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艺术:探寻儿童教育新方向

2019-04-07 03:41王英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 2019年13期
关键词:儿童教育阅读

王英

【摘要】墨墨绘本館作为安阳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的一个特色品牌,始终秉承“阅读发现世界”的宗旨,希望通过世界优秀绘本中的人文艺术经典点亮孩子的童年,激发其对读书无限的热爱,从而使读书变成最快乐的游戏。正如法国儿童诗人阿兰·塞尔所说:“唯有通过书本,孩子才能获得公平的接触文化的机会。”

【关键词】儿童教育 绘本馆 阅读 美育课程

经过6年的精心打造,墨墨绘本馆已成为绘本馆业内的先行者,深受图书出版业、儿童文学界及儿童教育专家们的肯定,更获得了孩子和家长们的喜爱和信赖。

绘本不仅是图画书、故事书,也不仅仅是用来读的,更多是可以用来看、听、玩的。绘本更是文学艺术和插画艺术完美结合的综合艺术。“文X图”合奏的形态,让孩子在视觉的盛宴中,得以用最贴近他们的方式,去经历故事,观察细节,走进美妙的世界,并欣赏和感受文学和艺术的融合之美。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阅读绘本都是心灵和书共鸣的过程,也是开启孩子艺术大门的钥匙!

基于此,我们整合绘本方面的优质资源,为3~12岁儿童提供全新的“阅读+艺术”课程,将阅读素养、艺术素养和多元智能相融合,依据“孩子的心理认知和成长阶段”以阅读素养为核心,让儿童在阅读中观察世界、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发展语言,以拓展儿童的语言世界的方式去拓展他们的精神空间,从而激发其原生的创造力和鲜活的艺术表达,形成一个儿童教育的基本出发点,即让孩子感知世界,感受生活,独立思考。

我们倡导的“阅读”不等于看书,我们认为看书只是娱乐和获取信息的方式,而在我们课程中的“阅读”则是老师带领孩子们不再进行简单的读书,而是把书作为一个很好的玩伴。老师和孩子之间的对话和提问,是儿童一个输出的过程。孩子们会有逻辑和情感的投入,这种阅读之后的思考和表达使之成为有吸收、赏析的思维活动过程,从而使其变成孩子们的一种超越有限知识以外的无限能力——想象力。与此同时,教师在给孩子阅读绘本之后,也会逐渐认识到孩子具有不同于成人的独特的内在世界,就会重新发现孩子。正如教育学的创始人和“图画书之父”扬·阿姆斯·夸美纽斯所说:“儿童应当比金银珠宝还要珍贵些、可亲些,儿童是使我们不忘谦逊、和蔼、仁慈等美德的镜子。”

一、抵达绘本深处——带孩子发现“绘本”之下的庞大冰山

(一)看听

1.看,绘本之美——审美力 观察力

大卫·帕金斯说:“观摩美术作品能提供一种非常适合培养思维倾向的情境。美术以其原始的方式帮助人类;观摩美术作品能引起、收获以及激励一种观察,因为只有细致的观察才能发现美术作品所要展示和传递的信息。同时,美术作品以其极具感染力的内涵连接着社会、个人以及生活的其他方面。因此,在培养最基本的思维倾向方面,观摩美术作品比其他大多数情境都更适合。”绘本本身就是一本经典的美术作品,更是文学艺术和插画艺术完美结合的综合艺术。“文X图”合奏的形态,让孩子在视觉的盛宴中,得以用最贴近他们的方式,去经历故事,观察细节,走进美妙的世界,并欣赏和感受文学和艺术的融合之美。

2.听,绘本之声——情感性 感知力

从耳中纯粹地听语言,就是倾听具体的语言构建出的世界。没有了对语言的信赖感、充实感和实在感,那还能传达什么呢?讲述者和倾听者,对语言不具有这种质感的话,那么一切意象也就没有了意义。绘本中包含了多元的世界和丰富的信息,十足的童话,各国的诗歌、民间故事,等等,都包含着极富启示意义的东西。它在最基层维系着其悠长的历史,洋溢着耐久坚韧的表现力和讲述力,让儿童全身心感受快乐的阅读和艺术创作,丰富情感体验和认知,走进语言和艺术的意象世界。

(二)触画

1.触,绘本之感——探索力

绘本中有声音也有歌声,有湿度也有气味。一本经典的绘本不仅拥有精美的设计、舒适的构图和原料良好的纸张,还有丰富多样的材质和多维空间的体现。有的是布面纹理,有的是剪纸风格,有的是自然材料,有的为我们展现了一天、一个月、四季变化和田园生活的乐趣……不同的肌理、不同的空间维度给予了绘本不同的审美视角,也刺激了孩子的感官。孩子通过五感的体验去感知世界和生活,形成自主探索和发现的能力。

2.画,心中故事——想象力

用耳朵听文字语言,从绘本中了解艺术大师的生平、各国经典民间故事等,让孩子从中汲取不同的主题故事和艺术经验,与此同时,用眼睛看画、读画,完全是同时在读取两种语言,然后在自己的心中创造出故事的世界。

(三)悦享

1.悦,快乐表达——想象力 自信心

引导小朋友创作后,还要给孩子思维无限延展的过程,这是孩子左右脑相互交换的过程,是孩子艺术表达后进行语言表达的过程,就像宇宙大爆炸无限膨胀的过程。在快乐的氛围中鼓励孩子们大胆创新,大胆设想,并运用自己的语言讲述心中所画。经过孩子勇敢地表达自己、释放自己,将作品本身和自己的思想情感相互交流,就会形成一种精神力量,而这种精神力量就是孩子的自信心。

