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张凌浩(江南大学 设计学院)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这为当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要求,也为设计类本科教育培养一流人才提供了新的指导。当前,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特别是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与互联网的高度交互融合与创新的新一轮工业革命已经到来,无疑对适应变革的新型创新设计人才提供了更高要求,对比目前设计类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与存在问题及不足,我们应该主动思考,积极适应未来转型为导向的设计类人才培养模式。
1.新一轮产业变革与设计教育目标的重塑
2016年5月,英国发布的《作为知识经济体的成功:卓越教学、社会流动性及学生的选择》政策白皮书明确指出“作为一大知识经济体,大学毕业生对于经济的繁荣和成功至关重要,而高校是其主要培养部门”。因此,高校人才培养无疑在经济与产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近五年来,不论是英国学者保罗·麦基里的“以3D打印为核心的个性化、定制化的模式”、美国学者杰里米·里夫金的“互联网信息技术与可再生能源相融合与创新的模式”、美国学者克里斯·安德森的“数字制造和个人制造的合体”都引起了世界与中国产业界关注。这些产业变革在颠覆产业分工、形态和组织方式的同时,也在重塑国际竞争力在全球的位置。新一轮产业变革及服务创新中国,无疑需要新型设计人才,即能够了解及运用这些新技术、在商业或社会系统创新中提供新的解决方案或者创新设计。
因此,新一轮的设计类本科教育改革不应只是简单或应景式的增加若干智能技术课程或实验设备,必须摈弃对本科教育局部性修补的做法,应该重新思考设计教育的性质与专业人才所需要的未来能力目标。斯坦福大学在认为没有一种教育能够完全培养学生未来需要的全部知识和能力,要真正使学生具备持久的活力,本科教育目标必须融入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即“适应性”学习。“适应性”学习是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能力创建新的连接,从教育经历中整合不同的元素,去适应各种新环境,为不可预期的挑战做准备1The Board of Trustees of the Leland Stanford Junior University, “The Study of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at Stanford University “,Stanford, CA. The Office of the Vice Provost for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2012: 9.。
《斯坦福大学本科教育研究报告》提出21世纪的本科教育目标:学习广博的知识、发展基本能力、强烈的多元文化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适应性学习。德雷克·博克的《回归大学之道》从“生活之准备”的角度,提出了八项本科教育基本目标,包括能力、素养、兴趣及准备等。
为适应今天的变革,今天的设计师无疑需要新型设计能力、广泛的设计能力,即一方面也必须努力追求划时代的技术突破及技术应用,同时能够遇见未来的新时代中即将成型的各种新组织机制、新协作结构以及新生活形态的雏形。简言之,即设法恢复设计师所具有的那种开发的综合能力。其中,理解商业和金融、使用研究和分析进行设计、领导力和团队合作成为设计教学核心的前三位能力。
2. 以学生为中心与设计教学模式的变革
目前,中国与英美等西方国家一样,都将高校整体实力在全球及中国的领先地位与其长期重视高校科研工作相联系联系,特别是现有的各类大学排行榜都将研究成果及其发表状况作为重要的指标。这些评估对各高校的办学行为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导致了另外一些间接负面后果,即学校和学生对于大学教学质量的忽视,课程僵化、创新不足,学生、用人单位满意度不高,毕业生就业技能不足,学非所用等问题日益突出。在设计教育领域,这些方面的问题也较为突出,很多还是教材知识单向传授、课程教学训练滞后于企业要求、产业新型课题教学经验不足等。
也正因为如此,当前英国政府也日益重视高校教学水平的提高,认为对于高水平大学来说教学质量与研究水平同样重要。陈宝生部长则指出,始终坚持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要更加重视因材施教,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加强本科教育,把立德树人落实到提高本科教学水平上。
为此,英国政府在《白皮书》中推出“教学卓越框架”的改革举措, 将学生满意度、学生保留率、毕业生就业状况等作为评价学校的重要指标。强调“这将是第一次把大学的资助与教学质量联系起来,而不是简单地与学生的数量;并且鼓励大学专注于帮助学生就业”。虽然尚未正式公布,但其关注学生满意度、就业前景等倾向仍然值得我们密切跟踪和学习借鉴。
