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祖孝孙墓志》 考

2019-04-02 06:14
敦煌学辑刊 2019年3期
关键词:旧唐书墓志

党 斌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65)

近日偶见一方唐代墓志拓本, 志主祖孝孙系隋唐之际著名乐律理论和实践家, 在中国古代乐律学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两《唐书》 《元和姓纂》 等前代文献均有关于祖孝孙及其家族成员的记载, 但文字不多。 近年出土于河南的祖好谦墓志, 志主及志文所载家族成员亦与祖孝孙密切相关。

一、 墓志录文

唐贞观六年(632) 《祖孝孙墓志》, 近年出土于西安市长安区, 具体时间、 地点及现藏地未详。 盖文篆书4 行, 满行4 字, 题“大唐故太常少卿范阳男祖君墓志之铭”。志文楷书31 行, 满行32 字。 未见原石, 姑据所见拓本释文于下:

唐故太常少卿上骑都尉范阳男祖君墓志铭/

君讳孝孙, 字德懋, 涿郡范阳人也。 昔贤臣作训, 懋德著于匡殷。 上将治戎,鸿勋光于/冀晋。 故能播英声于简素, 誓功业于山河。 自斯厥后, 异人世出。 曾祖瑗, 魏东鲁二郡/太守、 钟离侯。 祖遵①遵, 原字有改刻痕迹。, 魏卫将军、 右光禄大夫、 淮川公。 并德高时誉, 望重国华, 紫盖连阴, /朱轮结轨。 父崇儒, 齐司州别驾、 散骑常侍、 聘周使、 隋民部侍郎、 淮川男。 继好上国, 方/见□轩之重。 摄职南宫, 始睹握兰之贵。 君幼挺岐嶷之姿, 夙表老成之誉。 譬臣鳞纵/壑, 不俟穷渎之波。 逸翮搏空,无假积风之力。 言成世范, 声冠于陈藩。 德为人师, 望隆/于钟皓。 究儒墨之雅诰,尽流略之菁华。 掞藻丽于文场, 摛辩光于讲肆。 能穷六艺, 德/备四科。 为周行之羽仪, 实人伦之模楷。 释褐隋协律郎, 寻转益州总管府司法, 仍除/北绛县令, 俄迁侍御史。 文纪省俗, 威重埋轮。 仲康宰民, 绩彰驯雉。 属时屯世, 故礼坏/乐崩。樽俎绝揖让之仪, 钟律乖终始之序。 大唐断鳌练石, 崇立极之功。 戡祸静乱, 兴/定鼎之业。 缉升降之坠典, 继韶夏之遗章。 特辟君为著作郞, 加上骑都尉, 寻转选部/郎中、 检校天策府从事中郎。 载笔汗简, 独步兰台, 激浊扬清, 高视礼阁。 武德六年, 以/公事出为登州别驾。 未几追还入京, 除太常丞, 寻加范阳男, 随班例也。 顷之, 迁吏部/侍郎, 辩华素于九流, 参钤品于八坐。 朝有得贤之颂, 野无遗才之讥。 雅操则跨蹑巨/源, 清通则锱铢叔则。 俄迁太常少卿。 昔鲁卿哥豳, 吴札但称其美。 周王遍舞, 郑伯唯/知其亡。 未若君从政秩宗, 典斯金石。 迈杜生之逸轨, 超制氏之高踪。 遂使八音克谐, /五声调韵, 仪威凤于丹穴, 降仙鹤于赤霄。当今日月光华, 天地贞观。 自应披图案牒, /草分丘之仪。 覃思含豪, 奏升平之颂。岂谓岁躔辰巳, 与康成而共终。 夜梦琼瑰, 将声/伯而俱逝。 贞观五年十一月十三日, 寝疾薨于私第, 春秋七十。 昔西朝佐命, 秦中有/萧相国之坟。 东汉名臣, 洛下有刘太尉之墓。 思归反葬, 非达士之良规。 魂无不之, 得/高人之深趣。 所以君虽乡居河朔, 今乃安厝关西。 即以六年岁次壬辰二月乙酉朔/十八日壬寅, 迁窆于雍州万年县少陵原, 礼也。 惟公机神朗悟, 器宇凝深。 齐小大于/庄生, 混荣辱于老氏。 虽爵隆忻(折) 瑞, 每留赏于林泉。 位重搢绅, 尚游心于箕颍。 才兼文/质, 气足凌云, 学擅儒玄, 辩堪忻(折) 角。 但川流东注, 阅逝水而兴悲; 日御西驰, 愒落晖而/增叹。 恐春秋迭代, 陵谷贸迁, 用播芳猷, 勒兹贞础。 庶平陵之外, 永识未游之坟; 东都/之前, 长表滕公之室。 乃为铭曰: /

