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验型教师向智慧型教师发展

2019-04-01 06:11彭召军
江苏教育研究 2019年3期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核心素养

彭召军

摘要:在国家大力推进基于核心素养教学改革的当前,中职语文教师必须加强实践性研究,应该以课程性质与任务的视野理解为什么教,从课程核心素养层面把握教什么,通过研究指导教学实践,从经验型教师向智慧型教师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中职语文教学改革;教师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9)01C-0013-03

语文课程因其人文学科、母语课程的性质,以及利于熏陶感染的特点,已成为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势课程。现阶段,国家正在大力推进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改革,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方面,更具独特功用。如何发挥语文课程的功能,如何按照学生现有的学习水平提升语文核心素养,是语文老师必须思考的问题。近几年,笔者以提升专业水平为目标、以解决“短板”为指向,按照“体系”思路,从教育理念、教学理论、语文学科素养、教学实践反思等方面不断努力,坚持进行草根式研究、田野型探索。

一、从课程性质与任务的高度理解“为什么教”

(一)准确把握语文课程的特质与任务

以往的教学,笔者常常陷入单篇教学的思维定势,止于教语文课文,没有从教语文课程的高度进行考量,因此,产生了一些问题。例如,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动起来,会在课堂上组织一些活动。其结果是,学生动起来了,但语文元素却淡化了;课堂气氛营造了,学生语文能力并未按预设提高。究其原因,是未真正理解语文课程的特质,即未能把握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以致教学活动中偏离了语文课程的性质。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学习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基本特点。”语文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必需的基础知识和一定的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研读课程标准的表述,笔者认识到,只有坚定语文就是语文的观念,坚持在语言文字教学与思维训练的同时,渗透式地培育学生审美情趣、文化素养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念,才是语文教学的正道。认识清楚了,课堂教学就不会偏离语文课程本质属性,语文课程就能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发挥独特功能。

(二)例举

笔者曾经多次教授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之前只从一首诗歌的教学进行考量,将教学目标预设为三点:学习这首诗歌优美语言;理解诗中意象及作者表达的情感;学习掌握现代诗歌欣赏方法。

现在,则从语文课程特质与任务思考为什么教《再别康桥》,教学依循以下思路预设:将《再别康桥》定位为文学作品的样本,将《再别康桥》确定为文学作品中语言文字运用的范本。将品味语言艺术明确为《再别康桥》教学重点,将品味语言艺术的目的确立为审美教育。依循以上思路,《再别康桥》教学目标为以下三点:(1)品味诗歌《再别康桥》语言艺术;(2)在品味语言艺术的基础上,欣赏诗歌意象,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学习诗歌欣赏方法;(3)体验诗歌的语言美、形象美和情感美,提高审美品位。如此确立的三个教学目标是相互依存和共同增进关系,并且将提升学生审美情趣作为教学旨归。这样,一首诗歌的教学跃升至审美教育的高度,体现了语文课程本质,也使提升核心素养通过文学作品的教学落在了实处。

二、从课程核心素养的层面决定“教什么”

(一)高度重视语文核心素养内涵要义

课程标准指出,语言的理解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思维、审美、文化方面的发展都是建立在语言理解与运用的基础上。笔者认为,任何文本,都必须引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要在指导学生理解与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学习思维方法,提升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为此,教学必须从语文核心素养的高位确定教学目标,使“教什么”明晰、具体,可操作、能检测、有实效。在进行教学预设时,对要教什么,都以三个问题考量:是否在语文核心素养范畴内;教了之后学生能得到什么;得到之后能否提升语文核心素养。如此考量,教学预设可以摆脱“拿了课本看教参,看了教参写教案”的程式,也避免了教学脱离学生实际需要的问题。

(二)例举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经典课文,自从立于语文核心素养的高度后,对“教什么”有了新的认识,能从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的维度作综合考量。现以曾经的教学目标与现在的教学目标作一比较,说明怎样从语文核心素养的高度确定“教什么”。

曾经的目标:

1.结合注释,掌握课文中主要实词的词义、虚词的用法、通假字等文言基础知识。

2.了解课文中孔子弟子的志向及其性格。

3.背誦“莫春者”一段。

现在的目标:

1.结合注释,掌握课文中主要实词、虚词、通假字、文言句式的义、用法,体会其在表现人物性格方面的作用,领会文言文用语特点及魅力。

2.查阅资料,认识孔子和《论语》的伟大,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3.熟读全文,理解“莫春者”一段含义,与同学交流感悟。

