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鸿雁,张 敏
1.福建省三明市第一医院肝胆二区,三明 365000 2.福建省三明市第一医院妇科,三明 365000
腹股沟疝是一种常见外科疾病,主要病因为先天性解剖异常及后天性腹壁缺损导致的腹腔压力增高及腹壁组织强度减低,易引发胃肠道病变,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身心健康[1-2],需及时进行治疗。无张力疝修补术是目前首选的腹股沟疝治疗主流术式。本文对采用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及腹腔镜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对比观察两种术式疗效,为腹股沟疝手术治疗提供依据。
收集2017年1月—2018年12月在福建省三明市第一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71例腹股沟疝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经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腹股沟疝;诊断标准参照《成人腹股沟疝诊疗指南》(2014版),均为原发性单侧疝;有手术指征;年龄>18岁;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知情同意并自愿参与。排除标准:有腹部手术史者,合并严重内科疾病患者,心、肝、肾等重要脏器严重功能不全者,恶性肿瘤患者,免疫系统、血液系统、内分泌系统功能不全者,严重感染者,妊娠及哺乳期女性,有手术禁忌证者,不能配合完成研究者。按照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开放式对照组(56例)和腹腔镜组(115例)。对照组男51例,女5例;平均年龄(43.1±5.1)岁;其中直疝7例,斜疝49例;平均病程(47.6±8.6) d;腹腔镜组男104例,女11例;平均年龄(43.6±6.3)岁;其中直疝13例,斜疝102例;平均病程(46.8±6.1) d。两组一般资料无差异,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采用常规开放无张力疝修补术。腹腔镜组采用腹腔镜疝修补术:全身麻醉成功后,选择头低脚高位;于脐下缘作小切口1.0 cm左右,切开腹直肌前鞘,游离腹膜外间隙,将腹腔镜及Trocar置入,建立气腹(腹压15 mmHg左右),直视下分别将两套5 mm Trocar于脐与耻骨连线中上1/3处、中下1/3置入;充分游离并显露耻骨结节、腹股沟韧带、Cooper 韧带等结构;完全剥离疝囊后,将小疝囊剥离,大疝囊横断;将大小适宜的补片置入腹腔内,展开、平铺、固定,检查是否有异常,无异常后排气退镜,关闭腹腔各切口。
所有患者随访半年以上。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1 d疼痛评分、术后恢复正常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及半年内疝复发情况。疼痛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4],得分0~10分,疼痛程度与得分成正比。
采用SPSS 21.0软件。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与对照组比较,腹腔镜组手术时间较长(P<0.05),术中出血量、术后1 d VAS评分、术后恢复正常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显著较小(P<0.05),见表1。
腹腔镜组术后并发症及半年复发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1 两组手术指标、术后疼痛及恢复情况比较
表2 两组患儿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腹股沟疝目前主要采用手术治疗。传统腹股沟疝修补术切口大、术中出血量多、缝合部位牵拉力及张力均较大,增加患者痛苦且影响治疗效果及预后。为克服以上缺陷,开放无张力疝修补术应运而生,且被临床广泛应用。随着腹腔镜技术逐渐推广,腹腔镜疝修补术已用于腹股沟疝的治疗。
腹腔镜疝修补术是在开放无张力疝修补术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微创术式。其优点主要表现在:(1)切口小,创伤和机体应激反应小,疼痛少,外部美观;(2)手术范围为腹膜外,且不处理腹股沟,降低了对腹股沟区解剖结构、血管及神经功能等功能的影响,利于术后恢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3)腹腔镜下术野更清晰,在不延长切口情况下更易发现隐匿疝[4-5]。本观察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虽腹腔镜组手术时间较长(P<0.05),但术中出血量、术后1 d VAS评分、术后恢复正常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半年复发率均显著较小低于(P<0.05)。提示,腹腔镜疝修补术用于治疗腹股沟疝出血量少,术后疼痛轻,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低,安全有效,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