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桂红 郭月霞 张青梅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环保已经成为大家共同的目标,其地位也越来越重要。高中生作为特殊群体,可塑性较强,是未来社会建设者,因此,在中学开展环境教育,具有潜移默化、滞后生效的作用。生物学科作为一门基础的自然学科,着重研究的是生命的现象和生命的规律。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中指出:理解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可见,高中生物的教学内容是环保教育的理论基础。因此,新课程背景下将环保教育融入到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之中,提高学生的环保素质,已经成为广大生物教师必须重视的课题。
那么,如何将环保教育有效地融入到生物教学之中呢?本文主要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在高中生物课程中培养学生环保意识进行探究分析,提出了几点做法,以期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依据和根本。环保教学不仅要挖掘教材中与环境教学相关的内容,尤其应该注重教材中的一些“隐性”的环境知识的挖掘,这样才可以将生物知识教学、环境知识教学和环境保护意识培养统一起来,有效的培养高中生的环保意识。
在现代高中的生物教材里有很多关于生态环境的知识内容,比如动植物资源的状况,我国的环境状况,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环境保护的必要性以及有关环境保护的一些法律条文等。在课堂上,教师要利用好这些教材知识并与环保适当地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还有一些“隐性”知识,要把相应的环境内容挖掘出来。比如结合“光合作用”教学,向学生渗透由于植物覆盖面的急剧减少,温室效应日渐明显,其带来的气候异常的后果严重影响了人们正常的生活,从而达到教育学生自觉爱护花草树木的目的;结合“遗传病”知识,让学生认识到,环境污染不仅影响当代人的生活和身体健康,还威胁子孙后代的生活。这样,生物课堂不但可以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还将环保意识深深印在学生的心里。
在保护生态环境教学中,也不能只讲现在环境遭到破坏的情况,这样容易使学生出现悲观情绪。在课堂上,教师还要把现代环保的科学研究加入到教学中,让学生了解现代有很多人正在为保护环境、解决环境问题积极努力并做出了贡献。比如选修中基因工程,除了书本内容,还可以拓展利用基因工程培育杀虫防病的农作物,这样农作物在生长时就可以不用农药,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生态工程中的“生态农业”,通过生物科技可以生产再生能源,将植物纤维素转化成清洁燃料,把秸秆变成沼气和氢类能源等,在扩大学生知识面的同时,还可以让学生看到希望,看到科学的力量,也更加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随着近些年来高考制度的改革,各地的高考题目越来越联系实际,注重学生的社会知识。综合试题大都结合环境、资源、人口、社会等热点问题进行命题。如作物秸杆的燃烧问题、河流的污染整治等问题。对于此类试题的解答,除了要求考生具有相关的专业知识,还要求学生有良好的环保思想做基础。所以,在学生平时的练习中,有意识地增加一些与环保有关的习题,尤其是一些近期新发生的和当前生活密切相关热点内容,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环保知识的积极性,并达到掌握落实的目的。
由于人类错误的认识和盲目的开发,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地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和持续的发展。这些问题穿插在日常教学中,能够提高学生的听课兴趣,对于环保教育落实事半功倍。比如,当前我们面临的雾霾、全球气候变暖、水资源短缺、垃圾问题等,都是很好的环境教育题材。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相关的报道,及时传达给学生。同时引导学生学会通过各种途径来关注环保动态,让他们及时了解身边的有关环保的大事。这能够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环保的迫切性,有利于环保意识的形成。
教师是开展学校环保教育的关键,是学生的一面镜子。要加强学生的环保教育,教师必须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这就要求教师一是要刻苦学习有关环保的法律法规知识,充实自己的环保知识,钻研教材中与环保有关的切合点;二是用环保的法律法规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做知法守法保护环境的模范。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为了用实际行动教育学生保护环境,生物教师采集上课实物时要尽量避免损伤生物个体,实验所用材料要尽量自己培养,采集材料时要注意保护环境,妥善处理实验过程中使用的化学药剂,不污染环境等,从每一个细节方面都为学生起到一个示范带头作用。
青少年是未来的建设者,也是未来环境的保护者。我们把学生的环保教育与生物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各方面的努力,中学生的环境意识一定会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使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意识蔚然成风。这对推动“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环保大业不断向前发展,对于建设具有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都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