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捍 郭海英
【摘 要】在利用时政资源时,不少教师基本忽略时政的“第二个价值”,即时政的立德树人价值。挖掘时政的“第二个价值”,就是在“育德”和“育心”的双重考量下利用时政资源。时政“第二个价值”的开发与利用,需要关注核心素养,贴近学生生活,坚持法德融合,并提升教师功底。
【关键词】时事政治;立德树人;课程资源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03-0023-03
【作者简介】1.蒋捍,江苏省连云港高级中学(江苏连云港,222006)校长,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人民政府教学成果奖特等奖获得者;2.郭海英,江苏省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苏连云港,222006)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一、什么是时政的“第二个价值”
时政的“第一个价值”是指时政本身所包含着的政治道理、经济道理、文化道理、哲学道理等,即马列主义的基本常识和原理。时政的“第二个价值”是指时政包括马列主义知识原理之外的其他道理,主要有:(1)“天道”,即自然规律,懂得“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对自然界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比较正确的认识,让生活变得有滋有味,开明理性;(2)“世道”,即社会规律,懂得“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认识社会,正确处理人与社会、人与国家的关系;(3)“人道”,即人的生存与发展规律,懂得配偶、父母、兄弟、子女等婚姻家庭关系的道德维护,以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关系协调。这三方面,也就是时政的立德树人价值。
识天道,明世道,懂人道,人自然就是通情达理、身心和谐的人,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后落实立德樹人教育目标的必然追求。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认为,时政的“第二个价值”实质上是时政的立德树人价值。它相对于知识教学价值而言,是基于时政的“鸡汤”。挖掘时政的“第二个价值”,就是让时政变“鸡汤”,用以温和青少年的心理,引领青少年的行为,从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与道德教育,完善学生成长的精神人格。研究表明,许多时政资源具有较强的人格感化作用,政治课教学引入时政,“有利于培养学生敏锐的时政意识、深刻的政治洞察力和身在校园、心怀天下的胸怀”[1]。挖掘时政的“第二个价值”,就是在坚持与时俱进的前提下,通过挖掘国内外时政,在“育德”“育心”的双重考量下充分利用时政,让学生悟出其中的为人处世之理,实现立德树人的价值追求。
二、时政“第二个价值”开发利用的现状与原因
经过多年实践探索,“树立一种‘时事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的教育理念,采取多种方式渗透时事”[2],已经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各地各校时政课堂展示活动精彩纷呈。在这些展示中,我们发现,大多数时政资源是为“知识教学”服务的,例如,“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扶贫开发”服务于“处理民族关系三原则”,“维护我国南海合法权益”“中美关系在曲折中前进”服务于“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等等。通常,我们把时政资源服务于知识教学的价值,当作时政首要的、基本的价值,然而,在利用时政资源时,不少教师基本忽略时政的“第二个价值”。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学科考试的片面性所致。
思想政治考试,目前依然是考考点、考观点、考原理,不直接考“人品”,不直接考“核心素养”。在这种情形下,学科考试的片面性直接牵引着教师的教学行为。时政的“第二个价值”在教学中被忽略。
2.教师教学的功利性所致。
也可以说是教育理念的落后性所致。时政的“第二个价值”不能直接产生考试效益。教师在知识考量之外,或者在知识考量之后,进一步关注时政的“第二个价值”,从应考角度来讲是没有必要的,甚至可以说是多余的。
三、时政“第二个价值”的开发与利用
1.关注核心素养。