其次,以学生为中心的、与教学学术的相关示范性改革也在积极推动,进一步推动教学模式的变革。20世纪90年代以来,针对美国大学“重科研轻教学”、本科教育质量下降等问题,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发表了著名的研究报告《学术水平反思――教授工作的重点领域》,提出了“教学学术”(scholarship of teaching,SOT)的概念。博耶认为,“学术”不应该专指“发现”或基础研究,而应该由发现(学科知识的发展)、综合(将研究发现置于更广泛的背景,建立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应用(将通过发现和综合获得的结果运用到解决具有社会意义的问题)和传授知识与技能在内的四个相互联系的方面组成2时彦. 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的经验与理念[J]. 教育教学论坛, 2014.2: P44。
博耶《重建本科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蓝图》的报告中, 明确提出要使“以探究为基础的学习”成为标准,即由将学生视为知识接受者的文化转变为一种学生作为知识探究者的文化,一种师生合作共同探索知识的文化3时彦. 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的经验与理念[J]. 教育教学论坛, 2014.2: P44。类似地,麻省理工学院也在推动教学方法改革,改变传统课堂教授授课的被动学习,包括主动学习、探究式学习;项目学习;从做中学、实践学习;问题导向学习;自我学习;同伴互学、团队学习。可见,这些不但是教学方式的变革,而且是教育理念的转变。
设计专业教学作为一种反思性、研究型教学过程,更加重视学生基于实践型问题的合作性探索,把合作性、问题性、实践性三个维度有机地结合起来,促使学生积极地投身学习,例如通过探索进行学习的机会;交流沟通技能的训练;提供多个可供选择的学习和研究领域;有机会与著名教授一起工作4时彦. 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的经验与理念[J]. 教育教学论坛, 2014.2: P45。通过这样一种“统合教育”,也就是《斯坦福大学本科教育研究报告》所提出的整合学习经历“从课程到现实生活”、拓展学习自由“从有限选择到多元选择”,来拓展帮助设计人员加强调查和设计的探究式质疑与陈述,基于现实或未来的商业、社会问题,探寻未知的过去与现在,探寻未知的未来。
3.有使命感的学习与设计教学的问题意识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他也指出:“今天高校学生的人生黄金期,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完全吻合。亲自参与这个伟大历史进程,实现几代中国人的夙愿,实乃人生之大幸。”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及虚拟网络带来的新的社会生活观念及方式,现在很多大学生更多关注“自我”、“小我”或“小确幸”,有的则被嘲笑为以自我为中心的“懒汉行动主义者”,即“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而《斯坦福大学2025计划》中最为核心的一条是培养具有大格局和大视野的国际领导型人才。斯坦福校友们的反馈证明,使命感是他们职业生涯中指引方向的航标。这告诉我们,设计教育既要鼓励个体成功,更要培养具有回馈社会、心系社会并有时代担当的人才,即有使命感的国际型人才。
对设计而言,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同样是其21世纪最大的挑战之一。复杂的经济、环境,特别是社会变革问题,例如环境污染、贫穷、代际沟通、社区互助疾病的预防、慢性疾病的管理、减少能源消耗、加强公民身份意识、减少囚犯的再次犯罪和提高学等,都正在成为设计所面对的真实课题。设计师有责任去使用设计的工具和流程,来重新构思整个生活方式和发展的基础设施、政策、系统(食品,医疗保健,教育)和能源资源,以支持更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以推动根本的、积极的社会和环境变化与转型。2006年,英国设计委员会的RED小组发布了红皮书02,对此作了重点阐述。
设计专业鼓励有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的学习,不仅是鼓励学生建立远大职业目标,而且通过一个个复杂的现实问题或全球性的挑战的设计聚焦,学生将有长远的愿景与使命,将自己的兴趣融入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而非只围绕具体标准学习;学生将通过学习与做项目来实现积极的意义与影响,而非较盲目地选择专业。同时,设计的思维与能力也会不断扩展,并通过与广泛的专业领域的接触而得到重新的构建。并推动全球不同地区院校、研究机构及企业的多样化合作,师生们一起的浸润式学习和讨论,找到应对现实问题的积极解决方案。
总是,有使命感的学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选择有意义的课程,在课程中选择有意义的问题进行探索,而且可以以此为基础,支撑起一段目标清晰的、纵贯毕业之后10~15年的职业生涯。
图1 中国特色设计类人才培养模式
1. 新时代设计类人才培养模式的能力架构
设计类专业人才是《中国制造2025》、《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等国家战略与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与战略需求,其专业教育无疑与产业创新引领密切相关。新互联技术与制造业、服务业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为代表的新经济,对设计人才面向新产业领域的适应能力(解决复杂问题)提出了更高要求,迫切需要加快设计教育改革创新以适应迅速拓宽的应用领域!