2.享,享受快乐——自由 表达

当小朋友们通过一幅作品完整地打造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这比让他们画具象的简笔画更有意义,更能享受到自己内心升腾起的那份快乐。我们始终认为,对于儿童,经典绘本的阅读会发现一切的美好,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不以范画为导向,让其自由发散想象,或涂鸦或观察写生或材料探索。鼓励孩子们在创作过程中享受快乐,创作的状态是一个激情的发泄过程。

二、“阅读+艺术”的教学理念与课程介绍

我们倡导的艺术素养教育不等于简单的美术范畴。《昆虫记》的作者法布尔用一生去观察虫子,他将毕生的观察成果和自己的人生感悟结合,以人性关照虫性,将昆虫世界化作人类获得知识、趣味、美感的艺术。一个人可以用一生光阴来观察虫子,并由此创作了《昆虫记》。这也是我们“阅读+艺术”课程引导小朋友画画的初衷,希望每个小朋友都可以在创作中找到像法布尔一样拥有“哲学家一般的思,美术家一般的看,文学家一般的感受和抒写”,并创作属于自己的昆虫记。

针对目前儿童美术教育中存在的“固定模式,概念作画,填鸭灌输”,我们用“阅读+艺术”相辅相成,让孩子们爱上阅读,爱上画画,了解孩子,尊重孩子。同时,根据孩子的认知与成长,墨墨绘本馆设定了教学中的分段目标:

(一)学前课程(3~6岁)

1.年龄特征

此年龄段的孩子大脑处于快速发展的关键期,敏锐且可塑性强,但小手肌肉与骨骼的发育并不完全成熟,能够运用简单形状进行概括自己想表达的事物,通常我们也叫象征期。

2.课程目标

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绘本阅读,通过认识艺术美、感受语言美和自然美,让孩子认知和了解形状、色彩、综合材料的基本美学元素,并根据绘本故事中世界不同画家、画风、意象来尝试多元的艺术探索。

3.阶段关键词

阅读、尝试、探索、多元。

(二)学龄课程(7~8岁)

1.年龄特征

此年龄段正是孩子建立逻辑思维的萌芽期,心智已经步入到学习、吸收、并进行运用的阶段,肌肉与骨骼的发育能力逐步完善,可以开始处理某些画面的细节。

2.课程目标

通过多维度绘本阅读赏析与美学元素的学习,逐步引导孩子对于美的认知,从探索尝试到理解吸收。此阶段着重保护好孩子的想象和天真,让它充分表现出来。

3.阶段关键词

阅读、吸收、体验、认知、想象。

(三)写生观察课程(9~12岁)

1.年龄特征

此阶段的孩子观察能力与逻辑思维得到大幅度提升,审美标准逐步趋近于成人,具备了主观写生的意愿,但并不具备写实能力,所以,通常我们称作这个阶段为主观写实期。

2.课程目标

以速写淡彩、触觉素描为主要载体,绘本方面将选择文字多篇幅长的书籍。每堂课由老师进行摘录总结,讲解所选书籍所强调的中心思想。通过对绘本艺术和美术元素的系统化学习,从而扩充孩子的艺术评价系统,逐步建立写实的能力,并完成2本绘本创作。

3.阶段关键词

阅读、理解、运用、系统

蔡元培先生在1917年提出“美育代宗教”说,经过多少世代的努力,我们一直在路上。在“阅读+艺术”教学实践中,通过和家长广泛的讨论,对世界经典优秀绘本的品阅,和不同年龄段孩子的接触,我们发现和孩子交流时,可以将“美”从一张画纸里跳出来,以绘本阅读素养的视野来向孩子们解释美,美也就从狭义的理解扩展到广义的范畴,这对孩子的思维发散、想象力都有很大的帮助。

例如,在《机器小怪兽》一课中,孩子们通过创作各种奇思妙想的造型,引发对产品设计、人工智能的好奇和兴趣。同样,在孩子们学习《点线面关系》时,可能会像乔布斯一样将这种美应用到手机电路板的设计中,等等。所谓美育正是一切关于美的教育,而非仅仅局限于美术范畴,按“美育代宗教”中所说,还包括文学、音乐、舞蹈、雕塑等。同时也正如《艺术:让人成为人》一书中所说:人只有透过修养和教育,经由艺术和人文,方能成其为真正的人。人生來就是需要艺术的,需要美的东西,看到美的事情,为这个社会做出一些贡献。通过艺术教育让小孩从小有灵感,有创造力,有发现美的能力,这是贯穿一个人整个成长的过程。这样,画画就从一张在纸上涂满颜料的画(狭义的美)进行无线拓宽(广义的美或是实质美育,它强调将对美的欣赏、创造渗入到学习与生活的各个方面中来,或者是职业),进而从狭义和广义两个维度来培养孩子对美的认识、体验、感受、欣赏和创造创新的能力,从而使孩子们具有高尚的情操、美好的品格、优秀的素养。

参考文献:

[1]松居直.我的图画书论.

[2]加纳罗.艺术,让人成为人.

[3]杨帅.画出想象与自信.

猜你喜欢
儿童教育阅读
鲁迅儿童教育思想背景研究
基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以读促写”与“以改促写”英语写作教学对比研究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
阅读教学:“吻醒”文本的过程
浅谈动画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卢梭自然教育观及其对儿童教育的启迪
关于低学龄儿童教育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