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视域下同传译员视听注意力分配研究❋

2019-04-01 03:21
外语与翻译 2019年1期
关键词:译员口译讲话

李 晶

南开大学

【提 要】在人类认知活动中,注意力决定着注入认知过程的信息原料,鉴于人类心理容量的有限性,同声传译过程中译员注意力的合理分配就会面临诸多挑战,译员需要对视觉与听觉不断进行同步协调。据此,本文立足于认知心理学中有关视听觉注意原理,运用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及观察法,探索如何科学合理分配同传译员注意力策略,以提高同传译员的工作效率和产出质量。

1.引言

认知心理学主要研究感知觉、注意、学习、记忆、思维等认知过程和结构。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心理学家陆续用心理学实验研究方法将同声传译的认知过程分解为几个部分进行研究。Moser-Mercer认为这种分解研究具有累积性,在难以诠释同声传译整体过程时,可将其分解成几个较小的过程进行研究(1994:57-68)。在口译研究中,当有关记忆力的研究,如长时记忆、短时记忆、工作记忆等受到高度重视时,却对有关译员视听注意力分配的研究缺乏应有的关注和系统梳理,这源于注意力分配研究的难以测量性和变量的多元性。认知心理学对注意问题的认识有个渐变的过程。就同传译员的注意力而言,不仅包含听觉注意,还与视觉注意密切相关。译员在口译中通常与发言人和听众处于同一交际环境的现场,不存在信息交流的时空距离。口译的这一特点决定了译员必须充分注意现场发言人的副语言信息和非语言信息,如发言人的语音、语调和面部表情、体态语等(王斌华2013:7)。据此,口译注意力分配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实际上,口译注意力分配失衡的主要原因可以体现在以下方面:译员认知能力的缺失;脑思维超负荷工作;注意力受到干扰及心理素质的欠缺等。笔者将结合认知心理学的运行机制,探讨在同传过程中译员视听注意如何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以提升输出的效率和质量。

2.口译员注意力的认知机制

注意是人类记忆系统抑或脑力资源的组成部分。它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本身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伴随各种心理过程的一种心理活动(箱田裕司等2013:50)。机能主义心理学派的鼻祖William James曾把注意定义为:所谓注意,就是通过心理活动,以清晰而鲜明的形式从几个物体或思路中取其一的过程。意识的集中和专注是注意的本质。注意意味着从某些事物中撤出以便有效地处理其他事物(安德森2012:98)。Cowan(1999)在有关工作记忆模型的论述中提到,工作记忆模型是一个“嵌入式”的过程,其中注意度受到中央处理器的影响,它包括所有工作任务中的信息,如注意时的记忆,处于注意之外但可以暂时激活的记忆,不活跃的但具有相关性的记忆因素等,注意是活跃记忆组的构成。Baddeley(2012)认为,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多元处理模型(multicomponent model)构成中央处理器的运行机制,其包含以下四个过程,即(1)注意;(2)注意力分配;(3)注意力转移;(4)工作记忆与短时记忆的连接。

图1 Baddeley多元处理模型

图1表明译员在同传过程中脑思维的运行情况。中央处理器和另外三个元素进行连接,语音回路和视觉空间模版可以储存信息,并对短时记忆中的信息进行回溯,短时记忆各自拥有语音、发音或视觉和空间。据Baddeley(2000)的研究发现,还有一个元素就是情节缓存,它可以把来自于不同渠道的信息存入情节中。多元处理模型的最新跟踪结果表明了这一结构的存在,同时由各分元素加工的信息能够提供更加详尽的内容(Baddeley 2012)。通过译员视觉空间模版的加工,以对视觉语义进行处理,从而强化了语言输出的精确性,由此充分说明了视觉空间模版在译员整个语言加工过程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它可以通过多元信息渠道不断充实视觉语义,如译员对发言人语气、声调、节奏、表情、眼神、肢体语言的把握能够不断补充语义信息,使输出质量得以提升。