洪源眇邈, 茂绪绵长。 绩彰辅晋, 功成翼高。 允文允武, 为龙为光。 门传卿相, 世绾银黄。 /高阳贵里, 实生才子。 温润珪璋, 芬芳兰芷。 网罗儒墨, 抑扬文史。 直指表威, 弦歌流美。 /时逢兴运, 异人挺出。 藻镜九流, 协和六律。 履仁籍信, 金相玉质。 丹组承风, 玄冠曜日。 /钟漏易穷, 人世俄度。 形归真宅, 魂游太素。 荒埏积草, 山门拥雾。 古往今来, 同悲斯路。

二、 出土墓志中的范阳祖氏

祖孝孙, 《旧唐书》 称其为“幽州范阳人”, 其墓志云“涿郡范阳人”。 涿郡范阳即汉代涿郡治所涿县, 曹丕称帝后改涿郡为范阳郡, 沿用至北朝时期。 隋代复名为涿县, 唐武德七年(624) 改范阳县。 大历四年(769) 复于县置涿州, 隶幽州大都督府。此后, 范阳辖地大致相当于今河北省涿州市。

据《旧唐书·地理志》 记载: “幽州大都督府。 隋为涿郡。 武德元年, 改为幽州总管府, 管幽、 易、 平、 檀、 燕、 北燕、 营、 辽等八州。 幽州领蓟、 良乡、 潞、 涿、 固安、 雍奴、 安次、 昌平等八县……六年, 改总管为大总管, 管三十九州。 七年, 改为大都督府, 又改涿县为范阳……开元十三年, 升为大都督府……天宝元年, 改范阳郡……乾元元年, 复为幽州。”①[后晋] 刘昫等撰《旧唐书》 卷39 《地理志二》, 北京: 中华书局, 1975 年, 第1515-1516 页。唐代初年后, 已不再使用涿郡作为行政区划名称, 但受到魏晋以来门阀郡望之影响, “涿郡” 作为郡籍名称, 在出土墓志中仍十分常见。

关于祖姓起源, 《元和姓纂》 称: “子姓, 殷后。 殷王祖甲、 祖乙、 祖丁, 支庶因氏焉。 殷有祖己、 祖伊。 汉有祖沂, 始家涿郡。 祖沂裔孙纳、 祖逖、 祖约, 并见《晋书》。 后汉太常邈, 十三代孙询、 祎。 询元孙晋义阳太守耶, 纳从祖弟也。”②[唐] 林宝撰, 岑仲勉校记, 郁贤皓、 陶敏整理, 孙望审订《元和姓纂(附四校记) 》 卷6, 北京: 中华书局, 1994 年, 第947 页。 按: 《元和姓纂》 记载祖氏部分文字有误, 引文中据岑仲勉先生校记略有修改。此记载认为祖姓源于殷商时期的子姓, 且为后代《姓氏急就篇》 《广韵》 《通志》 《万姓统谱》等所沿用。 另有学者在“源于商代子姓” 的基础上, 进一步研究认为, “祖” 与古代祭祀有关, 祖氏系以家族世代所从事的职业为姓。 也有学者从古文字学角度, 通过分析“祖”、 “遒”、 “酋”、 “酉”、 “逎” 等字之关系, 认为祖姓源于黄帝二十五子中的“酉” 姓。③参见张洁宇《魏晋南北朝范阳祖氏家族及其小说研究》, 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7 年, 第11-12页; 张明、 傅亚庶《范阳祖氏地望及来源考——从〈世说〉 刘注所引〈祖氏谱〉 谈起》, 《兰州学刊》2011 年第10 期, 第134-137 页。以上几种观点均存在一定的合理性, 以孰为是姑且不论。 有一点可以肯定,即祖氏家族很早就已经在涿郡定居, 并逐渐发展为北方望族。 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后, 晋室南迁, 范阳祖氏家族部分成员避乱而侨居江南, 另一部分则仍留居北方, 遂有南北两支。 其中南迁祖氏一支有祖冲之、 祖暅等精于算学和历法, 北方一支则有祖莹、 祖珽等在文学领域有一定成就。④祖氏南北两支的发展演变情况, 学界尚有不同看法, 参见孙晓辉《祖孝孙的师承与家学研究》,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2004 年第2 期, 第93-94 页; 张洁宇《魏晋南北朝范阳祖氏家族及其小说研究》, 第15-20 页。

