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娥
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关键阶段,是学生习惯养成和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现在中国家庭中大多是独生子女,当四二一,甚者是六二一家庭对孩子不自觉的溺爱碰上社会的高期望时,各种问题接连不断。上好思想品德课程,正面地引导小学生树立正确思想观念,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具有重要意义。这不仅是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的必然要求,更是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必要条件。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对小学生进行合理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意志品质、行为习惯等的教育呢?这是我们每位思想品德课教师应该思考也应解决好的重要课题。以下是我多年来的几点尝试与同行们分享。
通过多年品德教学工作经历,我清楚地知道枯燥地说教已不能适应当今教育的要求。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一定要与时俱进,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根据学生的内心需要从学生的心理角度出发才能将品德课有的放矢。平时我会用眼睛观察学生,用自己的心感受学生,用自己的独特方式引导、启迪学生。学习是有氛围和环境的,我会尽可能创造真实课堂环境,营造活动氛围发挥教室的主要阵地作用。我观察到现在大多数教室里布置的一般都是一些名人警言、班规和校规成了主角,可是这些内容离学生太远,他们会认为是生硬的教条,自然不能真正体会其中的深意,不会产生多大学习兴趣。因此,教学中我经常花费心思进行教室的环境布置,熏陶学生,感染学生,我提倡童趣化的教室布置,根据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在教室里张贴学生感兴趣的自画报,德育漫画,图文并茂既给学生以新鲜感,又在无形之中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有时我还会引导学生自己来创作,设计课前问候语,标语,布置教室的墙壁,让每一面墙都会张嘴说话。充分挖掘教育的多功能,创造一个充满童趣的世界,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的情操。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小学生向师性最强,由于年龄的特点模仿能力和可塑性极强。老师就是孩子心目中的榜样,老师的一举一动,自然就成了他们有意或无意中模仿的对象。老师的日常行为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想认知水平。老师日常面带微笑、亲切礼貌的交际用语,良好的待人接物方式必不可少。长此以往,产生的教育影响一定是巨大的。平日里,我常常向学生说“谢谢”、“请”、“不客气”,当向学生们借书、借文具时说;当向学生们寻求帮助时说;当他们帮我捡起掉落在地的钢笔时说;学生为班级做了好人好事时我也会替全班同学说“谢谢”。慢慢地,我欣慰地发现孩子们之间说“谢谢”、“不客气”的多了,班级学生互帮互学的多了。班级和谐友爱的氛围浓了。教孩子们懂礼貌讲文明,不是简单说教或重复指导就能完成的,我会在让学生在快乐中潜移默化地学会。利用课堂上、生活里尽量进行“活”的教育,让学生“动”起来,获得真知,培养能力。
评价是学习的重要过程之一,将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加强自评和互评,使评价多元化促进学生产生积极的道德情感,不仅让学生看到自己在进步,而且看到别人的闪光点,让学生更多地去注意活动过程,而不是紧盯一个结果,有利于学生在活动中将思想品德课拓展和延伸。从很大程度上也可以改变学生说一套做一套的两面性,而且扩大评价的权利——从学校、老师扩大到社会、家庭、同伴,评价也能让某些遗忘了道德准则再一次受到道德教育的监督或提醒,从而引发学生的反省和规范孩子们的道德行为,进而把那些不良现象根除、减少或降到最低程度。“磨刀不误砍柴工”,每一节课,每一次活动前老师的精密构思,做好恰当评价会提高品德课的积极性、实效性。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知识服务于实践。思想品德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牢记,而是启发体验在亲自试一试中思考自己为什么做,怎么做,别人会有怎样的看法……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课上的认识,做到学以致用,将德育回归生活。所以我努力把生活引进德育课程中,我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勇于探索的品质,也让课堂成为学生发展个性的舞台,在学习中掌握知识、体验快乐。例如:在上《我想要我能要》一课中,有“星星和爸爸妈妈逛商场,吵着买东西”的情节。我领学生现场即兴表演情景剧,首先我来扮演爸爸妈妈,学生扮演星星,在课堂上布置真实的模拟百货商店情景,然后交换角色在演一遍,换位思考,情景剧表演结束,请表演的学生谈体会,其他学生讲感受。之后,再次进行情景剧表演评比,让学生们在“演一演”、“评—评”中,受到思想品德的教育,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的言行,将自身的认识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让学生从经验入手,在课程中进行有效的学习、吸收、提升,将“被动学习”转为“兴趣学习”、“体验学习”、“爱上学习”,从而真正体验学习带来的提升与快乐!儿童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儿童思想品德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国运的兴衰。“课堂”作为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是品德课开展活动化教学的重要空间,我们思品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不断变通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动力。在情感体验中反思成长。不忘国家领导人殷殷嘱托,我们思政教师一定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努力培养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