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洁(辽宁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衬词是民歌构成中最具民族特色的构成要素之一。倪淑萍在《金华民歌衬词衬腔研究》中有“无歌不衬,无衬不歌”反映了衬词衬腔的运用是民歌的一种共生现象之说。衬词以其特有资质成为民歌演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的民歌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为民歌艺术添上了绚丽的一笔。
在歌词中加入的语气词、形声词、称谓词等区别于正词的衬托性词句,旨为修饰主词、正词或补充语气、深化感情、丰富曲趣等称其为“衬词”(书写时常用括弧将它们括起来)。
有表现特定情绪的“哟嗬嗨”“呀呼咳”等,有表示动作、声音的“咚咚咚”“得儿呀”“呼啦啦”等,有表示不同语气的“呀”“啊”“哦嗬”等,还有用各地、各民族的习惯用语组成的如江西兴国和闽西北一带的“哎呀嘞”、彝族的“赛罗赛”等等。下面是具体分类:
1.衬字
衬字,是指不加腔的衬词。它在歌曲中主要起衬垫的作用,一般由表示语气的“呀、啊、哟、嗨、哪、喂、啦、哎”或“那个”组成,而是裹夹在正词里演唱。如民歌《哭七七》,在14小节的篇幅中,衬词出现9次,尤其在第7到第9小节中,每一个单位拍的后半拍均使用了衬词,使得正词听起来断断续续,更好地表现出了歌者悲痛欲绝的心情。
2.衬腔
衬腔是民歌旋律中用以吟唱衬词的歌腔,衬腔具有一定的音乐表现意义。它可以填补歌词所表现的内容和感情,还可以起到连接的作用。它常用象声词以及可以烘托气氛的虚词构成,使歌曲表达的内容变得更加生动、人物更加鲜活。如兰溪民歌《放风筝》中,“咿嘚儿呀嘚儿呀嘚儿郎当呦,嘚儿郎当呦,嘚儿郎当呦”独立的衬腔乐句,连续的级进和跳进使音乐线条跌宕起伏,与前面的旋律形成对比,把孩子们放风筝时的场景表现得栩栩如生,仿佛画面就在眼前。
3.衬句
是指与一个乐句规模相当长短的衬句,常由“啊”“来”“啦”等虚词构成。与衬字、衬腔相比较,它可以表达出相对完整的意义,也使情感表达更加丰富,使民歌整体的音乐性更强,并且具有扩充音乐结构的作用。
4.衬段
是指其结构相当于一个乐段规模的衬词,在乐曲中具有相对独立的意义,并且能够表达出完整的音乐思想。它大多用在歌曲的最后部分,起到补充结构或深化形象的作用,也可以用在歌曲的开始,作为歌曲的引子,如《乌苏里船歌》;也有部分歌曲把衬段放在歌曲的中间。所用衬词大多也为“啦”“啊”“呜”“来”等虚词,有的则借用某些少数民族的常用衬词,如“啊哩哩”“赛罗赛”等,以增加歌曲的色彩。
小调是民歌种类之一,在民歌家族中涵盖内容、形式、结构极为广泛。形式展现多变,常是一曲多词,旋律流畅,变化多样;节奏规整,奏型多样,加上衬词的变化多彩,加强了情感的表达。小调音乐表现精致,题材内容丰富,几乎渗透于人民生活的各个领域,可以说有人群在就有小调题材形式存在,且具象反映各地区民族的风俗极为本土。
在北方小调的查阅中流传较广的有“茉莉花调”“剪靛花调”“对花调”“孟姜女调”“绣荷包调”等。
“茉莉花”调是一首流行于全国各地的深受各地人民喜爱的民间小调,各地区的《茉莉花》歌词基本相同,都以反映青年男女的爱情为主。河北的《茉莉花》曲调悠扬,旋律起伏大,为了配合歌舞的需要,每一句后面都加入了衬词,使歌曲的结构更加规整,跳进的旋律及字前的修饰具有典型的北方特征。
“剪靛花”调以河北民歌《放风筝》为代表,歌曲描述了清明时节几个年轻姑娘出游放风筝的情景,每段由5个乐句组成,但唱词只有3个乐句,“呀那个,得儿那个”衬词与正词相间的手法,使得旋律更加的紧凑,第五句为衬词重复句,表现出姑娘们愉悦的心情。