《元和姓纂》 及正史文献中记载两汉魏晋南北朝至隋代范阳祖氏家族成员有三十余人, 其中名人颇多。 但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相比, 隋唐以来祖氏家族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均已大不如前, 见于文献记载者较少。 这一点从出土墓志情况亦可得到印证。 近年来出土唐代墓志涉及范阳祖氏者也不多, 具体如下:

1. 唐永徽五年(654) 《祖氏妻□陇墓志》: “夫人讳陇, 字淑德……爰自笄年, 归于祖氏”。⑤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2 年, 第199 页。志主丈夫祖氏, 志文并未提及其名讳, 夫人姓氏亦阙。 又云: “即以其年五月九日, 安神于北邙之清风里。 嗣子荣州威远县令君信等, 攀风树而不逮, 望寒泉而无及”。 可知志主之子为祖君信, 曾任威远县令。 与《祖忠暨妻邹氏墓志》 结合可知, 祖君信即祖忠, 《祖氏妻□陇墓志》 中的丈夫祖氏即祖忠之父祖孝, 为范阳人。

2. 唐显庆五年(660) 《祖忠暨妻邹氏墓志》: “君讳忠, 字君信, 范阳人也……曾祖绍, 齐青州刺史。 求瘼恤隐, 政美六条; 务简年登, 情兼一借。 祖和, 不贪荣宠, 栖志闲居养性, 贻神自得。 父孝, 隋临邛县令”。①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 第329 页。此墓志记载祖忠家族成员有祖绍、 祖和、 祖孝三人。 其中曾祖绍之名虽见载于《元和姓纂》, 但岑仲勉先生已指出其与祖温之子祖绍“时代不相当, 乃姓名偶同者”。②[唐] 林宝撰, 岑仲勉校记, 郁贤皓、 陶敏整理, 孙望审订《元和姓纂(附四校记) 》 卷6, 第948 页。

3. 唐显庆六年(661) 《祖氏墓志》: “大唐显庆六年正月廿四日, 故永州强刺史孙妻范阳祖氏之铭。”③周绍良、 赵超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 年, 第114 页。此系砖志, 志文简短, 志主虽为范阳祖氏, 但其名讳不详。

4. 唐开元三年(715) 《祖义臣墓志》: “君讳义臣, 其先殷人。 契封于商, 至于成汤, 祖乙其后也。 自汉, 祖沂为汲郡太守, 子孙家焉, 故为范阳祖氏。 ……曾祖元遵,魏骠骑大将军, 齐赠金紫光禄大夫、 定州刺史、 淮川县开国公, 维邦之干也。 祖崇儒,齐中书舍人, 周春官中大夫, 隋户部侍郎、 齐兴县开国公, 经国之器也。 考孝寿, 隋孝悌廉洁举, 燕王府司兵属、 行台员外郎, 皇朝丹州咸宁令。 ……□子福谦, 河南府王屋尉; 敬谦, 曹州济阴□□……”。④中国文物研究所、 千唐志斋博物馆编《新中国出土墓志·河南(叁) ·千唐志斋(壹) 》, 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08 年, 上册第91 页、 下册第68 页。 按: 原释文中“金紫光禄大夫” 误作“全紫光禄大夫”。此志明确叙述范阳祖氏源流, 并述及祖氏家族成员多人, 其中志主“义臣”、 义臣曾祖“元遵”、 义臣之子“祖福谦”、 “祖敬谦” 等名,可补《元和姓纂》 之阙。

