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还需要“跳一跳”才能够得着;b.学生个体的差异——同样的问题对不同的学生,有的学生就会出现认知障碍;c.学生个人的勤奋程度——“勤能补拙是良训”,过硬的基础能促进学生的学习过程;d.教师的引导——教师的引导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影响是双方面的,正向的是引导,负向的是误导。
2.小组合作促进了学生发展。
有这样一道图文应用题:图书室原来有500本故事书,1班:我们班要借200本;2班:我们班要还150本。现在图书室有多少本故事书?应列式:500-200+150,许多学生却列出:500-200-150,问及缘由,着实令人哭笑不得:原来,二年级的学生还不能准确地掌握“还”字的两种读音,把题目中的“要还(huán)”误读成“还(hái)要”,阅读理解的偏差造成了解题思路的錯误。
这道题如果采用小组合作学习,那么不同的理解方式必然会产生分歧,孩子们会在讨论中明确各自的理解,然后阅读能力高一些的孩子会帮助到阅读能力低的孩子,因为对题意有理解偏差的孩子大多数只要“跳一跳”就能很快纠正偏差,随着年龄的增长,出现类似错误的概率会大大降低。
3.小组合作弥补了个体差异。
笔算437-284,有的学生经常这样错:
为什么?“个位上用7减4得3,十位上用8减3得5,百位上用4减2得2。”“十位上为什么用8减3?”“减法,就是用大的减去小的。”这是典型错误,错误学生忽视了多位数减法“由低位到高位”的减法算理,不顾数位的关系孤立的采取“减法就是大的减小的”思维方式,导致了错误发生。
那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能力高一些的孩子虽然不一定能完全说清其中的道理,但是他能帮助老师在发现他的错误之前,就帮助他积极的改正错误,而对一般学生,他更愿意接受伙伴的检查和改正。同伴的“点拨”也许只针对结果,但却是一种及时的提醒,从而促进学生积极的反思回忆,真正理解错误原因内化知识强化技能。
4.小组合作鼓励了懒惰的学生。
计算过程中失误连连,根本原因在于学生没有形成纯熟的运算技能。计算技能的习得,大量的练习必不可少。虽然教师一直强调计算训练,但大多数计算训练是要靠学生自觉在家完成的,这就充分考验了每一位学生的勤奋程度。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如果有成员非常的踏实认真,对待每一次练习每一次计算都一丝不苟,计算结果跟计算器摁出来的一模一样,久而久之其他成员对他会产生一种敬佩,榜样的光圈在小组中发散开来,一些懒惰的成员可能会受到这种榜样力量的影响,慢慢的也会开始变的勤奋起来。
5.小组合作激励了教师引导。
教师的引导和误导,这里再举两例:
一位学生计算36×2时把结果写成了82。学生的理由是这样的:“二六十二,写二进一;三加一得四,二四得八”。于是教师给他指出了他运算顺序上的错误,十位上应先算2个3,再加上1,得7,结果是72。
认识整时和大约几时,教者把分针拨到12过了一点点,这时时针自然也过了“8”——大约8时。以同样的方法学生又认识了“大约1时、10时”……然而,当教师把分针拨到12左边一点点时,指着时针(6不到一点)提问,学生的回答:小约6时。错误的缘起在于教师推介材料的不当:“大约几时”是相对于整时出现的一个模糊概念,应该包括“整时多一点”和“整时差一点”,两者是并列而非先后关系。材料呈现时机的不当造成了学生认知上的“先入为主”。
教师的引导是影响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因素,无论是对个体的指导,还是对小组的指导,教师都需要谨慎,从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找到他错误的症结,有针对性的改正自己帮助学生。
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通过自己的探究,会产生更多的疑问,遇到更多的问题,而这些生成的疑问,教师光凭理论和以往的经验或许并不能完全解决,这就促使了教师本人必须不断的学习新的理论,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从而在以后的教学中避免误导,更恰当的引导。
参考文献
[1]陈向明,小组合作学习的条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8:11.
[2]蔡茂华,周志巧,浅谈小学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14,5:123.
[3]车丽萍,试论智力发展与同化、顺应的关系──皮亚杰基本理论的启示[J].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2.
[4]皮连生,教育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8:77-80.
[5]朱宇,低年级数学学习过程中的错误原因例析[J].教学与管理,2013,2: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