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实施现状及创生策略

2019-04-01 15:02茅惠琳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9年12期
关键词:综合与实践小学数学

茅惠琳

[摘要]新課程改革赋予了课程更丰富的内涵,同时也明确指出课程实施必须实现从忠实取向到创生取向的转变。结合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的常规过程,从对课程内容的纵向、横向、思想性、生活化等四方面提出创生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 综合与实践 课程创生

一、课程创生的缘起

近年来,随着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内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的落实、国家新课程标准的制定以及以此为指引的新教材的逐步推广,教师在课程实施方面获得了越来越大的自主权,这为他们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众所周知,在传统认识中,教材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是权威的,教师和学生都带着敬畏的目光仰视着。所以,很多教师在授课时严格地按照课程设置进行教学,忠实地执行课程专家设计的课程方案,反映专家的设计意图,原封不动地将设计确立的内容、程序和方法付诸实践,而很少做改变。因此,学校教育普遍存在着教师讲、学生听,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数、轻素质的现象。

另外,教师们对教材的“再加工”还停留在相对浅显的层次上。虽然新课改在各级各类学校已全面展开,教师们也积极进行着探索和实践,但由于外在或内在的各种原因,所发生的大部分改变还仅仅停留在表面形式上。而新课改所要求的是我们教师能够根据所在区域、所教学生,对教材进行深层次的挖掘。仔细阅读教材,不难发现其为教师们的备课留下了不少可供选择和拓展的空间,而这就需要我们有一种再开发的意识,创生出基于文本教材,但更适合学生的课程。

二、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实施现状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小学数学课程内容分为四个部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其中,第四部分“综合与实践”是由“实践活动、综合应用和课题学习”三方面内容整合而来。这部分是课程改革后新增的内容,是教师通过问题引领、学生全程参与、实践过程相对完整的学习活动。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对这一新增内容不大熟悉且不够重视。同时,对在数学教学内容中设置综合实践课程这样的安排存在理解上的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教师研发能力不足,“按图索骥”式教学

目前,虽然各级各类学校都基本能够按照教材的设置完成数学“综合与实践”内容的教学,但由于教师个人的业务水平参差不齐,且部分教师缺乏与数学“综合实践”课程相关的专业培训,导致教师们对教材理解的层次各不相同。因而,许多教师为了避免出现这种偏差,采用“按图索骥”式教学。

教师上课时,手持课本,扮演着“忠实”课程的实施者角色,“严格”按照课程制定者的课程方案进行教学,期间没有逾越或极少进行主动调适,一切“唯书本”。

2.教学材料准备不足,“一切从简”式教学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的实施操作性强,上好一节课往往需要提前做很多准备。且不说常规的备教材、备学生,单是教具、学具的准备往往就要忙活好久。然而上好一节数学“综合实践”课还远不止这些,教师们需提前布置学生们进行资料的收集,自己还要对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做好解决预案,等等。由此可见,上好一节数学“综合与实践”课并非易事,仅课前准备就往往比其他课型要复杂烦琐很多。

好不容易进行了预设,准备了素材、教具,是否就能确保上课效果了呢?实际上,在学生进入角色,进行合作交流时,部分教师由于课堂把控能力不足,学生的操作往往成为教学负担,有时教学内容完不成,甚至到无法收场的地步。所以,为了避免类似的“麻烦”抑或是“混乱”,部分教师干脆放弃操作、放弃交流,取而代之以讲授形式完成内容,来个“一切从简”式教学。

3.课程评价体系不完善,“自说自话”式教学

目前,不少学校的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缺乏监控和较为完善的评价体系。当然,这种现象很大程度上与数学综合实践的课型有关。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注重学生自主参与、全过程参与,重视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动口。它要求学生通过实验,收集相关数学信息,再根据信息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设置的目的还在于要让学生能够注重数学与生活实际,数学与其他学科、数学内部知识的联系和综合运用。也就是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和乐趣,这样就可以促进学生主动观察生活,并从中提出与数学相关的问题,然后再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从而形成良好的问题意识。然而,这种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隐性且相对漫长的过程,这确实很难通过某一节课、某一个单元或是某一本书就能达到的,自然评价也就不那么容易。

由于评价体系不完善,教师在教学时就有了较大的“自主空间”,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往往变成了教师先讲解,然后集体勾画书上结论,学生再记忆的形式。这种死记硬背知识点,以便考试时复制出来的现象与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把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的评价方式背道而驰。不得不说,“谁复制得好,谁就是好学生”这种教师“自说自话”式教学便悄然产生。

三、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创生策略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的实施是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它有别于学习具体知识的探索活动,更有别于课堂上教师的直接讲授,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的重要渠道。数学课程标准增加了“综合与实践”的教学内容,充分体现了课程与教改的要求,同时为学生提供了集实践、探索和研究为一体的学习新方式。因此,对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内容进行创生,其最终目的是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而服务的。

1.从纵向联系出发,分析课程内容

主要是针对学科内容的逻辑结构而言,也就是学科知识的前后联系。如“运动与身体变化”一课,就是在学生学习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这单元后进行教学的。此时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对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记录下运动前后脉搏跳动的数据,探索其变化的过程,感受通过实验收集数据的一般方法,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增强分析数据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在充分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教师还要对后续课程中的教学内容有所了解,这样才能给学生的学习留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2.從横向联系出发,分析课程内容

主要是指通过探索与相关学科的联系,探索跨学科教育。还是以“运动与身体变化”一课为例,本课内容与体育学科有着密切联系。学生运动前的准备活动、运动时强度的大小、运动时间的间隔等都需要相关体育知识的支撑。但需要明确,对课程内容进行横向分析,切不可不加选择地将看似相关的知识生硬地拼凑在一起,也不可主次不分,本末倒置。教师应该顺着本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联系点,引出其他学科的知识内容,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3.从思想性出发,分析课程内容

教材内容的思想性一般隐含在知识内容中,它是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程目标的主要载体。如“互联网的普及”一课,教材首先引导学生说说对互联网的了解,以及利用互联网可以做哪些事,以引起学生对相关话题的兴趣,进而提出想了解互联网的普及情况的问题。然后通过数据的收集、整理,让学生真切感受因互联网的普及而带来的社会效益,同时教师趁机向学生说明要文明上网,形成合理使用网络资源的意识。只有教师对教材知识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才能挖掘出它的思想性内涵。

4.从生活实际出发,分析课程内容

教材内容与生产、生活的联系,是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如“制定旅游计划”一课,以“为小芳一家制定旅游计划”为载体,在学生获得初步解决问题经验的基础上,课下为自己家设计一份旅游计划。一方面复习了数学知识,另一方面让学生学以致用,让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另外,本节课具有一定开放性,可以较好地锻炼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理选择的能力。它让学生戴上“数学”眼镜深入到了实际生活中,把数学与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学生从课堂走向课外,充分挖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资源。像这样,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之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生活经验,学生就会更感兴趣,同时学习的热情也会更高。

对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内容进行创生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综合运用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充分进行自主探索和与同伴合作交流之后,能够相对独立地解决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且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从而在发展解决问题能力之时,促进其将课本知识转化为高层次的思维能力。与此同时,通过“综合与实践”这部分课程内容的学习,可加深学生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等相关内容的理解,体会它们之间的联系。

猜你喜欢
综合与实践小学数学
灵活应用综合与实践题材,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的困惑与破解
关于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设计案例探究
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中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
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中发展型思想
让“综合与实践”活动“活”起来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