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东梅
课前三分钟作为学生在上课之前由自己组织的一项学习活动,通常情况下是由学生个人对学习内容进行设计,并且根据互动情况,相互评价[1]。通过这种方式,可以给予学生更多发展自己、展现自己的平台与机会,以此使得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得到肯定。课前三分钟模式的推行,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学生作为课堂活动的主人,起到以一带十的作用,有利于学生之间形成一个良好的互动氛围,学生的表达能力与数学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也有利于课堂教学更加深入。笔者已经对课前三分钟的教学成果进行全面分析,有意想不到的感受与收获,希望广大教育工作者能够充分重视课前三分钟的重要性[2]。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安排不同的小团队,教师在第一轮尝试过程中,可以由每一个小组的小组长安排上台的人员,并且自己选择内容。从内容上看,通常比较单一,可以分为以下三种:一是数学故事,其中包括《小数点的来源》、《数学家墓志铭》、《华罗庚的故事》、《陈景润的故事》等;二是数学谜语,比如考试不作弊,周而复始,一加一不是一,一减一不是零等;三是数学问题,但是提出的数学问题通常与该学期学习的内容没有太大关系,或者难度过大,这就导致学生不能通过自己解决数学问题,因此没有教育意义。从语速、语言角度来看,很多学生语速快、声音小、不自信,导致台下的学生不能听懂内容;从上台姿势上看,上台后不懂得向台下同学问好,并且动作较为扭捏、不大方,在讲完后,也没有跟同学说“谢谢大家”。教师可以从这三个方面对学生表现进行评价,以此通过引导方式,使学生下次更好的表现。但总体来看,笔者认为通过这种方式能够锻炼学生在上台后的表达能力,使学生对自己更加自信,改变原来畏首畏尾的情况,这对于广大学生而言,课前三分钟给他们带来的收获能够受益终身[3]。
经过第一次上台展示后,很多学生与以往相比表现的更加自信、大方,并且对于一些礼貌性问题也表现得十分得体。但是还需要教师从内容上对其进行有效引导,之前的内容大多为数学问题、数学谜语、数学故事,这些内容与数学课内容并没有过多联系,所以在二轮上台后,教师应当从内容上入手。课前三分钟不仅能够锻炼学生思维反应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上台能力,同时还能对所学内容进行推动,并且为前一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做好总结,为本堂课所学的新知识做好铺垫。由于定位出现改变,所以教师应当通过引导方式,将之前所学的数学问题改成与之前所学内容相关联的知识,或将原有的旧知识变成本节课的铺垫,比如在学习第十二册三单元关于《图形的运动》过程中,本单元与二单元并没有过多联系,所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本节课内容与之前所学过的图形运动相关知识进行联系,可以将图形运动有关知识作为提问内容,比如我们所学过哪些关于图形运动方式?他们怎么运动?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将新知识与旧知识进行联系,在学生脑海中构建知识体系,使他们对数学知识掌握的更加牢靠[4]。
课前三分钟主要建立在团队合作基础上,前两次研究都是由组长对小组成员进行组织与调配,这就导致很难良好的体现团队合作实质性。所以为强化团队合作重要性,教师可以采取积分设置方法,比如每个小组在上台之前,由组长对人员情况进行统一分配,比如一个维持纪律人员、一个记分人员、两个负责题目人员,教师也需要在课前对各小组组长进行培训与指导。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小组成员分工更加明确,小组成员也能够各司其职,每个同学都能在其岗位上发挥自己的作用。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提高学生团队合作能力,使他们逐步建立合作意识,充分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这对于学生日后个人发展都有重要意义。通过课前三分钟活动,不仅能够给学生带来收获,也能让教师在课堂授课中找到学生学习的薄弱部分,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纠正。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也能不断对自我思考、自我改正、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以此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效率[5]。
结语:课前三分钟的充分利用,不仅能够起到训练技能技巧、运用知识、巩固知识的作用,同时起到促进学生心智发展、提高个人能力、养成良好品质的作用。与此同时,还有利于拉近数学学习内容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养成良好学习习惯。除此之外,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踊跃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这给予学生一个充分自我实现、自我评价、自我展示的平台。希望课前三分钟的推行,能够成就每一位学生成为主角的梦想,并且希望以此能够给他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