5. 唐开元十五年(727) 《祖好谦墓志》: “君讳好谦, 范阳道人也……曾祖崇儒,隋民部侍郎、 略阳太守、 齐兴县开国公。 祖孝基, 皇给事中、 太子家令、 雍州别驾、 司农卿、 蕲州刺史、 容城男……父义臣, 朝请大夫、 渠州司马。”。⑤赵文成、 赵君平编选《新出唐代墓志百种》, 杭州: 西泠印社出版社, 2010 年, 第130-131 页。此志所载祖孝谦的曾祖崇儒、 祖孝基, 可与《元和姓纂》 等文献及出土之《祖义臣墓志》 互相补证。

6. 唐天宝七年(748) 《裴珣妻祖氏墓志》: “夫人姓祖氏, 其先范阳人也。 唐司农少卿孝基之季孙, 渠州司马义臣之少女, 秘书郞流谦之次妹, 处士河东裴府君之嫡妻”。⑥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 第1622 页。据此, 祖义臣有一女, 嫁于裴氏。

7. 唐大中十三年(859) 《宋再初暨妻蔡氏墓志》: 志云“(宋再初) 小子可存, 聪敏贯世, 超异常伦, 才及七龄, 授蓟州参军, 娶祖氏”。⑦周绍良、 赵超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 第1021 页。此志记载宋氏与祖氏联姻,但是否为范阳祖氏不得而知。

从已经出土的唐代墓志涉及范阳祖氏成员人数、 官爵等级、 姻亲关系等情况来看,祖氏家族进入隋唐以后社会地位明显下降, 已非名门大族。 其家族在唐代最著名的人物即祖孝孙。

三、 祖孝孙生平补述

祖孝孙是隋唐时期著名乐律学家, 关于其改定乐律的经过及其影响, 已有多位学者的研究成果论及,①参见宋瑞桥《祖孝孙音阶与唐代雅、 俗乐的宫调》 (上、 下),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 1996年第2 期、 第3 期; 宋瑞桥《祖孝孙音阶及其旋宫体系的源流》,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2000 年第3 期;孙晓辉《两唐书音乐志研究》, 上海: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5 年; 刘喜国《 〈旧唐书〉 和〈新唐书〉“乐志” 研究》,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9 年第2 期; 王子璇《浅谈初唐雅乐的发展与嬗变过程》, 《北方音乐》 2018 年第8 期。此不赘述。 以下仅结合前代文献记载以及出土墓志资料, 补述祖孝孙生平史事及其家族世系情况。

据志文记载, 祖孝孙卒于贞观五年(631) 十一月十三日, 卒年七十, 则其生于北周保定二年(562)。 《旧唐书》 《元和姓纂》 《资治通鉴》 《太平御览》 等均未记祖孝孙之字, 《祖孝孙墓志》 载其“字德懋”, 可补前代文献记载之阙。

