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伟伟,李雪飞
(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康复科,河南 郑州 450006)
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加重,老年人群中风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1]。肩手综合征是中风后常见的并发症,一般中风后1~3个月发病,这种并发症往往会导致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损伤、关节疼痛、运动失调、水肿、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严重等后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资料表明[2],早期若得不到有效的治疗,将会引起患肢强迫姿势,并逐渐发展为固定的畸形,对上肢功能活动造成极大的危害。研究表明,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肩手综合征康复训练,临床疗效显著[3-4]。资料表明,针灸对中风不同发病程度及不同阶段均有良好的作用[5-6]。本研究用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中风肩手综合征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共80例,均为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我院就诊的缺血性中风早期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治疗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36~70岁,平均(49.21±6.81)岁;平均病程(46.01±6.21)h。对照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37~69岁,平均(47.21±8.21)岁;平均病程(45.01±5.90)h。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符合西医《中风病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中的中风的诊断标准。有以下症状中的1种或多种:半身不遂、神识昏蒙、口眼歪斜、头晕目眩、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等;② 参照《脑卒中的康复评定和治疗》中的标准确诊为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有以下症状中的1种或多种:肩手疼痛、皮肤潮红、皮温上升、手指屈曲受限;③知情同意;④能够获得完整的病历资料。
排除标准:①有严重肝、肾等器质性疾病;②中途退出研究;③严重精神疾病;④生命体征不稳定;⑤有其他不符合研究条件。
两组均心电监护、对症用药、合理膳食、常规护理等常规治疗措施。协助或指导患者正确的体位,以防止疼痛加剧和肢体痉挛,将患者肘关节放于枕上,再进行背伸腕关节及伸直手指活动。辅助或者指导患者肩胛骨前伸,手部做握抓等动作,行上肢上举运动,上举时肘关节要超过头部;肩关节在正常活动范围内进行适量运动,训练时动作幅度不宜过大,以患病肩部无疼痛感为宜,每次训练30~60min。每日1次,1周为一疗程。
治疗组加用电针治疗。患者取仰卧位,取外关、手三里、曲池、合谷、肩髃等穴位,常规消毒后选取0.32mm×25mm的一次性毫针,用平补平泻手法进行针刺,得气后将电针仪与针柄相连(合谷、手三里为一组,肩髃、曲池穴为一组),用疏密波,频率设为20Hz,以可耐受为度,治疗时间30min。
两组均1周为一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
水肿情况评价:根据《中国康复医学诊疗规范》将水肿分为0~3分。无水肿0分,患肢无肿胀;轻度水肿1分,关节附近软组织凹陷消失;中度水肿2分,关节肿胀与骨突水平;重度水肿3分,关节肿胀或积液高出附近骨突。
视觉模拟评分(VAS疼痛评分):总分10分,0~3分为轻度疼痛,4~6分中度疼痛,7分以上为重度疼痛。在纸上面划一条10cm的横线,横线的一端为0,表示无痛;另一端为10,表示剧痛;中间部分表示不同程度的疼痛。
肩关节活动度:测量肩关节的屈、伸、外展、内收、内旋、外旋活动方向,每个活动方向为10分,总分越高表示肩关节活动度越好。
用SPSS22.0统计软件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用χ²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显效:临床症状消失、关节活动度达到正常范围。有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上肢活动有轻微受限。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甚至病情加重。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两组治疗前后肩关节活动度评分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肩关节活动度评分比较 (分,±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肩关节活动度评分比较 (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例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 4 0 2 9.2 1±5.6 1 4 5.2 1±5.0 3*△对照组 4 0 2 8.3 1±4.3 7 3 5.7 7±3.9 7*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分,±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例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 40 5.91±1.26 2.21±0.93*△对照组 40 6.13±1.07 4.07±0.97*
两组治疗前后水肿情况比较。治疗组治疗前水肿程度评分为(3.22±0.45)分,治疗后水肿程度评分为(1.12±0.51)分;对照组治疗前水肿程度评分为(3.09±0.0.29)分,治疗后水肿程度评分为(1.33±0.48)分。两组治疗后水肿程度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治疗后,两组水肿程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肩手综合征属中医“中风”范畴。主要是由于气血阴阳亏虚,风、火、痰多种因素相互影响人体,内脏功能失调,气血逆乱于脑所致。因此治疗的关键在于活血化瘀,益气补血,疏通经络。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表现虽然在上肢的肩部和手臂,但其病位在大脑,所以促进大脑功能的恢复是治疗的关键。研究表明[7],中药联合康复技术以及针灸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临床效果较好,能够有效改善上肢功能。
本研究结果发现,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以康复训练治疗,肩关节活动度评分显著提高,表明患者肩关节活动能力得到有效改善。联合针灸治疗效果进一步提高。VAS评分是目前国际通用的视觉量化疼痛评分,在临床工作中是评价疼痛程度的主要方式[8]。两组治疗后VAS评分均下降,且治疗组的下降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表明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以康复训练治疗可以改善肩手综合征的疼痛程度,给予针灸治疗后疼痛程度进一步得到改善。
康复技术联合针灸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临床效果较好,能够有效改善肩关节运动功能,缓解疼痛以及水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