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松林,李世云
(河南省驻马店市中医院糖尿病科,河南 驻马店 463000)
糖尿病易导致皮肤瘙痒等并发症[1]。而糖尿病皮肤瘙痒症多在干燥季节发病,引起局部皮肤瘙痒,重者会全身瘙痒,症状反复发作,因此还会引发出现脓疱疮、淋巴管炎、毛囊炎等[2]。本研究用消风散加减治疗糖尿病皮肤瘙痒症效果较好,报道如下。
共84例,均为2017年1月至2018年9月我院收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男23例,女19例;年龄39~57岁,平均(52.36±4.13)岁;糖尿病病程1~7年,平均(3.56±1.31)年;空腹血糖5~11mmol/L,平均(8.98±1.27)mmol/L;糖尿病皮肤瘙痒症病程1~6个月,平均(2.78±1.43)月;瘙痒视觉模拟评分法(VAS)为5~10分,平均(6.98±0.94)分。观察组男24例,女18例;年龄38~58岁,平均(52.47±4.06)岁;糖尿病病程1~7年,平均(3.48±1.48)年;空腹血糖6~11mmol/L,平均(8.84±1.15)mmol/L;糖尿病皮肤瘙痒症病程2~6个月,平均(2.67±1.25)月;瘙痒视觉模拟评分法(VAS)为4.5~10分,平均(6.87±1.03)分。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西医诊断符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3]和《实用皮肤病学》[4]中诊断标准,且经血常规、尿常规确诊。②中医诊断符合《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5]中阴虚血燥型,主症为皮肤干燥、瘙痒,次症为病程迁沿数月、五心烦热、抓痕满布、口渴喜饮、多食易饥。舌红苔少或薄,脉弦细。全部主症兼次症2项可诊断;③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糖尿病并发症;②合并其他皮肤病;③感染;④对所用药物有过敏反应;⑤严重器官功能衰竭;⑥表达障碍或有精神疾病。
两组均注射胰岛素以控制血糖水平。
对照组给予盐酸西替利嗪片(广东国源国药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43018)10mg,口服,日1次。
观察组用消风散加减治疗。生甘草6g,牡丹皮、赤芍、紫草、当归、通草、知母、苦参、胡麻仁、蝉蜕、防风、荆芥各10g,炒牛蒡子15g,水牛角、生地黄20g,徐长卿、生石膏各30g。每日1剂,分两次煎煮,每次加水500mL,煮沸后继续煎煮20min,将两次煎煮药汁混合,分早晚2次服用。
两组均治疗4周,随访3个月。
评估丘疹和苔藓化、抓痕和血痂、鱗屑、干燥、皮疹、皮肤瘙痒积分,每项各计4分,分数越低表示症状越轻,0分代表症状无,1分代表症状较轻,2分代表症状中等,3分代表症状较重,4分代表症状极重[6]。
采用罗生血糖仪检测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指标。
用SPSS24.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用χ²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7]。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痊愈:皮肤瘙痒症状消失,疗效指数大于等于90%。显效:皮肤瘙痒症状基本消失,疗效指数70%~90%。有效:皮肤瘙痒症状明显改善,疗效指数30%~70%。无效:皮肤瘙痒症状未改善,疗效指数小于30%。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 (分,±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 (分,±s)
组别 例 丘疹和苔藓化 抓痕和血痂 鱗屑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42 2.12±0.64 1.12±0.57 3.08±0.62 2.01±0.54 2.97±0.48 2.03±0.58观察组 42 2.21±0.57 0.82±0.33 2.97±0.83 0.93±0.26 2.85±0.52 1.85±0.72 t 0.681 2.952 0.688 11.678 1.099 1.262 P 0.498 0.004 0.493 0.000 0.275 0.211
续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糖指标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糖指标比较 (±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糖指标比较 (±s)
餐后2h血糖(mmol/L) 糖化血红蛋白(%) 空腹血糖(mmol/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42 12.74±1.83 9.58±0.94 9.47±0.26 8.12±0.43 8.75±0.64 7.23±0.75观察组 42 12.67±1.91 7.31±0.87 9.23±0.35 7.93±0.56 8.69±0.71 6.02±0.81 t 0.172 11.486 3.567 1.744 0.407 7.104 P 0.864 0.000 0.001 0.085 0.685 0.000组别 例
随访3个月,观察组复发4例(9.52%),对照组复发12例(28.57%),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4.941,P=0.026)。
糖尿病皮肤瘙痒症一般为阵发性,夜间瘙痒程度较重,发生部位多为外阴、腹部、腰背、四肢、肛周。初时仅有身体某处瘙痒,随后扩展至全身,难以忍受,常造成抓皮破血,引起皮炎、湿疹。
糖尿病皮肤瘙痒症属中医“风瘙痒”“消渴”“痒风”范畴。病机为体虚受风,与血气相搏。治疗应以清热祛风为原则[8]。消风散方中胡麻仁、生地黄、当归活血之效,苦参燥湿清热,知母、石膏清热泻火,通草渗利湿热,蝉蜕、炒牛蒡子、防风、荆芥祛风止痒,甘草解毒清热、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养血清热、祛风止痒之功。消风散去苍术以防燥湿伤阴,并加用赤芍、紫草、水牛角、徐长卿、牡丹皮散瘀凉血。药理研究发现,荆芥具有抗过敏作用,防风可抗炎、抑菌、解热、镇痛,并能增强机体免疫力,蝉蜕具有抗过敏、免疫抑制作用,甘草可调节淋巴细胞,实现抗炎、抗变态反应。
消风散加减治疗糖尿病皮肤瘙痒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