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利用20年时间才适应信息技术革命所引发的人才资源转型需求。我国也提出建设新工科来支撑引领新经济与国家战略,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建设“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服务竞争力中国、健康中国等。为此,设计类专业同样应紧紧抓住时代变革窗口期,聚焦设计、技术、服务、商业、社会人文集成创新的新时代专业特性,以“整合创新”能力或“全链路”能力提升为导向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全面改革,在宏观上首先从顶层确立培养有社会责任感和受尊重的、适应未来领域的新型设计师与设计领导者,以适应新经济、新社会的转型挑战。并以此为目标,进一步定义出“国际视野、设计思维、知识整合、集成创新、协作学习”5项能力要求,并通过“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整合创新班、国际化协作学习、创新实验室平台”5项举措加以整体实施。
2. 适应未来转型设计教育改革的三个路径
(1)培养体系的适应未来转型:强调多学科交叉的整合创新能力。
因应国家产业创新战略与新经济、新技术与新商业模式的变化的更高要求,率先提出了“系统创新能力提升”的培养理念,致力于培养具有时代担当、社会责任感的新型设计人才,以特定专业知识并兼具跨领域能力来适应新时代的变化。通过宏观人才理念、中观关键能力、微观具体路径加以保证和支持,目前已成为国内设计高校整合性设计人才培养的先行者。
(2)培养路径的适应未来转型:通过多维路径加以整体实施。
围绕新人才目标与能力要求,提出整体人才培养框架,整合课程体系、整合创新班、国际化协作学习、创新实验室平台等新路径加以整体实施。确定支撑整合创新能力提升的“1+2+1”课程体系,通过专业基础问题、产业创新问题到对全球、社会问题的深度理解来引导研究型教学,倡导全球视野的中国设计思考。以整创班为试点实践价值塑造、知识获取、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系统教育,并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课程管理等多方面大幅度改革。
(3)保障机制的适应未来转型:构建国际化和混合型实践教学平台。
通过“联合工作坊-英文课程-交换生”国际合作教学体系与“设计技术实验室-创业工坊-产业联合实验室”混合型创新实践平台的结合,有效地从校内与校外、国际与国内、协作文化与硬件平台多维整合,为跨专业交叉、跨文化协作和以学生为中心的体验式教学实践提供了立体保障,形成国际互动活跃度高、产教互动性强的创新氛围,成为国内设计院校中创新人才培养平台的示范。
1.以系统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基于设计问题的复杂性与创新性重构专业培养方案。
将新人才培养目标全面反映在本科课程体系改革中,2012、2016年两轮教改新增并修订了200余门课程,建立课程与毕业能力要求的相关矩阵。一年级为专业意识的培养,构建大类培养的学科通识平台。二年级为专业能力培养,涵盖用户研究、人因工程及设计方法等专业训练,围绕各专业单一问题展开。三年级为专业综合模块,注重基于经济、社会与技术的创新问题形成系统创新思考。四年级突出整合与应用,熟练整合和运用所学专业技能和人文素养,为社会、新兴问题提供综合性解决方案。
图2 STEAM课程
图3 优秀人才培养体系
通过在三、四年级开设学科划分不太明显的课程及各种创新工作坊,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与发展协作能力,并让专业课程与辅助性课程要密切结合,使教学计划成为一个整体,而不只是一种拼凑。2.以全球性的问题挑战与产业趋势为引领,推动研究型教学与有使命感的主动学习。
