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玲
引言:在21世纪的今天,创新是民族发展的源动力,也是国家立于强国之林的根本,因此在当今的教育教学中,培养具有创新性思维全面发展的学生已经成为了首要目标之一。高中化学教学目前仅限于教师授课,学生接受知识的层面,其实化学应当是以教学内容与实验相结合的一门学科。实践活动已经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作为了必修课程。化学教学内容与日常的生产、生活联系紧密,在学生培养创新性思维和实操能力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创新性思维在1945年第一次被德国心理学家Witmer提出,他认为创造性思维其实是一种类似于“顿悟”的一种心理行为。后来,中国学者刘奎琳通过“潜意识推论”的理论基础建立了“灵感发生模型”。思维本身是现实事物的一种客观分析,将已知事物分解成若干部分进行特征、作用、不同侧面的联系和联想,最终得出事物客观的本质[1]。其实,创新性思维具体到学生学习过程,是指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地去研究、探索,打破固有的传送思维模式,用新的角度和新的方式去思考、学习知识,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望,独立思考并积极创新。在美国,开放式的课堂鼓励学生在探究问题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各种途径去获得解决问题的方式;创造性教育在欧洲、大洋洲等国家已被作为战略教育措施在发展。
1.教育学习观念转变 好奇心总是与求知欲挂钩,在高中化学的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提高主观能动性,散发主动思考氛围,在知识的接纳过程中带着探索意味,将对教学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猜想实验结果,带着疑问来进行学习思维的发散性思考;同时,对于学生的创新型思维给予鼓励,大胆地进行规范内的实践操作。例如,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实验开始前进行实验结果的猜想,或者对于实验条件的缺失会引起实验结果的变化等进行大胆预设,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创新型思维的培养。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通过兴趣去探究化学知识的本质,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目标的快速达成。
2.注重准确知识积累 理科学科向来要求学习知识的准确性,对于高中化学教学来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同类元素的相互联系,引导学生温故知新、求其甚解。举个例子,在化学教学课程“氧化还原反应”的章节学习中,利用得氧失氧的配平关系,可以引导出化合价升降的实质,通过电子的转移实质可以对后面水解平衡、电离平衡和配位平衡等进行联系,引导学生散发思维,理解并巩固之前对于氧化剂、还原剂、等概念的化学知识。
3.创设情境教学 创设实验情景是高中化学重要的教学组成部分,学生在知识接纳过程中进行开放的探索式学习是化学教学得天独厚的优势。化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情景中的真实运用能够使学生有活学活用的感觉,同时能够做到身体力行的去探究化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2]。化学实验虽然有着严格的知识积累与准确性要求,但在实验指出学生可以设计实验方案,并在方案的基础上尽心分析与探究,最终还要在成型的方案上进行必要的修正,这样一个知识积累与实操的搓成可以让学生尽快的培养创新意识,得到多种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于化学知识的探索兴趣和探知思维能力。
4.引导发散思维学习 化学学习可以引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在高中化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利用这一要素,引导和帮助学生发挥想象力。想象力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基础,联想和想象能够帮助学生在化学事物之间找寻具体的特征关联。例如,在化学实验器材中有很多相似之处,H2的启普发生器可以使得学生联想到C02和S02的制作器皿;氢气、氮气的燃烧颜色可以联想到其他元素的燃烧火焰等。这些联想和想象通常都基于学生的化学知识积累,知识越丰富,想象和联想就会越充分,发散性思维以及创新性思维就会越活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善于利用学生对于已有知识储备的发散性思考,引导学生进行联想与想象,从而真正地做到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积累的乐趣以及探索欲望,努力帮助培养他们的创新型思维。
综上所述,创造力与学生创新型思维的培养密不可分,创造力代表了理科学科的知识上限,不断地创新是高中化学教学和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实践与知识的相融合能够能快的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相比枯燥的方程式配平和化学知识的不断积累,实操中的发散性思考更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探究欲望。同时,创新新思维的培养是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容易实现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转变学习理念,教师改变教学理念、注意化学知识积累及准确性学习、开放式的探索教学方式以及实践过程中的发散性探索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型思维,真正做到在理科学科培养国家和民族需要的创新型人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