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丙全
传统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师会根据教学大纲进行备课,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完成教学任务,这就造成了学生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机会很少,更多的是教师按照设定的教学内容按部就班。学生的主体地位被教师在课堂上言传所替代。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成为被忽略的对象,而被忽略的又是在学生学习中能激发主动学习的关键因素。
历史学科具有过去性、具体性、综合性等特点,历史是人类社会过去的实践活动,人们只能间接地认识,无法直接体验。这就造成学生在学习中不能将身边的事物作为参考。每一段历史都由特定的时间、空间、事件、人物等具体要素组成,任何的历史现象都离不开一定的历史人物和活动。教师在历史的教学中,会根据历史的年代去解决历史史实。而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更多的是感到枯燥无味和被动接受。由于初中历史的学习多以记忆为主,教师教学的重心也是放在如何督促学生记忆历史年代、历史事件上,而对历史年代和事件之间的联系分析得很少。甚至很多历史教师只是让学生通读课本、划重点,以帮助学生应对考试,忽略了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提出问题。
1.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历史的兴趣 在好奇心的驱动下,人们很容易对好奇的事物产生兴趣,并主动地思考和探索。初中历史教师要培养学生问题意识,首先就要从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出发,从而改变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的状态,真正将问题导学法应用于实际的教学当中。就拿我们最熟悉的历史朝代歌来说,在学生第一次接触时,会被它的通俗、顺口吸引,然后学生就会思考朝代歌中历史名词的含义。为什么汉代分西汉和东汉?为什么出现五代十国的局面?为什么老师讲的隋朝皇帝只讲了隋文帝和隋炀帝而朝代歌中并不一致?为什么贞观之治对历史的发展有不可磨灭的贡献?通过这一系列的思考,加上教师对这些问题的一一解答,学生就会对历史知识问题有了相对全面的认识。学生有了学习兴趣之后,就会提出问题,主动思考问题。
2.转变观念,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师在学生的求学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好的教师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起着关键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学习新知识,分析学生的个性和接受知识的能力,针对共性问题重点讲解,个性问题可以在课后逐个击破。历史知识是完整统一又是碎片化的,而历史的教学大都以历史教材为主,一些教师因自身的知识储备量不够,或者对某一阶段的历史不很熟悉,害怕学生提出课本之外的问题,自己又无法解答,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很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更别说让学生自主思考,带着问题去学习。长此以往,学生习惯地接受教师“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而忽略了自己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查询更为便捷,教师要转变自身的观念,对网络上的知识去伪存真,应用到教学中去并及时补充知识储存中短板的部分,突出问题所在,并积极解决。不断地引导学生在历史课堂上提出问题,同学生一起分析探讨,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在不知不觉中激励了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思考。
3.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 教师和学生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都是不对等的关系,不仅体现在教师的身份和权威上面,还体现在千百年来尊师重道的观念上面。在初中历史这门枯燥学科的教学中,教师能够调动课堂气氛就是一个不小的考验,这就要求教师除了具备深厚的知识储备之外,还要根据学生初中阶段的特点和接受知识的能力来安排教学。其中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能够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教学中来,加深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例如:教师在讲战国七雄之前,可以让学生分组查阅与之相关的小故事,在课堂上进行讲解,讨论。教师可以提出问题,由正反辩方通过事实材料展开辩论。通过辩论,学生学会了多方面看待问题,并且具备了独立思考、主动查找资料的能力。教师通过类似以上的教学方法,不仅让历史课堂变得有趣,还能拓宽学生的视野。提出问题是思考学习的直观表现,教师一般会在课堂最后的几分钟留出时间给学生提问,但是很多课堂都是寂静无声的。教师要引导学生敢于提问,在一问一答中学到知识。进行多媒体教学也是一种方式,教师通过对一些历史纪录片和短视频的放映,完善学生对历史阶段不同时间的认识。教师平时可以鼓励学生对历史影像资料进行收集,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和观看,并进行问题的提问和讨论,最后教师对历史事件进行总结,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结束语:初中历史过去性、完整性、科学性等特点对教师的要求较高。教师不止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具备知识的整合能力和表达能力。对于教学方面不能一味地单方面传输知识,而是要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其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鼓励和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带着问题进行历史知识的学习。以此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历史兴趣,使之在兴趣的引导下自主查阅资料,寻求教师的帮助。让学生树立问题意识,对其今后的成长学习有着非凡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