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新虎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推进,农村学校课堂教学形式也随即发生了巨大转变,教学中的师生交往互动问题越来越被重视,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在农村偏僻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能巧妙地建立起师生之间交流互动尤为重要,只有让教与学在一种和谐融洽的氛围中进行,才你能使农村小学数学课教学效果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
一、言情激趣、巧设问题。
纵观古今中外的教育学家都非常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最主要因素,所以,教師只有让课堂更具有趣味性,才能让学生的学习热情与自主性更高。小学数学知识有其抽象、枯燥的特性,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教学情境,采用生动形象、幽默风趣的语言使抽象的数学知识更生动形象,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并且还应选择与农村小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的事例去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当然,灵活选择多媒体教学也必不可少,这样也会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感知,让美丽的图像、悦耳的音响来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这些良好的氛围,接下来就进一步组织学生学习探究,而探究离又不开问题,因此,老师就更应该精心设计探究性问题,紧密结合课标、重难点和学生基础与生活实际,只有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而且让学生能享受探究的过程,甚至会有所新的发现和新的创造。在整过程中,老师应起到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从设计问题到指导探究,都应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但适应了新课改理念,而且还培育了新型平等、合作、融洽的师生关系。
二、主动合作、积极探究。
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相互弥补、相互学习,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精神,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倾听、学会分享,进而发展学生的合作能力,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改变学生单调的学习方式,从而激励小学生真正投入到对知识的追求和探索中去,使学生自主意识,探索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不断得到增强,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了坚实基础。例如学生学习“百分数”以后,由于学生身处农村,对身边的事物比较熟悉,我就布置了紧密结合生活的课后作业:要求班级学生分小组实验小黄豆的发芽率,设定好实验黄豆颗数和质量,并要求每个小组成员积极配合,做好观察与记录。8天后的课上,让各位同学查验小黄豆的发芽粒数和未发芽的颗数,每个小组分别计算发芽率。结果求得发芽率不尽相同,就随机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为什么发芽率不一样呢?要使自己小组内的发芽率高,必须怎样做?在这样的循循善诱下,学生们大胆地陈述自己的想法,积极质疑他人的观点;虚心地聆听他人的发言,及时地弥补自己的不足。通过进行这样的小组合作探究,有效地把学到的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了起来,既巩固了教材知识点,又体验了学习数学的乐趣,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了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和社会价值,从而也会更喜欢数学学习了。
三、教师引导、价值引领。
尽管在新课改理念下,要求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进行课堂学习,毕竟课堂是动态的,那么随时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如果问题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就会阻碍学生进一步学习与探究,也可能会丧失方向,成为信马由缰式的活动,无法实现教学目标。因此,课堂教学过程必须服从教师课前预设的价值目标,服务于全体学生的多元发展,保证合作探究的质量并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们教师就不能是一个旁观者,而是一个积极的引导者。教师在学生的探究交流中,注意观察,适时介入指导,做到“该出手时就出手”,充分发挥教师的价值引领作用。在适当时机,教师对探究和合作的方向要进行必要的引导与点拨,让学生体会拨云见日的感觉。总之,在恰当的实际对学生提供及时的点拨和指导,使价值引导和自主建构相统一。如,我在教学“百以内的口算减法(33—28)”时,学生们在独立思考后踊跃说了了五六种方法。我边板书,边反复用“真棒!”“还有不同意见吗?”此时,我及时引导学生对各种方法进行比较、归类,加深了学生的理解掌握,保证了合作探究的质量。有效阻止教学过程只求形式开放热闹而缺乏实际价值。总之,有效的课堂合作探究离不开教师的价值引领,教师的有效引领和适时点拨,既能保证合作探究的方向又能催生课堂的拓展延伸,使课堂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新时代对人才的需求创造型人才,更重要的是要“学会生存,学会共同生活,学会与人合作”。那么,作为一名身处农村小学数学教师就必须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善于合作、乐于探究的意识,真正使学生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人,使教师成为数学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创造富有情感的氛围,建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往互动有着共生关系。这样,不但能使学生们喜爱的自己数学课堂,而且更是符合培养新时代人才的成长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