据《旧唐书》 记载: “孝孙博学, 晓历算, 早以达识见称”。②[后晋] 刘昫等撰《旧唐书》 卷79 《祖孝孙传》, 第2709 页。如前文所说, 魏晋南北朝时期范阳祖氏精通历算、 音律之学者不乏其人, 祖孝孙通晓历算应当与其家学有着很大的关系。 由于南北朝时期的北方长期分裂战乱, 至隋朝立国时, 前代礼乐大多佚失。 相较而言, 江南地区前代乐律尚有存留。 故隋统一江南后, “得陈乐官蔡子元、 于普明等, 因置清商署”, 祖孝孙得太常卿牛弘引荐任协律郞之职, 与蔡子元、 于明普等人一起参定雅乐, 即志文所言“释褐隋协律郎”。 为了保证雅乐修定的顺利进行, 尽可能多地参考前代律法, 祖孝孙曾跟随多位前辈学习前代乐律, 其中以毛爽、 沈重最为著名。 毛爽为陈朝山阳太守, 精通汉代京房律法, 祖孝孙曾跟随毛爽学习, 尽得其法, 史称“一律而生五音, 十二律而为六十音, 因而六之, 故有三百六十音”。③[后晋] 刘昫等撰《旧唐书》 卷79 《祖孝孙传》, 第2709 页。沈重为南朝梁名儒, 博览群经, 通晓音律, 著有《周礼义》 三十一卷、 《仪礼义》 三十五卷、 《礼记义》 三十卷、 《毛诗义》 二十八卷、 《丧服经义》 五卷、 《周礼音》 一卷、 《仪礼音》一卷、 《礼记音》 二卷、 《毛诗音》 二卷等, 《周书》 有传。 北周宇文邕慕其大名, 遣柳裘至梁征聘沈重入朝“讨论五经, 并校定钟律”。 沈重卒于开皇三年(583), 时年八十四岁。 “隋文帝遣舍人萧子宝祭以少牢, 赠使持节、 上开府仪同三司、 许州刺史。”④[唐] 令狐德棻等撰《周书》 卷45 《儒林传》, 北京: 中华书局, 1971 年, 第810 页。祖孝孙向毛爽、 沈重学习前代律法时, 其年龄约为二十岁。 新老两代的教学传承保证了前代律法的流传, 也为隋唐时期乐律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旧唐书·祖孝孙传》 详细记载其在前人基础上修定雅乐的过程称: “依淮南本数, 用京房旧术求之, 得三百六十律, 各因其月律而为一部。 以律数为母, 以一中气所有日为子, 以母命子, 随所多少,分直一岁, 以配七音, 起于冬至。 以黄钟为宫, 太簇为商, 林钟为徵, 南吕为羽, 姑洗为角, 应钟为变宫, 蕤宾为变徵。 其余日建律皆依运行。 每日各以本律为宫。 旋宫之义, 由斯著矣。”①[后晋] 刘昫等撰《旧唐书》 卷79 《祖孝孙传》, 第2709-2710 页。祖孝孙初定的“旋宫” 乐理并未在隋代广泛推行。 史载: “诸儒论难, 竟不施用。 隋世雅音, 惟清乐十四调而已。 隋末大乱, 其乐犹全。”②[后晋] 刘昫等撰《旧唐书》 卷28 《音乐志一》, 第1040 页。《祖孝孙墓志》 记载其在隋代曾任益州总管府司法、 北绛县令、 侍御史等职, 可补史载之阙。 隋末天下再度大乱, 礼乐崩坏, 故《祖孝孙墓志》 云“樽俎绝揖让之仪, 钟律乖终始之序”。

