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志华
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般是老师在讲台上讲,同学在讲台下听讲,两者之间的互动很少。老师的任务就是把本节课的知识点全部传授给学生,而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存在疑问,忽略了对学生主动提问的能力的培养。长此以往,学生遇到问题后只会自己默默寻找答案,有时候找不到答案干脆就不解决问题了。这样不仅不利于学生积极思考,而且限制了孩子的创造能力。同时,初中数学的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起着关键性作用,因此,一定要注重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提问能力的方法。
1.无法准确组织语言 由于长期以来的教学模式都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发问、学生回答”,因此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主动提问的机会是很少的。这时突然让学生主动提问,他们肯定会感到不适应并且出现无法准确组织语言去表达问题的情况。学生一时间找不到语言形容,因此就不会主动提问。
2.没有提问的勇气 初中学生的心理还不够成熟,还处于成长的阶段,因此他们的想法往往和成年人不太一样。他们遇到问题时喜欢自己思考而不想和其他人分享;他们还有较强的自尊心,认为主动提问代表自己不懂这个问题,很丢面子。这些想法在初中学生中很普遍,因此导致他们没有提问的勇气而不去主动提问。
3.没有正确认识课堂提问现象 从古至今,大家的传统思想都是老师上课时学生就应该好好听讲,不应该出声打扰同学和老师。实际上,这种想法是不完全正确的。上课时不应该窃窃私语说闲话,但遇到不懂的地方时则应该主动提问,教师们是完全鼓励这种做法的。学生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没有正确认识课堂提问现象,因此也不愿主动提问[1]。
1.创立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发问 初中阶段的学生一般都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然而数学学科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公式定理,让学生看了以后感到枯燥,丧失学习的兴趣。学生只有在轻松的氛围下学习,他们的思维才能够更加活跃。大多数教师上课时是比较严肃的,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下不敢随意发问。这时就要求我们老师在课堂上创立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引导学生进行发问。例如在学习《统计与调查》时,老师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布置任务,让他们在规定时间内统计出全班学生衣服的颜色种类和人数。这样一来,全班的同学都参与到调查的情景中,一起整理数据一起讨论。在统计结束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刚才的过程思考,再提出问题,例如统计的要素是什么。学生亲身体验参与后,他们就会愿意主动提问,慢慢学生主动提问的能力就会得到提升。
2.改变教学策略,培养学生喜问 同学在课堂提问时会提出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有的教师对此的反应是不搭理或是批评同学不认真听讲。这样的做法是完全错误的。由于学生的基础和接受能力都不同,因此有的同学对于简单的问题也会不理解。如果学生被老师忽视或批评一次,那么以后他就不愿意再主动提问了。因此,作为数学教师一定要改变自己的教学策略,对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鼓励他们主动提问。例如老师可以让学习程度好的同学来当“小老师”,这样台下的学生提问时就没有拘束感,同时台上的同学也能巩固自己的知识。如果在互动提问时遇到较难的问题时,教师可以出面给大家仔细讲解。学生只有体会到主动提问的乐趣后,才会积极思考,喜欢上主动提问,从而慢慢养成主动提问的习惯。
3.传授提问方法,培养学生善问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感兴趣,他们才会进行自主探究、主动提问。因此,传授学生提问方法首先要做的是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在课程开始时,老师可以先讲一个关于此节内容的数学故事,例如:老人分马、数学家的遗嘱等,学生被这些故事吸引以后自然就会想认真学习本节内容来解决故事中的数学问题。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也会愿意思考主动提出问题。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围绕教材中的内容教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只有发现问题才能进行提问,引导学生打破常规的思维,发现数学和生活之间的联系。例如:教室的玻璃碎了一块,怎样裁剪才能最省材料呢?这样的问题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只有引导学生善于观察思考,他们才会主动提问,体会数学的价值,最终变得善于提出自己的问题[2]。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提问的能力不是一项能够短时间内实现的任务。它要求初中数学老师清楚影响学生在课堂中主动提问的因素,然后改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运用一些方法来引导初中学生开启提问、喜欢提问、善于提问,最终养成主动提问的习惯,提升自身数学学习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