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树森
引言: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进一步提高,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为此,很多教师开始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既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充分展现了自己,也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提升了教学的针对性。
小组合作学习的第一步,就是要组建小组,其中主要涉及以下几点:首先,是小组的人数。通常情况下小组的人数应该控制在四人到六人之间,如果少于四人就会因为人数的不足,导致一些学习活动无法有效进行;而如果多余六人,则会有人数的过多,导致小组合作学习的混乱,并不能保证每一个人的参与,一些学生就会趁机偷懒。其次,小组的人员构成要科学。在进行分组的时候,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如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性格特点以及交流能力等,保证每个小组的组成既要有男生,也有要女生;既要有学习好的,也应该有学习成绩相对差的学生;既要有活泼开朗的学生,也要有相对沉闷的学生。这样才能保证每个小组之间的水平相似,组内的学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最后,要重视小组的建设。对于小组成员来说,应该将小组看成一个小集体,犹如一个小家,每个人都应该对小组负责,发挥各自的智慧来共同带动小组的发展,提高小组的凝聚力。
在过往一些小组合作学习开展中,比较常见的问题就是组内学习讨论混乱,没有秩序。要么每个人想一句说一句,七嘴八舌停不下来;要么就是小组成员参与度不高;还有一部分学生会在小组合作中做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情。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是低效的,并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为此,要保证小组合作的有序性。一是,每个小组成员都应该明确自己的任务。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可以分别担任小组内的发言人、小组长、记录员等角色,这样可以让每一个人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都参与进来,保证学习的效果;二是,小组长要做好小组的建设工作。一方面,在小组内部交流互动中,存在不一样的观点与想法很正常,但应该保证对他人发言的尊重,不随意打断别人的发言和采用不友善的情绪去交流。同时,小组成员之间应该根据自己的能力来承担相应的工作内容,保证每个人的价值得到发挥;三是,教师角色的定位要准确。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过程中,教师应该站在组织者、引导者的角度去指导学生,不能过度干扰到学生的思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要关注学生的动态、表情等,确保合作氛围的良好。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既可以保证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精神以及表达能力等。例如,在教学《三大改造》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先利用播放“社会主义好”的歌曲来创设良好的情境,让学生能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接着教师向学生提问“社会主义是什么时候建立的?”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进行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既是监督学生,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合作情况来进行适当的指导,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在学生完成问题探究后,教师要求每个小组由发言人来阐述阐述或者展示各小组的合作学习成果,小组之间先进行评价,最后由教师来总结,这样既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也通过教师最后的总结与评价完善了学生的知识体系,加深了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实施中,应该重视对学生的鼓励与评价。鼓励可以让学生树立自信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而合理、客观的评价,则能够帮助学生更全面了解自己,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有更深的认识,知道自己哪些方面还存在不足,需要如何去改进。同时,教师也可以结合实际的情况来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效率与质量,从而促进学生的历史综合素质能力有效提升。
结语:总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途径,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精神有着积极作用。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并且在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给予一定的指导,既要保证合作的“独立性”,也应该提升合作的效率,使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提高自身的历史综合素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