Gile(2011:163-164)借用认知科学理论创建了同传和交传的“任务处理模式”(Effort Models):同传模式为SI=L+M+P+C即同声传译(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听力与分析(Listening and analysis)+短时记忆(Short-term memory effort)+言语传达(Speech production)+协调(Coordination)。通过以上公式可以看出:同传任务处理模式中听觉是整个口译过程中的第一步,如果没有听觉的信息输入,译员就不可能完成下面的任务,因此听的效果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是全部口译过程的先行者。但吉尔在模型中并未提及视觉在口译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心理学家箱田裕司等(2013)认为,我们的感觉器官接受庞大信息的输入,然而,我们并不是对所有的信息都进行加工和意识化。知觉以及记忆一次加工信息的容量有限,所以需要对必要的信息进行选择、把注意力集中于信息的特定方面。这时,注意就发挥着对信息进行取舍的功能。有鉴于此,笔者在Gile原同传任务处理模式基础上添加了视听注意力分配这一变量,即:SI=L+M+P+C+SAVA(Split of audio and visual attention),以此说明视听注意力分配也应成为译员认知过程的一个重要变量。结合具体的同传操作,译员应该时常跟踪讲话者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从中判断讲话者的间歇频率,以此跟上讲话者的语言节奏,避免造成信息传递的滞后或信息的遗失。视听注意力的合理分配,尤其是视觉注意力的充分调动可以极大地丰富同声传译过程中的语言信息。因为口译不是单一性语言活动,不是孤立地以词义来作为转换单位,而是兼顾交际内容所涉及的词语意义、话语上下文意义、言外寓意、语体含义、体语含义、民族文化含义等信息的综合性语言活动。因此,口译不仅是语言活动,还是文化活动、心理活动和社交活动。

同声传译译员在工作时,戴着耳机,紧盯发言者的口型,凝神细听讲话内容,还要进行笔录,要在瞬间译成目标语,传递给戴耳机的听众。因此在短时间内,同传译员要完成耳听、眼看、手记、嘴说,这些动作几乎在同一时间进行,因此听觉和视觉注意力的合理分配就显得尤为重要。

上述基于认知心理学机制对口译注意力的相关研究表明,听觉与视觉注意力之间需要同步协调。笔者认为,视觉注意力如能得到充分调动的话,会极大地改善输出的质量,尤其是当听觉注意和视觉注意进行合理分配时,脑力资源将会得到优化利用。

3.视听注意与口译策略

3.1 视听注意

心理学有关注意的一些早期研究主要集中于听觉注意。大部分研究都是围绕双耳分听任务(dichotic listening task)进行的。在同声传译活动中,心理学家(例如 Cherry;Moray)发现,在双耳分听任务中,未注意的信息中仅有少量信息得到了加工。在听完信息后,被试说他们能够分辨出未注意的信息是一个人的声音还是噪声;人的声音是男声还是女声;以及在测试过程中说话者的性别是否有所改变(安德森2012:70)。讲话人的停顿、口误、口音和咳嗽都会影响到译员的注意力集中,因此临场的应变能力是译员的最基本素质要求。同声传译最大的难题是:在听和翻译之间分配注意力,翻译单位大小的选择以及如何避免逐词翻译的现象。译员的视觉注意主要用来观察讲话者的口型、语言的长短、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等。Gronin在《翻译与身份》(Translation and Identity)一书中有如下描述:显然,译员的任务首先是听懂别人的话,然后让他人听见自己的声音/传译。首次与凯勒交流时,布鲁姆就声称作为一名译员自己在意的是声音而非表情。这种说法是自相矛盾的,如果译员不需要关注表情、手势就能进行准确的传译,那么片中译员工作厢前面的透明玻璃就失去了意义(Cronin 2014:153-154)。由此可以发现,同传译员的视觉可以对听觉起到辅助的作用,并能极大地提升译员输出的准确率和判断力。