挖掘时政的“第二个价值”,其鲜明特点是不停留于时政资源与教材知识的结合,而是把时政资源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相结合,得出有益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启迪。政治教育一直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核心内容,将时政资源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要充分发掘高中政治课的育德与育心的资源优势,“利用好充满正能量的人和事去引导学生,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政治人格、法律人格、道德人格、心理人格和哲学人格”[3]。从落实立德树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角度看,挖掘时政的“第二个价值”,是完全有必要的,很有现实意义,比生搬硬套几个原理性的考点要重要得多。关注核心素养,最根本的是推进思想政治命题改革,变“知识考察”为“素养考察”。例如,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姜钢2016年10月11日在《中国教育报》发表了《探索构建高考评价体系 全方位推进高考内容改革》一文,提出了“一体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方案。又如,成都师范学院郭多华教授认为,要推进以核心素养考察为目标的命题改革,须在立意上合理预设素养目标,在情境上有效表达素养意涵,在设问上明确指向素养要求,在答案上科学评价素养水平。考试与评价的方式不变,教师教学行为难以根本改变。
2.贴近学生生活。
利用学生身边的素材,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事件的真实性,形成一种无声的教育力量,比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重大新闻更加具有说理的优势,能有效提高“育德”与“育心”的效果。例如,在高二哲学“实现人生价值”的教学中,教师讲述了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感动中国”人物连云港“守岛夫妻”的先进事迹:开山岛位于我国黄海前哨,距离燕尾港约12海里,岛上人迹罕至,无电无淡水,生活条件极为艰苦。1986年7月,27岁的王继才和妻子王仕花来到开山岛开始了漫长的守岛生活,一守就是30多年!1万多个日夜的相守,他们经历了常人难以承受的艰苦,把人生的美好年华献给了祖国海防。在实现知识教学价值之后,教师进一步挖掘了这个时政资源的“第二个价值”:人性可能有自私的一面,但是不能什么时候都想着自己,要尽可能地把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结合起来考虑。
3.贯彻法德融合。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挖掘时政的“第二个价值”,突破口在于探寻“法德融合”,把道德、法治、心理统一起来,贯穿于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全过程。例如,“肯尼亚蒙内铁路正式建成通车”,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项目,该项目全部采用中国标准、装备、技术和管理。笔者在教学中引入了这条时政,生成的结论是:“厉害了,我的国!”我们每个人要善于发现国家的优势,从内心深处相信国家、热爱国家。这条时政的引入培养了学生对待生活的自信态度,也培养了学生对国家的政治认同。又如,2018年6月12日,美朝领导人在新加坡进行了历史性会晤,取得了较大的成果。教师在教学中及时引入了这条时政,服务于“国家利益”的教学,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同时,教师还挖掘了本条时政的“第二个价值”,即对于我们为人处世有怎样的启发?经过一番讨论之后,教师生成了这样的结论:没有永远的敌人,有话好好说。敌人之间都能“高调约会”,朋友之间有什么不可以谈的?伤痛都已成为过去,善待自己,也善待伤害过自己的人。没有不可以治愈的伤痛,没有不能结束的沉沦。伤心总是难免的,但是,总有一天,你会对着过去的伤痛微笑。这样,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主题得到了升华,时政演变成为滋润学生心灵的“鸡汤”,其说服力和感染力胜于一切说教,学生学习兴趣得到了极大的调动。
4.提升教师功底。
打铁还需自身硬,思想政治教师要牢记教育的立德树人宗旨,不断加强业务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为挖掘时政资源的“第二个价值”储备知能。政治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时政资源与学科教学结合在一起,培养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轻松的氛围中参与到课堂中去。教師做好课前准备,密切关注时政动态,在教学中能根据教材内容运用多种手段,把握契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例如,高一高二新授课的时政教育,区别于高三复习课中的时事政治教育;而在高三,一轮复习中的时事政治教育,又不同于二轮复习中的时事政治教育;国家课程中的时政教育,不同于校本课程中的时政教育。挖掘时政的“第二个价值”,需要教师有深厚的功底——崇高的理性、深邃的哲思、智慧的引导、流畅的文笔等,都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参考文献】
[1]唐海燕.高中时事政治教育:意义、原则与方法[J].当代教育论坛,2015(2):117-121.
[2]杜柏英.论时事教育在中学政治教学中的重要性[J].学周刊,2011(16):23.
[3]金本德.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及其测评[J].中国考试,2017(7):6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