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理教科书中,讲授的都是一些枯燥乏味的定理。按照书本讲述出来,学生也是一头雾水,他们只知道哪个定律是什么内容,却不知道它在生活中起到了什么作用,这样会使学生厌烦学习物理。而“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出现迎刃而解了这个问题。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更容易使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从而带动了整个班级学习氛围的提高。而且这种教学模式也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让他们更加喜欢学习物理。例如在简单机械中的滑轮组学习中,教师在教授时可以从生活中的晾衣架着手,让学生回想一下家中的晾衣架是靠什么来升降的,在他们思考讨论中,把他们引入到要学习的滑轮组这一内容中。通过这种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激情。
随着教科书的不断改革,内容也变得丰富多彩。在这多彩的物理世界里,有许多原理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享受到物理世界的多姿,教师在授教过程中就需要将生活与课本联系到一起,进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掌握到重要的知识点。而且在课下当学生看到有关上课讲的例子时,就会主动回忆该例子所用到的知识点。通过这种方法加强了学生的记忆且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例如在受力分析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当作分析对象,让他们分析自己如果站在地面上都受到了哪些作用力,当他们在推物体时又受到了哪些力。通过这种方法,不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各种力的含义,而且也让他们对新学的内容有了一定的认识。
生活中处处充满了惊喜,我们需要拥有一双发现的眼睛来探索未知的世界。自古科学家都是通过探索来获得成就的。因此,想要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教师需要摒弃传统的教学理念,将生活中的物理与书本联系到一起,去开发学生探索的能力。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让学生对课堂上教师举的例子有兴趣,还促使他们在生活中发现其他相同原理的例子。这样就会使他们思考该物品是如何运用这个原理的,进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如钟表的发条拧得紧,它的形变就大,因而弹性势能转化的动能多一些,就能推动钟表的齿轮做较多的功,使钟表走的时间长些。这样,激发学生去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运用到这个知识点,让学生自主探索势能的应用。进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将物理知识与学生的日常实际生活加以联系,同时还要将一些社会问题与物理课堂进行联系,引发学生深度的物理学思考。
例如,在中学物理课程中讲到能量这一章的时候,我们可以联系当代社会普遍关注的能源问题,让学生深入思考能源使用问题,在热力学定律中我们学到了热量不可能自发地从低温物体向高温物体传递,除非消耗其他形式的能量。通过这个定律引申到当代社会能源的消耗,煤炭、石油等天然资源的形成过程漫长,而能量的转换又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这就意味着我们的能源只能是越来越少,这时抛出课堂思考主题:新能源的应用以缓解地球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让学生发散思维去列举出可再生资源,例如风能、水能以及核能等,借此来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公德心。
另外,我们还可以适当地结合化学知识来进行物理知识的学习。例如温室效应的产生,从本质上讲温室效应的产生是物理现象,由于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集中在大气层的下层,同时二氧化碳又能反射红外线,具有良好的保温效应,因此温室效应就产生了。但是温室气体主要是由于化学反应产生的,石油、天然气以及煤炭的燃烧均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这三种原料的大量消耗是目前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这种相互结合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从一个更高的角度来学习物理,激发学生更为崇高的学习兴趣。
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物理素材可以被运用到中学物理课堂中。例如关于球体运动这方面的知识,许多学生都十分热爱体育运动。在物理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球类运动为学生营造学习氛围,通过游戏或者实验展示抛物体的运动轨迹以及相关规律,在此基础上为学生解析运动的合成、分解等内容。或者以生活中的用电为例,每个家庭中的冰箱、电视、洗衣机等都与物理知识息息相关,教师可以充分运用这些生活用品以及电器,营造学习氛围。洗衣机的脱水功能是离心现象的最好展示,电风扇是热能与功率的完美转换实例。学生将生活与学习相结合,会进一步感受到学习带来的乐趣,以此为基础学生会更加愿意投入到物理知识的学习中。
教学过程中增加了许多鲜活的生活事例、生活现象及生活实验,学生动手操作及实践机会增多,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师生互动频繁,学生发言更为踊跃,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也更加深刻透彻。但结合生活实际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是一个长期的、值得进一步研究的课题,所以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笔者将继续从实验情境、实验设计、实验过程、实验应用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切实把结合实际生活的中学物理实验教学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