3.2 视觉与听觉注意力分配对同传口译效果的影响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同时顺利地进行两种活动,这就需要注意的分配功能发挥作用。注意的分配功能和选择功能密不可分,没有分配就不需要选择,没有选择就实现不了分配。两者只是侧重点不同:选择功能强调的是如何将注意力集中到当前注意的任务上,而暂时阻断来自其他途径的信息;分配功能强调的是个体如何将注意力合理地分配和转移,以便同时有效地处理多项任务(邵志芳2013:43)。发言者的口音、语速、语篇难度都会给译员带来很大的挑战,这就要依赖译员对注意力的科学分配及心理的超强素质。同声传译工作始于听辨,因此译员必须拥有敏锐的听力,在瞬间从源语捕捉信息、抓住重点。译员要做到注意力高度集中,并且不要受讲话者欠标准的语音语调、缺乏逻辑和连贯的表达、错误的句式和语法、语速过快、口齿不清、陌生的内容、不熟悉的题材、口音和口误所影响,要掌握好输出的频率和节奏,尽量完整无误地转换输入的信息。

Cowan(2000:126-127)认为,理论上来说,有两种方法能够帮助译员克服容量有限性的难题,那就是译员快速、有效地在听与说之间转换注意,以保持在渠道内注意的最大化,再就是通过不断训练,可以逐渐降低译员听说任务对注意力的要求,借此听说任务得以同步完成。

与此同时,视觉注意的充分调动可以极大地缓解听觉注意的压力。这源于人类心理活动的特征和脑资源分配的科学机制。视觉注意的分配主要集中在对讲话人的判断和对听辨记忆产生辅助作用的笔记上。根据上述听觉注意分配的原则,听觉吸收的信息很有限,因此就需要译员视觉的辅助,以此提升输入和输出信息的准确性。实验证明,通过听觉获得的信息只能记住15%,视觉获得的信息则能记住25%,把二者结合在一起就能记住65%(仇保燕1983:22-42)。从图2可以看出同传工作的流程(实线箭头为流程方向,虚线为视觉注意分配)。

图2 同传流程及视觉注意力分配

根据心理学家的实验,从注意的稳定性来看,女性将注意维持在同一对象和同一活动上的时间比男性长;女性的注意分配性比男性略高;然而男性注意的转移性比女性迅速。总之,男性以视觉注意见长,女性以听觉注意见长。根据上述结论,在同传工作中,适合男女译员搭配,以做到双方的优势互补。同传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就是“分脑”的可行性,说明译员是可以同时处理多个任务的。多任务同时、有主次地进行,需要译员的协调能力发挥作用。译员可以在听取源语信息的时候从事其他任务,如通过视觉注意来判断讲话人的风格、情绪、面部表情等,做到对讲话人的多维观察,大脑对这些信息的综合加工有助于提高输出信息的质量和效率。同时,译员的译前准备工作必须全面充分,除了临场前的准备,包括讲话者的个人资料和讲话的主题、内容及相关术语,甚至现场的熟悉程度都会影响到译员的注意力,不熟悉的场景会分散或干扰译员的注意力,因此应提前熟悉工作环境以便从心理上做到万事俱备。另外还要注重日常的知识储备,一名称职的译员需要多方面的知识,要对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媒体等热点随时跟踪,做一个时事的有心人。据以上论述,听觉注意和视觉注意的分配可以通过图3予以说明。

图3听觉和视觉注意力分配示意图

通过图3可以断定,一个意群越长,注意力分配越分散,对译员的要求就越高。上段文字可以切分为三个分句,着重号是译员听觉集中的地方,也是每一句的关键词部分。第一句语言特色为主谓和偏正词组的排比,针对这一具有浓厚汉语特色的四字结构,翻译成英文时虽然不需要对应类似结构,但要特别注意词性的统一,以此达到语言节奏的统一。译员在讲话者讲到第一句、第二句和第三句划线部分文字时,就要开始转换语言。译员应把握上述文字朗朗上口、铿锵有力、语言简洁明快的特点。同时译员应更多关注语篇的语义层面,而非字词层面,因此语篇能力是译员的另一种能力需求。

