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丽秋
探究“首因效应”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应用,需要把握好两个基本的环节,一是如何理解“首因效应”;二是如何将“首因效应”与当前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紧密结合起来。本文从这两方面入手,尝试分析“首因效应”下的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构建策略,希望可以抛砖引玉。
“首因效应”是一种心理学方面的术语。简单来说,“首因效应”与平时所讲的“第一印象”“先入为主”等词有着高度的契合性。比如,生活中,我们总是对初次见面留下好感的人印象颇深。基于这种美好的印象,人们往往还想去接触第二次、第三次,甚至更多次。这便是“首因效应”的具体体现。从生活中细小的事情上,我们也可以看出“首因效应”具有三个明显的性质,一是弥散性。即一旦某人对其他人或物品形成了一定的态度、情绪,那么这种态度和情绪也会蔓延到其他人或物品上。二是隐藏性。这种心理效应多半发生在对一些人或事不太了解的基础上。三是定式性。在这种心理活动趋势的伴随下,人们一旦对某人或某物形成一定的评价或印象,就会产生心理定式并很难再去改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基于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也可以尝试融入“首因效应”,让其积极作用在语文教学中有所体现。
身为教师,尤其是初、高中教师,要内外兼修,严格要求自己。不仅要重视外在的精心雕琢,比如穿戴整齐、落落大方、朴实端正、干净整洁,以及面带微笑、和蔼可亲等,还应当重视内在美的提升,比如为人师表、团结班级、诚实守信、公正无私、默默奉献、爱岗敬业等。尤记得高中的一堂课:“叮铃铃……”随着上课铃声响起,一位西装笔挺、个头挺拔的教师在我们的嬉闹声中站上讲台,台下即刻一片肃然。一双深邃的眼睛注视着每一位学生,声音不紧不慢,温和而有磁性。解析课文时,古今中外娓娓道来,透着让人肃然起敬的气场。
教师能在与学生接触的时间段保持良好的情感、态度、道德和价值观导向作用,也可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实现正确的引导,让学生爱上学习,乐于参与语文学科的一切有益活动,在活动中收获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教师内外兼修,并不单是为了留给学生第一次接触的美好印象,而是在今后的每一次课堂“相遇”中,都能准确传递教师的“真善美”。
课堂提问不仅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任何一门学科中的重要教学引导环节。因为课堂提问的存在,教师可以有效检验学生听课的专注度,更可以利用问题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疑问到语文教材中自主寻找答案。相对于传统的“灌输式”“一言堂”教学引导方式,课堂提问更容易让他们接受。对于初次课堂提问,笔者认为,教师应当努力营造一种开放、轻松、融洽的氛围,让学生的思维转动起来,留给他们一个美好的课堂印象,帮助改变他们对高中语文教学的认知,进而提升教学效率。比如,朱自清的《背影》。我们都知晓本课是高中语文教材的一篇重要课文,原因是它不仅在文体上采用了“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格式,具有语言表达高度的优美性和意境,更重要的是表达了一个伟大而厚重的主题——父爱如山,父爱无言。基于这样的考虑,教学本课时笔者仅提了一个问题:“同学们,初次阅读这篇课文,老师对大家只有一个小要求,那就是阅读之后,请告诉老师本文表达了什么样的主题或者说传递了一种怎样的情感呢?”
问题不在多,而在于精。笔者认为,一旦学生能够准确把握作者所表达的中心思想,则距我们期望达到的效果不远矣。事实证明,这样的提问收到的效果很好,学生自主阅读兴趣颇浓,因为只有一个问题,所以他们没有思考的负担。课堂上自主、合作、交流的氛围也实现了构建,大大提升了教学效率。
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经历过初中阶段的学习之后,作文课和阅读课很容易在他们大脑中留下枯燥、乏味、单调的印象。进入高中后,语文教师需要做的就是结合一些技巧和方法,来改变学生对作文课和阅读课的看法。初上阅读课,我们大可抛开教材,让学生说说自己都阅读过哪些课外书籍。在褒贬文章与书籍中、在畅谈人生理想中度过一个欢快的阅读课。从侧面来看,这样的阅读教学,也足以看出每位学生在阅读中的差距。
对于第一堂作文课,可以先从作文题目入手,让学生结合各自的想象和联想,列出几个超现实主义的作文题目,并要求他们简要分析这类作文该如何写作。当然,对于写作,一些必要的写作技巧也是不容忽视的。这一点,教师可通过课堂仿写、造句等过程来实现。
综上,“首因效应”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融入与渗透具有必要的积极作用。对此,应当正视并结合恰当的教学手段进行引导。比如,规范自己的言行、珍惜每一次与学生相处的机会,以及上好初次的作文课和阅读课等。只有平时的功夫做到位,努力提升自己,才能让语文教学质量再创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