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晓玉
教师的语言是传递课堂有效信息的重要载体,语言的精准度直接影响设问的引导性,也只有精准的语言才能恰当的指引学生。这就要求教师积极探索遣词炼字的奥妙,修炼好语言的内功,并不断加深对教材文本的理解,认真细致的琢磨,才能体会到教材的文本设置的用意。另外,教师设问既要紧紧结合文本内容,又要杜绝死板和生硬,做到巧妙合理地提问。例如《直面挫折》,有这样的一段文字:“一个人经受一些挫折,并不完全是坏事,它可以提高我们扭转逆境、克服困难、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如果教师随便发问:挫折是好事还是坏事?学生就会做出简单回答好或者坏。不仅没有领悟文本的原意,甚至容易产生误导,设问也显得非常空洞、呆板,不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令学生感觉乏味无趣。如果教师能抓住“不完全”做文章,让学生思考,效果会截然不同。“不完全”可以省略吗?这表达了什么意思?看似模糊的用词却让提问一下子变得具体,同时还具有一定趣味,学生的思维才能被激活。
课堂中的设问一般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设问规律,这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是展开课堂的逻辑必然。所以要求教师把一堂课的教学过程科学合理安排,分为多个环节,在环节与环节的过渡之间,教师也应该设计应景的问题,不仅能够承上启下,而且能使各个环节像链条一样环环相扣,形成一条思维线索,就像用一根线串起散落的珍珠。这个线索能聚拢并引领学生的思维,使思维和探究活动沿着既定的方向延伸,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主体地位也很好的突显出来。其实教材各部分逻辑联系密切,如果没吃透这种关联,不能再设问中揭示这种关系,很可能导致学生的探究片面化,从而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影响学生的知识迁移和系统知识结构的形成。所以不当的提问反而会扰乱学生的思绪,直接分散了课堂的主题。如:《世界文化之旅》这一课,教师展示了中国传统舞蹈和芭蕾舞的舞蹈片断图像展示后问学生:“二者有何不同?”学生肯定不能理解其意,也不能正确作答,致使教学活动产生停滞。此时教师应该针对材料,接连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维成线状发展。“请列举你知道的舞蹈类型?”学生会说出很多不同的舞蹈,教师就能引出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性这一特点。接着换个问题问学生:“老师展示的两种舞蹈,你更喜欢哪种舞蹈?请说出你的理由。”同学就会回答喜欢其中一种,并说明自己的理由。教师进而引出文化具有独特性、差异性的特点;在教师进一步的点拨下,学生逐渐形成要传承中国文化,尊重别国文化,各国文化应平等交流,互相学习,共同谱写世界文化和谐乐章的结论,从而轻松落实了教学目标。由此可见,同一材料连环设问,具有很强的思维价值。
课堂有多维角度,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我们是提出问题的主角。但从有疑问的学生角度来看,针对疑惑提问才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提问的内容和切入点都应多元化,所以教师提问要多角度,优化提问方式,最大化能实现师生互动交流。在人教版八年级《友好交往礼为先——礼貌显魅力》一课的教学中,教师给出一则材料:一位全国著名的大作家临终前,突然他感到非常难受,秘书就说:“我去叫大夫。”不料,就在秘书正欲开门的时候,却听到老人极其艰难的说了一句:“不是‘叫',是‘______'。”说完,老人就昏迷过去,而且再也没有醒来……这句话就是他的遗言。这位老人就是我国著名的作家——夏衍。
看过材料后教师提出一连串的问题:你知道老人在临终前说了个什么字吗?(学生:一个“请”字。)你从夏衍身上学到了什么?在生命垂危的情况下,夏衍老人极其艰难又极自然地说出的“请”字,仅仅表现为礼貌吗?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表自己的看法。一则材料,给出不同的几个问题,层层递进地揭示出:礼貌更是一种修养,无形中升华了课文主题。相反,如果再出示材料后换一种问法:夏衍老人的做法是礼貌的吗?这是一个封闭式提问,学生只需回答“是”或者“不是”就完了,不会引起学生往深思考,这样的问题不让人动脑子,没有思维度,不会引导学生思考“礼貌”与“修养”之间有何内在联系,学生的认知只是停留在原地,没有发展。
教师在提问时,切忌难的问题,复杂的问题一股脑全部抛给学生。提问要想实现有效性就必须要对问题进行分层,化难为易,化大为小地把课堂提问上升成一门艺术,教师必须能够运筹帷幄地统领全局,充分领悟新课程理念,并结合学生的实际,作出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处理,循序渐进,能带领学生轻松跨越思维的台阶,学生也易于接受。
教学过程不是教师灌输的单行线,科学高效的课堂应是师生间双向交流信息的过程,双向就是我们的课堂有提问也要有互动,高质量的教师提问是要能激发学生的疑问、追问、深问。提问不是教师的专利,学生也有能力有权利提出问题;由教师积极思考并回答,协调课堂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有兴趣主动对课程进行探究。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之间的交往。课堂提问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不是威慑,而是交流;不是教条,而是艺术。一堂出彩的课程应在教学设计中,在与学生交流的互动中逐渐思考,掌握善问、会问的艺术,让道德与法治课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导下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