综上,译员的听觉和视觉的协同运行可以产生良好的口译效果,如果配合默契,甚至可以达到人类识记的极限,这也是同传译员的专业素质要求,若想达到这一要求,需要大量的训练及知识的累积。译员的注意力分配能力是可以习得的,技能越高,自动化程度越高(Amparo and Daniel 2013)。因此,译员的大量专业训练是注意力得以提升的前提。

3.3 口译策略

基于以上视听注意力在同传过程中的运作机理,笔者制定了以下口译策略:

3.3.1 设备的操作

Lambert(1993)的试验结果证明,用右手写字的译员,其左耳的听取效率更高。在同声传译过程中,当译员几乎同时接收两个通道的信息时,左耳是讲话者的信息,右耳是自己的输出信息,把音量调到自己认为舒服的位置,并且让右耳麦放置在露出半个耳朵的位置上,这样就可以主动控制翻译音量,同时让左耳的信息更加清晰,以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讲话者的信息收听上,但前提是不能盖过右耳的信息,否则在听到讲话者的同时很难听到自己的翻译声,就无法对译文进行实时监控。同时要保持音量的平稳,不能忽大忽小,影响收听的效果。还要充分利用电子屏幕以对发言人的非语言信息进行跟踪。因为发言人的面部表情、动作和姿态对译员理解发言有很大帮助。由此可见,译员对环境及设备的熟悉程度决定了输出效率及质量。

3.3.2 专业训练

除了对同传设备的灵活运用外,还需要加强影子训练(shadowing training)。因为各种专业训练能够改善能量分配方案,使能量分配更适合当前任务需要。与此同时,减少了能量需求,甚至使某些加工过程自动化,给注意力减轻了压力。影子训练虽然初期像是鹦鹉学舌,但在跟读过程中,可以训练译员用耳听源语、用口复述源语、用眼看笔记、用脑想讲话者的内容。这一阶段可以训练一脑多用的口译能力。这也是同传注意力分配最佳的基本训练方式之一。同时,影子训练也是训练合理断句的有效策略之一。据心理语言学的研究,影子训练并非逐词进行,而是以意群为单位,遵循输入语的节奏、停顿和语调(董燕萍2005:147)。如下例:

1)在过去的30年中,中国和日本在很多领域达成了一致。//最重要的是,两国都认识到友好合作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是亚太地区繁荣和稳定的关键。

China and Japan have reached consensus in many aspects over the past three decades.//Most importantly,both countries have realized that friendly cooperation conforms to their fundamental interests and is the key to the prosperity and stability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以上//切分的地方就是一个意群。译者在影子训练时要按照意群来断句,通过源语的复述与概述就可以下意识地处理译语的合理插入。在这一过程中,口译是一种话语语义和相关知识之间的综合推理,并产生与话语所述信息相对应的有意识的活动。译者要通过感知、心智补充、概念化和表述等体验、认知、心智加工和语言符号运用等实现同传语篇连贯(石秀文、吕明臣2016:92)。另外,还可以采用双任务作业进行训练,如边听音乐边做作业,以此训练分脑能力。

3.3.3 笔记的辅助

笔记是常用的辅助工具,在没有讲话稿时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因为人的听觉注意力容易分散,此时视觉在笔记上的注意力就可以化解和弥补听觉的不足。通过笔记,译者“能在表达时,激活被动记忆”(刘和平2001:91)。Dam等人通过实验考察“笔记的量”、“笔记的形式”和“笔记的语言”分别与口译效率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从量的角度看,笔记记得多要比记得少有效;从形式角度看,笔记采用速写形式比完整词更有效;从笔记语言角度看,用源语比用目的语记录更有效”(戴炜栋、徐海铭 2007:137)。

3.3.4 听觉注意力的充分调动

作为译员来说,听觉输入的是讲话者的音调、音色、音高、节奏、口音等,通过以上因素可以判断讲话人的年龄、性别、身份地位、文化层次、受教育程度等,表1可以帮助译员准确判断讲话人的基本情况:

表1 讲话者发音特色与一般特点分析

从表1中粗略且具共性化的分析可以得知,译员如果能够对讲话者以上的变量有一个大体了解的话,在讲话者发声时,就可以基本判断出讲话人的讲话逻辑、长短、节奏、快慢,在掌握上述变量的基础上,就可以随之调节口译的速度和节奏。张威(2012)认为,口译副语言应重点关注停顿、犹豫、支吾、音高、语速等。以2010年10月4日,温总理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出席第八届亚欧首脑会议时做的题为《推动亚欧合作进程深入向前发展》的发言为例,一方面在感知空间,借助温总理发言表情、手势和体态的观察,另一方面从听觉渠道(如听筒、耳机等)接收言语所携带的语言信息、词汇信息和句法信息等,从中获得感知,并以此摄取符号信息中的积极语义成分(谌莉文2011:115)。因此副语言信息的充分利用可以极大地提升注意力科学分配的效果。

3.3.5 视觉注意力的充分调动

根据同传口译员的经验,从讲话者的口型可以判断其讲话的起承转合;从讲话者的语言长短可以决定口译的速度;从讲话者的肢体语言可以判断其讲话风格和当时的情绪,从而大体判断其语速的快慢;从讲话者的面部表情,可以判断其心态、性格、情绪,以适应其讲话风格。在具体的视觉注意技巧方面,可以采取如下方法:对周围环境可以采取环视,做到对周围环境的大体了解;对讲话者可以采取注视和盯视相结合的策略,一般情况下可以采用注视以跟踪对方的行为,在特殊情况下可以采用盯视,如讲话者语塞或出错时;对接收信息的观众可以采取虚视,以便随时掌握观众对口译效果的反馈。

通过上述策略可以得知,认知及专业能力的提升、经验的累积、科学的脑资源分配以及专注度和心理素质的加强会使输出更加高效。但前提是,视觉注意和听觉注意一定要相互配合,协同工作,才能提升信息输入和输出的准确率及成功率。

4.结语

在同声传译中,译员的注意力分配是关乎翻译质量和准确性的重要议题。译员输出质量的高下,部分取决于对视听注意力分配重要性的认知能力。通过视听注意力的科学分配,可以增强译员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素质,同时减轻脑思维的负荷。

鉴于其研究的复杂性,以往国内外有关方面的研究比较零散,缺乏系统的整合、归纳以及创新点和具体策略。因此本文结合认知心理学中有关听觉与视觉注意力分配的原理,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对同传过程中译员听觉与视觉注意力分配进行一些新的探索,如在Gile模式中增添视听注意力分配这一变量,即SI=L+M+P+C+SAVA,重点探讨同声传译译员视听注意力的分配和协调问题以及相应策略。

经研究发现,在助力听觉注意力的过程中,视觉注意力的充分调动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升译员的工作效率,准确高效地传递讲话者的信息,使交流变得更加顺畅,尤其是对副语言信息的充分解读和利用可以极大地提升译出效率。因为译员在口译活动中并非总是一个“管道式的”听者角色,被动地接收和传输信息。传统上对译员“听者”角色的定义就此遭遇解构(任文2017:24)。为保证输出内容的质量,译员只有主动完成上述任务的同步协调,在多种认知活动相互博弈的过程中完成视听注意力的协同配合,定位成一个交际家、洞察家或文化掮客,而非单纯的翻译机器、传送带,才能使口译输出更加准确、高效。针对未来的同声传译研究,应更多从译者的主体性、发言人的个性特征甚至受众的接受程度等方面展开,从社会视角来阐释译员任务的特殊性和规律性。

鉴于注意力分配的难以测量性及实验条件的局限,本研究只是对认知心理学原理关照下同传口译员的注意力分配进行一些规律性的摸索,希望能够引起口译界从业人员(包括经验丰富或初涉职场的译员)的关注并从中得到些许借鉴。

猜你喜欢
译员口译讲话
美国法庭口译制度研究及启示——以夏威夷州法庭口译为例
中医口译的难点与处理策略探究
“注水”讲话
口译中的“现场学习”
对中国口译近25年来的研究综述
口译中的“陷阱”
译员扮演何种角色?
男朋友
略论笔译与口译的区别
论心理认知与口译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