往昔“目标”确定的“教什么”,止于文言基础知识和古代文化常识的积累。现在“目标”是从语文核心素养高度确定“教什么”,其中,重在学习文言文语句特点,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语言与思维本身相互依存,从文言文中学习语言,也在培养思维能力。尤其是古代文化知识,不是为了让学生记诵,而是以传统文化教育定位。对“莫春者”优美文字的感悟,也蕴含审美教育。

三、以教学理念与学习理论为指导把握“怎么教”

(一)坚持学习共同体教学理念,践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语文教学不能以教师为中心,这是共识;如何以学生为中心,往往出现偏差。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未处理好教师、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笔者通过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按照师生是学习共同体的教学理念设计“怎么教”。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应该是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动的建构活动。教学要以问题或任务驱动学习,要重视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师生学习共同体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实现角色转换,由传授者、监管者指令者而转变为引导者、合作者、激励者。近几年来,笔者以教学理念和学习理论转化为教学策略,引导自己“怎么教”。堅持运用情境教学、问题引领、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并指导学生掌握合作学习、主动探究等学习方法。现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增强了,合作学习的效果提高了。与此相应的,课堂也呈现和谐、活跃的氛围,学生启而不发的问题正逐渐解决。

“怎么教”至关重要。如果没有正确教学理念的引领,缺乏先进教学理论的支撑,面对语文学习水平不尽理想的学生,教学可能陷入恶性循环,遑论语文核心素养提升。

(二)例举

笔者在践行教学理念及学习理论中体悟到,“怎么教”必须充分兼顾师生双方,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努力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教学中应该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与手段,使学生始终保持思维状态,发挥学习水平,产生学习效果。

以小说《项链》教学为例,笔者在讲授小说《项链》时,将思辨性阅读作为教学目标之一。这是一次尝试,希望学生在语言目标达成后,运用主动探究学习方法提升思维品质。为此,将问题引领和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凝练为可以操作的一个问题:“有人说,小说女主人公马蒂尔德是爱慕虚荣的小资产阶级典型;有人说,作者是在歌颂女主人公马蒂尔德诚信、坚韧的品德;有人说,作者通过马蒂尔德控诉、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丑恶的一面;还有人说,……谈谈你的看法。以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围绕问题讨论。讨论中要用课文中的语句、内容证明你的观点,形成基本一致看法后,派代表发言。”任务下达后,即在学习平台上列出一张任务表格,讨论后各人填写再传递、交流。

近年来,笔者认真探索职业教育语文教学规律,努力总结自己的教学特点,力求形成一定的教学程式,现已总结出“双主体、一主线、三环节、六步骤”的教学模式。这一模式是教学目标既定的前提下,稳定的课堂教学结构。“双主体”,如前所述,是师生组成共同学习体,始终保持交流互动状态,共同解决学习内容中的重点、难点,达成目标。“一主线”,是强调每一课时都有教学活动主线贯穿始终,教学内容围绕主线次第展开,教法、学法根据主线按需实施。“三环节”,是将课堂教学扩展至课前、课后,与课中形成相互关联的三个环节。这是按照“生活即教育”的理论,将语文教学尽可能与学生生活、社会生活联系。课前,布置任务,使学生进入学习预备状态;课中,师生互动交流,让学生动态生成;课后再布置任务,推动学生在拓展延伸中形成能力,提升素养。 “六步骤”,是课中实施环节,具体为:情境导入——问题引领——任务驱动——实践体验——学习建构——体悟提升,呈循序渐进状,学生在渐次深入的学习中进行实践和体验,掌握方法,获取知识、习得技能、形成能力,最终提升语文素养。

实践中,因为有据(“双主体”体现师生共同体学习理念、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有序(“六步骤”结构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有方(任务驱动、情境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教法与学法),教学效果明显提升。

语文教学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只要理解“为什么教”、把握“教什么”,直面现状应该“怎么教”,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可以逐步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也能从“经验型”教师的徘徊中向“智慧型”教师跃升。

责任编辑:许洁

猜你喜欢
教师专业发展核心素养
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方式
技术支持的农村教师专业发展
专家评价对大学英语教师课堂教学影响的叙事探究
利用云录播搭建教师专业发展研修平台
微视频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研究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