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雨颖
[摘 要] 凡事过犹不及,在初中数学课堂上,一些过度教学的现象已经干扰了课堂效率的提升,比如科学探究的过度开展、知识的过度拓展、课堂提问的过度,这些都是需要教师进行反思和纠正的. 这样才能让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真正得到优化.
[关键词] 初中数学;过度教学;优化
经过数年的新课程改革,初中数学课堂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学内容的布局更加科学,知识的呈现方式也更加灵活,而且还能有效对接学生的生活经验. 但是受学科特点、考试制度、社会评价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们当前的教学中存在过度教学的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学效率的提升,限制了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因此这也正是初中数学课堂亟待解决的问题.
过度教学的概念解读
所谓“过度教学”,就是教师在组织各项教育教学工作时,对学生的指导和安排超过了限度,这将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学生思维和发展的自主性,长此以往,学生将逐步厌倦数学课堂,学习效率随之降低.
正所谓“过犹不及”,教学的过度严重制约着我们的课堂效率. 究其原因,是数学教师没有真正把握课改理念的实质,以至于在教学实践中忽视教育规律,没有切实对接学生的经验基础,纯粹从个人主观印象出发来建构课堂,这样的教学事倍功半、劳而无功,甚至对学生的学习造成明显的负面影响.
初中数学课堂过度教学的典型体现
结合教学中的观察和思考,笔者认为,我们当前的初中数学课堂上,过度教学存在这样一些典型,需要教师进行及时反思和纠正.
1. 科学探究的过度使用令学生疲于奔命
科学探究是当前数学课堂最为常见的教学方式,合理地采用科学探究的确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掌握方法,但是如果使用不当,学生将很难从探究中收获预期的效果. 比如说,如果我们的探究问题设计得过分简单,学生将很难产生探究的欲望,这显然是探究的滥用,只会让学生疲于应付、敷衍了事. 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充分考量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基础,并由此出发来设计探究任务,充分体现科学探究的价值. 下面的一个教学片段正是过度进行科学探究的案例.
教师提出问题:除了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以外,平行四边形是否还有其他的性质?随后,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展开分步探究:
(1)科学猜想:平行四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角有什么特点?
(2)自主操作:请在格子纸上绘制一个平行四边形;
(3)测量验证:请通过测量,验证自己的猜想.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按部就班地进行操作,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 观摩过程中,笔者发现班上有一些学生的表现不够积极.
画出图形,观察并猜想可能的规律,并结合测量和推理来证实猜想,这的确是一个科学的探究过程. 但是从学生的角度来讲,这些内容还是太过简单了一些,因为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已经对平行四边形有了自己的认识,因此这里让他们经历“观察、猜想、操作、验证”等探究过程,就已经显得非常多余,学生的学习热情将很难被有效激发.
2. 知识的过度拓展增加学生建构知识体系的难度
新的教材观强调教师不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 这表明,教材不再是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唯一资源,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实际需要来对教学进行拓展,以此来促进学生的理解,提升学生能力. 但是如果我们的拓展偏离课程标准,很可能增大学生的学习负担,使得其知识体系建构难度变大.
例如,作为中学数学的重要组成,不等式贯穿了学生整个中学阶段的数学学习,知识的编排也非常松散,使得知识的整体结构有着循序渐进的特点. 考虑到初中生基础相对薄弱,我们只要求学生对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进行分析和研究,还要求学生能够结合二次函数的图像来判断对应y的取值正负来推导x的取值特点等等,这将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但是很多教师为了提升学生的理解程度,也为了让学生能够有效应对某些中考难题,他们提前将一些高中不等式知识灌输给学生,这样的拓展属于一种过度拓展. 在极短的时间内要接纳如此大量的知识,大多数学生都无法及时实现内化,这导致他们在建构知识体系时遇到很大的困难.
从教学原理的角度来讲,我们要结合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情况来组织教学内容,因此不能根据中考要考什么来决定我们的知识拓展程度.
3. 过度的课堂提问降低了教学的流畅性
课堂提问是当前教学过程中最常见的师生互动行为,也是重要的常态教学手段之一. 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往往能有效点燃学生探索的热情,而且还能提升学生科学探究的效率.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不注意问题的设计,提出一些难度过大的问题,导致学生一问三不知,甚至让学生感到不知所云,这显然会降低数学课堂的流畅性,干扰教学的正常进行. 而且对学生来讲,过难过繁的问题还容易挫伤其锐气,让学生产生一种自卑心理,严重影响他们的正常学习.
比如有教师在指导学生总结应用题的解题步骤时,提出这样的问题:“你认为处理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学生答道:“应该要把握住数量关系. ”教师继续提问:“那到底是什么?”教室里一片寂静. 事实上,根据之前授课的内容,教师预设中的答案应该是:“两个关键点,一是把握数量关系,二是把握住解题步骤. ”但是学生的总结能力還是有限的,当他们提出一点之后,教师不做评价,再次追问,只会让他们感到无所适从,只会在沉默中将宝贵的上课时间浪费掉.
矫正教学过度的针对性策略
针对常态课堂中所暴露出来的教学过度的弊病,教师要注重反思和总结,及时总结经验教训,由此来促成课堂教学的不断优化.
1. 合理使用科学探究,培养独立思维和合作意识
在初中数学的课堂上,科学探究是发展学生独立思维和合作意识的重要平台,如果恰当使用,将对学生发展大有裨益. 关键就在“恰当”二字,因此教师要注意恰当地选择探究课题. 一些简单的内容,比如概念性的问题、学生已有认识的问题都不值得作为科学探究的主题. 当然反过来讲,一些难度过大的问题也不适合直接作为科学探究的选题,教师要注意对问题进行加工和改造,让它们以合适的方式呈现在课堂上,让其更好地发挥效果.
科学探究的有效开展还在于有效的组织,教师在一系列动作中还要注意“度”的控制,比如启发要适度,让学生有自主思考的独立性;引导要适度,让学生能够在和谐的氛围中展开合作交流,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加充分地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2. 适度地展开拓展教学,培养数学研究能力
不囿于教材的束缚,适度进行拓展教学一直都是我们的主张,这其实也是数学学科的特点所决定的. 每一个数学知识都不是一个独立的存在,它们都有各自产生的渊源和发展方向,而且不同的知识点还存在着交叉. 比如学生可以结合图像以及解析式来探索二次函数的性质,也可以结合二次函数来研究一元二次方程的问题,还可以从二次函数的角度来分析一些实际问题,这些内容都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展开拓展.
当然,拓展一定要选择一个好的切入点和探索方向,而且教师也要做好相应的引导和启发,要适应学生认知发展的需要,不能偏离课程标准,否则就有“过度”的嫌疑.
3. 有效进行课堂提问,培养数学思维和探索精神
课堂提问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一个优秀的数学教师应该能够科学地设计教学问题,并且以恰当的方式呈现在课堂上,而且教师更要能够结合学生的回答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 当学生面对老师的提问给出偏离预设的答案时,教师一定要能够随机应变地对教学进行调整,从学生的回答中发现生成性的素材,进行更加有效的引导和启发,将他们的思维导向正确的方向,或是引导学生展开更加有效的探索,促使他们形成更加深刻的认识.
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探索精神需要在问题的刺激下才能得到发展,在初中数学的课堂上,教师只有巧妙而恰当地设计,才能让提问更加有效地发挥作用. 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是适度的,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加自由地体会数学问题的探索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