相比于北方的小调,南方的小调旋律更加的曲折细腻,跳进少,节奏规整、均衡,主要包括江浙小调、闽粤台小调、湘鄂小调、江淮小调等。
1.江浙小调
江浙小调在情感表达上更加的细腻,旋律多以无声音阶级进为主。江浙小调中包含很多全国流行的时调,如《孟姜女》《无锡景》等,
《送郎当红军》是一首革命历史民歌,表现出苏区妇女对革命的支持并积极鼓励亲人参军的崇高精神。全曲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2/4拍,旋律婉转悠扬,切分节奏为主,在第二段中加入衬词,使结构更加紧密,第一部分唱词结束后加入衬词“哎呀我的哥,我的哥!”婉转表达了妻子对郎的不舍。第二部分节奏转变为3/4拍,旋律加入倚音,更体现出江南女子的细腻,每一句的后面加入衬词,使听众更能感受到送郎当红军的坚定。
2.湘鄂小调
湘鄂小调与湘鄂山歌在色彩上是一致的,包括流行在湖南系部的“桑植小调”、湖南常德一带的“丝弦小调”、湖南东部的“伴嫁歌”等等。
《幸福歌》是一首湖北天门民歌,歌曲生动优美,歌词简洁明了,从日出写到日落,概括地描述了新时期、新农村的新生活。应用了“啊”“哎”“哪”“呀呵衣呵”等大量的衬词,既丰富了旋律的发展又体现了歌曲的地域特征。整曲曲调热烈、欢快,朗朗上口,应用了一领众和的演唱方式,感召力极强,充分体现了广大农民自豪、喜悦的精神状态。
3.江淮小调
江淮小调主要指包括淮河流域的苏州北部、安徽大部分地区及河南东南部地区。提起江淮小调,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江苏民歌《茉莉花》,采用五声徵调式,旋律以级进为主,曲折婉转,细腻柔美,体现了江淮地区人民表达情感的委婉。
除了《茉莉花》,江苏还有一首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歌曲,叫作《杨柳青》,因使用衬词“杨柳叶子青啊”而得名,表现了当代男女在积极劳动、共同奋斗基础上建立的爱情。整曲为一曲三段式,旋律欢快、起伏大,节奏规整,一领众和的演唱方式,衬词与正词相间,使语言更加的丰满,表达出歌者欢快的情绪。
我国的南北方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受气候、饮食、语言、交通、工业、建筑等因素的影响,南方与北方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北方的民歌豪放,旋律跳跃大;而南方的小调旋律以级进的上下行为主,婉转流畅,情感细腻。
在东北小调《小拜年》中,在每一句的句尾都加入“得儿呐呼嗨呼嗨呀”衬词,旋律的跳进处很多,最后一个乐句的重复充分展现出了春节时分人们身穿新衣相互祝福的景象;2/4拍的节奏充分体现出活泼的音乐感受,切分及空拍起首居多,节奏变化丰富;歌词与东北人的性格一样坦率、直接,但这使得东北的小调听起来更加的生动、幽默。
在南方小调《十送红军》中,旋律以级进为主,跳进少,而且采用了回旋的手法,体现出南方人民性格中的温婉、细腻;节奏上整齐、规范,节奏变化较少;歌词中运用了方言衬词“介支个”,表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此外,歌词内容以叙事为基础,表达了根据地人民对红军的深厚情感和对胜利的期盼。
(表1 )
有“哟嗬嗨”“呀呼咳”“咚咚咚”“得儿呀”“呼啦啦”等,有表示不同语气的“呀”“啊”“哦嗬”等。这些灵动的衬词极大地丰富了民歌的表现手法,展现出异彩纷呈、题材丰富的民歌。不同衬词衬腔等方面都各具特色,也是音乐的多态形式,展现各自的民族独有特色。这也反映出传统民歌的多层次、多视角反映民众丰富多彩生活的手法,也为了解各地的民间音乐,准确拿捏不同题材民歌的“味道”提供了演绎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