核心课程基于当今社会的广泛需求和潜在的经济、技术趋势的STEAM课题(如图2)等,引导学生在医疗、健康、养老、智能生活、城市发展、公共事务等时代问题的探究中综合运用设计方法工具,主动分析、反思并在综合中丰富已有专业知识。实行开放式教学组织,依托物联网学院、医学院,邀请企业或社会专家介入进行跨学科指导,在Arduino、大数据等交互硬件技术、软件编程方面支持工程技术的实施,使学生成为问题的主动解决者、创造者。
3.以整合创新班为试点,通过非传统专业构架实施“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如图3)。
图4 国际化协作学习情景模式
图5 实践平台体系
针对设计对象多元化,成立整合创新实验班,培养“能够定义产品或服务,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并具备良好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的职业设计师”。学生在一年级平台课程后双向选择进入,通过全新的课程体系培养新型设计人才。采取派盘式协同教学,由不同设计专业背景的3-4位教师联合指导,学生以团队合作形式组建,按专业所长进行组合,并有研究生共同参与,创建一个全方位沟通交流、多元化表达的教学环境。
4.以“联合工作坊-英文课程-交换生”国际合作体系,构建活跃度高的国际化协作学习情景模式(如图4)。
结合国际设计院校联盟、D+C、GIDE等国际合作项目,依托2个国际联合实验室与国家外专局高端外国专家项目,成立全英文专业,开设英文课程10门,召开5届国际教育会议,新签11个校际合作或交换生协议。连续举办2届国际设计夏令营、4届“健康设计”联合工作坊及中英“低碳设计”、中瑞WUZU工作坊等30余个,与多个国家师生协作探讨全球命题与地区方案,提升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沟通交流能力。
为倡导以研究为本的教学与课堂外研讨,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还会设立各种企业联合或社会机构发起的工作坊或“夏季短期研究计划(Summer School)”,围绕例如慢性病患者健康饮食与疾病管理的问题,联合不同国际国内学校进行短期集中研究等。
5.建设“设计技术实验室-创业工坊-产业联合实验室”实践平台体系,强化创新氛围与平台支撑(如图5)。
依托设计学省级重点学科,在中国工业设计示范基地、中国轻工业工业设计重点实验室等优势平台上,建设设计原型与先进制造、交互技术、用户研究、大数据等10余个先进实验室;成立创业工坊,联合业界定期召开“设计创业分享大会”,指导学生孵化产品;与美的、卡秀堡等500强或领先企业联合,建立“未来生活创新联合实验室”、CMF等一系列实验室;创新实验室平台与混合环境,为设计实践创新能力提供坚实硬件保障。
多年来,本学院设计类专业针对不同的时代的变革挑战,始终以设计教育改革作出适时的回应。依托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经过4年建设,设计类专业获得国际国内高度认可,2012年“设计学类”获江苏省十二五重点专业类建设项目并于2016年通过验收,2014年以“综合性大学大设计整合创新模式”获批中国工业设计示范基地(教育),2015年产品设计入选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仅2个),该培养模式显著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实践的积极性,新兴产业领域对人才培养质量高度认可,与教育部“新工科”改革(2017)思路一致。相关培养模式和体系创新性强,成果在国内外同类专业中产生了较大影响。