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素贞
课堂导入是指教师在讲解新课题时,以设置有效问题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时期将注意力转移到课堂学习中,明确课堂学习思路,按照教师的节奏开展学习活动,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增加他们的学习动机的同时,以更好地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课堂导入的类型多种多样,如直接导入式、经验导入式、以旧带新导入式、故事导入式、设疑导入式等等,教师综合运用多种课堂导入方式,能够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教师要优化导入问题,树立学生的问题意识,以更好地渗透唯物史观教学。
例如,教师在多媒体上展示图片:中国“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日本“黑船来航”和“幕府危机”两组图片,并设置问题“日本为什么走向了侵略的道路?这场战争又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影响?”以问题导入的方式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是本节课教学设计的特点,同时也强化了学生知识的迁移与整合。在唯物史观方面,能够引导学生思考中日甲午战争的原因,更好地培育学生的唯物史观素养。本节课中的唯物史观体现在,了解中日双方不同经济基础对于上层建筑带来的影响;了解近代史发展的总趋势,认识近代中国遭受列强侵略的必然性。教师通过展示以上两组图片,带领学生一起回顾以往所学旧知识,能够有效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加强对历史问题的理解,提升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时空观念是历史学习的关键性因素,也是教师教学观念更新的必然要求。首先,教师要对时空观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时空观念素养并不是让学生依据课本知识进行机械式记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掌握历史时期的方法,把握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能够将事物置于特定的历史时空下进行分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树立学生的时空观念,有助于完善学生的历史知识基础,培养他们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但是,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影响学生时空观念素养目标达成的因素有很多,诸如学生兴趣、知识难易、教师呈现方式、知识储备等等。教师应从完善知识体系角度出发,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民族危机与救亡图存的艰难历程,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
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基础、性格特征等分配学习小组,让他们根据所学知识绘制知识数轴图,内容包括中国遭受西方侵略的历程、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以及影响;分析侵略下的中国所采取的应对措施;思考列强侵略的原因;中国遭受列强侵略所造成的影响。
通过设计具体、明确的探究活动,能够使学生深入分析知识形成的过程,在完善他们知识体系的同时,强化其知识的记忆,这也是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参与探究性学习活动,能够全面了解自身知识和能力的不足之处,为学生提供学习方法上的指导,拓宽他们的学习思路。通过让学生建立知识数轴图,能够使学生了解近代民族危机的来龙去脉,有助于把握史事之间的时空联系。同时,促使学生进行课后反思,对特定时空下的历史事件进行解释,也是学生历史思维培养的过程。
史料能够为学习和研究历史提供丰富的资源。学生历史学习能力和历史核心素养的形成,并不是单向地为学生传灌输历史知识,让他们机械式地记忆历史概念和事件,而是通过亲身参与历史史料研究,强化他们对历史事件的理解。此外,在史料研究活动中,拉近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为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搭建桥梁。教师带领学生对具有价值的史料进行研究,能够攻克学习难点,这是历史教学设计的重要一环,也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根本途径。教师在史料研究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设计探究性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搜集、整理、分析、运用史料的过程中,培育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分析“甲午中日战争的原因”时,在多媒体课件上显示以下两则材料:材料一“自1867年—1985年,江南制造局共制造了后膛枪支6.53万杆,新式大炮742万尊,火药667万磅……地雷水雷1500具,大小轮船15艘。”;材料二“据当时世界军事年鉴统计,大清帝国的海上武装实力很强,居世界海军的第8位。此时的日本也在大量订购船舰,引进欧美人才……建立自己的海上武装部队,但是无论从海军吨位,还是海战潜力上来看,日本落后我国很多,在世界上的排名是16位。”通过呈现以上两则材料,让学生探究“如果中日两国发生战争,哪一方更具优势?”教师通过运用史料的呈现形式,利用图表、文字和数据等史料,让学生对中日近代化的成就有一个直观、清晰的认识,能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学会科学、严谨地分析历史问题,培养他们的史料实证素养。另外,教师在要求学生对不同类型史料分析的过程中,引导他们对探究问题进行互证,使其能够全面、丰富地解释问题,强化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的历史认知。
课堂总结是指教师在完成教学内容后,将知识点进行归纳与总结,使学生能够及时巩固课堂所学,同时更加明确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一节有效的历史课不仅要求良好的开端,还要有耐人寻味的结尾。课堂总结不是仅仅将知识点进行罗列,而是根据教学立意,将课本中的知识脉络进行梳理,使学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回顾重难点知识,以达到情感升华的目的。
例如,在设计“甲午中日战争”这节课时,围绕教学立意:“近代化的艰难历程”并结合板书进行课堂总结。多媒体展示板书设计:两场战争和两个条约,两场战争指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两个条约指《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最后,教师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组织课堂朗诵比赛,朗诵作品为梁启超先生的《少年中国说》。要求学生要有感情地、带有激情地进行朗诵,各小组组长要做好段落分配,共同合作完成此次朗诵比赛。教师在检验学生成果时,要客观评价每一组学生,对于情感饱满、激情昂扬的学生可以点名表扬他们,增加他们自信心的同时,也为其他学生树立榜样。教师通过深化课堂总结,能够在完善学生知识体系的同时,提升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开展竞争式朗诵比赛,能够起到升华情感的作用,强化学生的爱国热情,提升他们的家国情怀素养。
总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教育,是坚持党的十八大“立德树人”方针的重要体现,顺应了我国新课改的新方向。教师在教学中紧扣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精选符合核心素养的内容,从而在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的同时,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