唐朝建立后, “缉升降之坠典, 继韶夏之遗章”, 遂辟祖孝孙为著作郎, 《旧唐书》称其任吏部郎、 太常少卿, 志文又云其曾任上骑都尉、 检校天策府从事中郎、 登州别驾, 爵封范阳男。 祖孝孙向唐高祖李渊“奏请作乐”, 但其时天下初定, 无暇顾此, 于是乐府仍然沿用隋代旧制。 至武德九年(626) 才下令命太常少卿祖孝孙及秘书监窦璡修定雅乐。③按: 祖孝孙修定雅乐之事, 两《唐书·乐志》 《资治通鉴》 均记为“武德九年”, 仅《旧唐书·祖孙传》载为“武德七年”。祖孝孙以其于隋代所定雅乐为基础, 进而融合吴楚周齐之乐, 于贞观二年(628) 六月完成新乐修定奏于太宗李世民。④[宋] 司马光编著, [元] 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 卷192, 北京: 中华书局, 1956 年, 第6051 页。李世民命祖孝孙“以乐律授宫中音家”。⑤[宋] 欧阳修、 宋祁撰《新唐书》 卷98 《王珪传》, 北京: 中华书局, 1975 年, 第3888 页。但新乐的推行和使用并不顺利, 引起了太宗的不满, 《资治通鉴》 记载称: “上使太常少卿祖孝孙教宫人音乐, 不称旨, 上责之。”⑥[宋] 司马光编著, [元] 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 卷193, 第6060 页。幸好有王珪、 温彦博等人上疏陈其利害,李世民才纳其谏言。 祖孝孙所定制之乐称《十二和》, 又号《大唐雅乐》。 据《新唐书》 记载: “ 《大唐雅乐》: 一曰《豫和》, 二曰《顺和》, 三曰《永和》, 四曰《肃和》, 五曰《雍和》, 六曰《寿和》, 七曰《太和》, 八曰《舒和》, 九曰《昭和》, 十曰《休和》, 十一曰《正和》, 十二曰《承和》。 用于郊庙、 朝廷, 以和人神。 孝孙已卒, 张文收以为《十二和》 之制未备, 乃诏有司厘定, 而文收考正律吕, 超居郎吕才叶其声音, 乐曲遂备。 自高宗以后, 稍更其曲名。 开元定礼, 始复遵用孝孙《十二和》。”⑦[宋] 欧阳修、 宋祁撰《新唐书》 卷21 《礼乐志十一》, 第464 页。由此可见, 祖孝孙修定的雅乐在贞观朝代虽已完成, 但其使用过程中曾经过多次修订和完善, 至唐玄宗年间才收入《大唐开元礼》 中, 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祖孝孙墓志》 载其曾祖瑗, 曾任魏东鲁二郡太守、 钟离侯。 祖父遵, 任魏卫将军、 右光禄大夫, 封淮川公。 父亲祖崇儒, 任齐司州别驾、 散骑常侍、 聘周使, 隋民部侍郎, 封淮川男。 可补《旧唐书》 《元和姓纂》 之阙。 此志和出土的其他唐代祖氏墓志、 前代文献相结合, 对于唐代范阳祖氏世系颇有补证。①按: 孙晓辉曾据《元和姓纂》 等传世文献做《祖氏家谱图》, 参见孙晓辉《祖孝孙的师承与家学研究》,第93 页。 但其所列谱系未能兼及出土近年墓志资料, 尚有不足。结合其他资料, 简单梳理祖孝孙一支世系情况如下:

祖旷——祖温——祖绍——祖庆——祖瑗——祖尊——祖崇儒——祖孝孙——祖光②按: 祖庆之下两代, 《姓纂》 阙载, 据《祖孝孙墓志》 补祖瑗、 祖遵之名, 其是否有班辈兄弟暂不得而知; 祖遵, 开元三年(715) 《祖义臣墓志》 载为” 元遵”; 祖崇儒有孝孙、 孝基、 孝寿三子, 孝基、 孝寿二人子嗣情况《姓纂》 未详, 仅载孝寿孙祖流谦。 据《祖好谦墓志》 和《裴夫人祖氏墓志》, 有“祖孝基——祖义臣——祖好谦” 一支。 另据《祖义臣墓志》, 则有“祖孝寿——祖义臣——祖福谦、 敬谦”。两志记载不同, 是否存在过嗣情况, 有待其他资料印证。

从出土唐代祖氏墓志葬地来看, 分别为“幽都县礼贤乡龙道村”、 “北邙清风里”、“北邙平乐乡”、 “河南府河南县平乐乡杜郭村”、 “河南县万安山” 等, 以河南洛阳地区为主。 而祖孝孙于贞观六年二月十八日葬于雍州万年县少陵原, 志文云“君虽乡居河朔, 今乃安厝关西”, 当与祖孝顺孙的长期生活在长安有密切关系。

猜你喜欢
旧唐书墓志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辽耶律公迪墓志考
新发现的《李训墓志》与吉备真备——继《井真正墓志》后的遣唐留学生史料
辽代《韩德让墓志》疏解
辽《杨从显墓志》补考
辽代《耶律弘礼墓志》考释
《旧唐书》中晚唐本纪中职官书写的两个问题
新旧《唐书》中《李密传》的比较研究
睿智与稳健:解读两唐书中的狄仁杰
《旧唐书》与《新唐书》“突厥传”之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